一个对项羽仰慕一生的人(其实是个面情很软的人)(1)

项羽这个人,最善于打硬仗,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就像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候总结的那样:“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战场上,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肯吃力,不耍滑,凭实力说话,直来直去。

实力最强的人,难免就会有收不住自己的时候,所以关于项羽的暴力的一面,也多有记载,比如杀秦降卒二十万,比如烧阿旁宫(有争议),比如攻下襄城后的种种行为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中却有着另外一面——面情很软,何以见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鸿门宴上,不忍心杀刘邦,当然这个不忍心,不是全部的理由,也有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清,对刘邦认识不清的原因等,但总的来说,以项羽以往之脾气和性格,解决刘邦,不是太容易的事吗,为何犹豫、迟疑、彷徨不决呢?

我分析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项羽面情软,有的人,你别看他脾气暴躁,冲动果断,但是在某个时候,他性格的平时不易表现出来的那一面,就一览无遗了。当刘邦在鸿门宴上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无限低的时候,当刘邦告诉项羽,我之所以能先入咸阳,纯属侥幸得之,即便我先入咸阳,我也是为了提前把这边打理一下,然后专程等候您的到来呢!

一个对项羽仰慕一生的人(其实是个面情很软的人)(2)

此番在我们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说辞,但凡稍有些敏锐感的人,都知道话由人说,你当然会朝着有利于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角度去言语,然而这段话,却真实地“打动”了项羽。刘邦接着说:在下与将军您相约攻秦,我能先入咸阳,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但我对您是一片忠心,今您对我有所误会,完全是有小人在其间离间,才如此的啊!

当刘邦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项羽的面情软的一面,彻底体现出来了,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都是你手下那个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怀疑你呢?我想,当刘邦在酒席现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的石头基本上已经落地了,因为这分明就是项羽在为自己“辩护”,在为自己“开脱”,在告诉老朋友刘邦,我其实一直很相信你,很喜欢你,只是的确如你所说,小人曹无伤离间我们,伤了我们的和气,不怪我啊,你可千万别怪我!

其实,刘邦所说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现在看来,恐怕就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是他为自己随意找的一个借口,没想到却套出了项羽的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纯属意外收获,此话一出,既让项羽觉得错怪了刘邦,又恰恰“印证”了事实,项羽对于刘邦,就更不疑虑了。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范增让项庄舞剑,几次看项羽眼色,示意他早下决断,然项羽一直不置可否,其面情之软,极其明显。

一个对项羽仰慕一生的人(其实是个面情很软的人)(3)

我想,以刘邦之“狡猾”,敢于去赴宴鸿门,其实早在内心深处,就已经对项羽的性格,有了拿捏的把握,因为他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了一个对项羽性格了解的基础,再加之项伯前一天晚上深夜报信,然后又被刘邦临时结成亲家的“双保险”,刘邦才敢于冒这个险,刘邦,懂了项羽,项羽,却根本没有搞懂刘邦。

项羽的面情之软,还表现在楚汉战争后期,当双方约会协议,可以划界而治,互不侵犯之时,项羽就“义气”地放了刘邦的父亲及妻子吕雉等家属(你好歹把人质留在自己手里,也是一张牌啊),然人质“归队”之后,刘邦马上撕毁协议,再次攻打项羽,直至战争以大家都知道的局面结束。

人常说项羽不是个政治家,是个军人,是个血性军人,这是对项羽很准确的评价。其实就年龄看,项羽生命的全部,一共只有三十岁,而当时二十多岁的项羽,与已经四十多岁的刘邦,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这么个人博弈的情况下,项羽本身在阅历上,对世态的理解上,都不会有更多的更占优势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性格原因,构成了他英雄悲歌的一面。

如果再来一次,项羽一定不会这么面情软的,只是,历史没有重来一说。

一个对项羽仰慕一生的人(其实是个面情很软的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