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排系统历史上,小站屯田灌溉渠系的布置很有特色既可引南运河水灌溉,又可引海河潮水灌溉小站稻区以马厂减河为主干,海河干流为依托马厂减河与海河之间水网纵横,密布闸堰,灌溉尾水经海河排入海;主干渠中如有多余积水亦可从西大沽排入海河;如南运河供水不足,海河可以为灌区提供一部分潮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小站稻收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站稻收割(小站稻灌溉方法)

小站稻收割

一、灌排系统

历史上,小站屯田灌溉渠系的布置很有特色。既可引南运河水灌溉,又可引海河潮水灌溉。小站稻区以马厂减河为主干,海河干流为依托。马厂减河与海河之间水网纵横,密布闸堰,灌溉尾水经海河排入海;主干渠中如有多余积水亦可从西大沽排入海河;如南运河供水不足,海河可以为灌区提供一部分潮水。

小站灌区的渠首工程是马厂减河的九宣闸。另外有数十座闸分布在整个渠系中,承担着灌区的分水任务。其中以富民闸至西上溯至靳官屯河道长百里,其间没有分支,靳官屯闸与富民闸互相依托,除承担汛期排洪任务外,主要利用这一段河道蓄水灌溉,两岸上下百里之间足资灌溉。盛军当年小站屯田时同样遇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是当时这个矛盾还不太突出罢了。南运河水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站营田的扩大.南运河四五月份伏汛未来时,马厂减河闭闸,保证南运河水位以供漕运。到六七月份泄涨东趋,其时雨水倍多,潮汛正旺,用之不竭,尚需闭闸遏潮,不令满溢。因此,小站营田在很长一段时间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

在开通马厂减河以前,水稻灌溉的方法大部分是利用海河干流潮夕的特点,涨潮时引水灌溉,退潮时排出尾水。如此循环往复,其主要缺点是未能达到灌排分开,往往把排出的尾水(即水稻田淋下来的水)随着潮水又灌回田里。不能使土壤所含盐份很快降低而影响水稻生长。特别是于旱年份,河水浅涸,潮水将河水顶托不上来,潮水顺渠而上,俗称闹减水,水稻不仅得不到正常灌溉,而且生长受到损害。到开通马厂减河才有部分地区(主要是靠马厂减河灌溉的地区)把灌排系统的干斗渠分开,毛渠相间排列,解决了各自稻田的排与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统一规划,对海河水系进行治理。1958年兴建了海河大闸,解决了海水倒灌,并不断开挖中小型灌排河流,健全了灌水、排水系统。各村农田通过基本建设都建成了自成体系的斗、毛渠,达到了河网化,形成沟沟相通,灌水有来路,排水有出路的系统水利工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小站地区用水南有马厂减河,当时万家码头水位达到5米(大沽高程)时,小站一带稻田80%以上都可自流灌溉,同时马厂减河比海河来水早15天左右,而且水质189好;北有海河纳湖灌溉,用水条件也很好。但到1968年由于中断了南运河来水,小姑地区两个水源只剩海河一个水源。为解决马厂减河缺水问题,采取北水(海河)南调措施,保证了小站稻区的灌溉,与此同时改进了提水工具,实行电气化柜溉,扩大了港溉面积,促进了水稻生产。自1970年以后,水源更加困难,为保证天津城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有时对农业停止供水。为解决农业用水开始打机井,井水加上二级河道蓄水成为主要水源。

小站稻田水渠的设置,大的灌区采用干、支、斗和毛渠四级或干、斗、毛三级灌水,扬水站建在河流上,直接从河里取水送到干渠,通过支、斗、毛渠灌人田内。稻田废水通过排水毛渠、支渠、斗渠的逐级落差汇入大型干渠。马厂减河以南有外边河的排咸系统,经大沽入海;减河以北利用海河落潮之际排人海河。到1958年海河水量减少,市政府为解决用水不足提出清浊分流咸淡分家,开挖了大沽排水河承受城市污水和农田咸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大沽排水河淤积严重。因此,从1970年开始在各排水干渠修建了排水站,以便将各路咸水排人大沽排水河。小站渠田排灌设置都是采用排灕相间方式。干渠长短与大小根据灌区的面积大小灌水水源,排水出路的远近而定。斗渠的长短也依每条斗菜的稻田面积来确定,斗乘的问距一般为 300~ 400米,排毛沟距要根据土壤盐碱程度和排水性能而定,土壤盐碱轻排水性能好的毛渠一般30米左右,盐碱重排水性能差的一般间距为20米左右。排水毛渠的深度都在一米以下。

二、提水工具

明万历年间,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在葛沽一带开发种稻,开始利用龙骨车提水。大的水车采用畜力带动,小的可由2人手摇。清康熙年间,兰理任天津总兵时引海河水种水稻200余顷,百顷配水车4部。雍正五年(1727),怡亲王允祥主持设立水利营田府,大量制造水车,有的已开始使用风力水车(详见天津府志)。光绪元年(1875) ,淮军来小站屯田时由外国购人蒸气机动力水车4架,开始使用机动扬水工具。日本侵华时期,日军控制小站稻生产,以先进的工具代替了人力、畜力水车,先后引入涡轮蒸气机、柴油机等先进动力设备。由于建立大型扬水站后水车不能胜任,开始换用涡轮式、轴流式铁制大型水泵,从而提高了扬程,加大了排水量。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农户仍用畜力提水,个别运用小马力柴油机。农业合作化以后,随着电力的发展,一些社队开始装有12寸、20寸机电水泵。区水利部门在主要河流上装有60~900千瓦的机电水泵。1960年以后,龙骨车已基本绝迹。

三、田间灌水方法

多少年来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由于稻田多为盐碱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灌低技术上认为“稻田用水,随时随地,不拘一法,括之为两言:蓄与泄而已”,“灌田者先须以水遍过,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之新水”。这就是现在的拉荒洗碱。小站稻各生育阶段的灌水管理方法,在秧苗期,过去都是采取水床育秧,主要用水来调控秧田空气、温度和水分,遇到阴雨低温天气采取大水护苗。同时还要采取适时落干练苗的办法解决不扎根、烂秧和绵腐病等。农业合作化初期,开始推广改良水床育秧及塑料薄膜育秧,也称湿润育秧。此方法灌水技术容易掌握,现在绝大部分都以此办法育秧。水稻插秧后各生长阶段的灌水管理方法也不断改进,后来,改早年的大水淹灌为小水勤灌及间歇灌溉。再后来,发展为现在的按生育期分阶段进行灌水管理,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