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1)

驻村见闻(之三)一张胡村古建筑太虚观与"三间房没担子"

张胡村老一辈人回忆,村子的西边,在解放后还存在一个很为辉煌的建筑群。现在村上有年纪的老人,提起张胡村的过去,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三间房没担子",说的人滔滔不绝,听的人百听不厌。因这些古建筑今天已不存在了,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很值得一探究竟。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2)

8月26日,天尚未明,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根据区镇安排部署,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开始进行。从早晨五点半到七点半,用时两个小时,有了前四次的成功经验,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志愿者配合默契,韩城援渭医务工作者业务过硬,检测迅速,广大村民自觉踊跃,在家700余人全部接受了核酸检测。

早饭后,我叫上振北叔,一起到三组寇志秀老人家去,试图更为准确地还原张胡村古建筑群的样貌,了解"三间房没担子"的神秘奇秀。寇志秀老人系1936年出生,他1956年到新疆服役戍边,在部队认真努力,曾荣立三等功,1960年退役转业到新疆一一五厂(后来为锂盐厂),1962年因压缩城市人口,回乡务农至今,在村上曾担任生产队长、民兵连长等职。通过与两位老人的进一步攀谈了解,对张胡村古建筑群的样貌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3)

据老人们回忆,解放初期,在张胡村的西边,有一片规模颇大的古建筑群,整体上坐北向南,东边是张胡村,往西去是灵阳村,整个建筑周围有围墙,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南北长约150余米,东西宽约100米,平面图大致如下。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4)

从南面大门进去,首先就是最为有名的"三间房没担子,中间吊个碨扇子",相传为鲁班所建。过去建房,木料由椽、凛条、担子、柱子组成,担子相当于现在的过梁,起支撑房屋重量的作用,要用整根坚固、粗大、匀称的木料。"三间房没担子,中间吊个碨扇子"最神奇之处,就是没有用横担子,而是在房子四周围的柱子上利用榫卯结构,就像雨伞伞骨一样压实斜撑开来,房子中间吊了一个马车轮子大小的磨扇,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对房子顶部的结构进行拉拽支撑,完美代替了横担子的作用,大大增强了空间感。在房顶梁板子上书有"胜吾者添,不胜吾者减",意思是,后世工匠有比我强的,能在此房子上再加上木料;技艺不如我的,拆下来的木料就不能完全再装上用完。据说后面房子一角坏了,在修缮过程中,就多了几节木料,总是装不上去,恢复不了原貌,可见建造工艺之复杂精湛。"三间房没担子"远近闻名,蓝田、蒲城等地人都知道。

"三间房没担子"的东边,是一个大戏台子,每年三月份遇到庙会,总要唱几天大戏,方圆百里的乡亲都来赶集看大戏,戏台子下热闹的很,观众能有一、两千人,过去是封建社会,男女有别,每逢看戏时,中间拉一条分界线,男、女观众分开,各在一边。

院子的东边有几排房子,是伙房和住宿用房。院子北边正中央,就是核心建筑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神位。老君殿宽约15米,进深约8米,地基有一人多高,殿前有十余级台阶,房顶房脊有脊兽琉璃瓦装饰,远远看去,相当雄伟壮观。殿内有几根粗大的木柱,青砖铺地,空间开阔,庄严肃穆。殿中央供奉太上老君神位,香火旺盛,人还可以走到老君神位后边绕殿一周。老君殿的东边,还有前后并排两个神庙,南边的是火神庙,北边是马王庙。

据老人们回忆,1950年以后,观内的道士住宿用房和伙房先拆了,然后火神庙、马王庙、戏台子陆续也拆了,拆下来的木料、砖瓦拉去建了"三中"(渭南县第三中学,今天的阳郭初级中学,过去西塬上的学生多在此上

学)。

1958年开始拆老君殿,"三间房没担子"拆的最晚,拆下来的木料、砖瓦都拉去建"农中"(全称为阳郭农业中学,后来改为阳郭小学,今天原址已为一所幼儿园)。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5)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6)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7)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8)

图片来自作者

渭南最有名的古村落(渭南李红久驻村见闻之三)(9)

作者简介

李红久,就职于临渭区档案局,乡村振兴驻临渭区阳郭镇张胡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