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提及这个问题,大家不想而知,无非就是善与恶罢了。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萨勒姆的女巫》为我们生动解答了这一问题。

萨勒姆的女巫话剧人物(叫忠于自己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1)

本性就是,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为了获得“生”无奈于背弃内心。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啊,其实每个人的心里 都住着一个天使和魔鬼,在你情绪低落,沮丧,不知所措,面临选择的时候,便是天使和魔鬼之间的一场较量,抑或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心的博弈。正如《萨勒姆的女巫》这部话剧,随着“逐巫案”的展开,人的本性也在逐渐暴露。“必须招供一个疑似女巫或者魔鬼的人”、“以上帝的名义为魔鬼命名”如此谬论正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萨勒姆的女巫话剧人物(叫忠于自己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2)

为了存活,很多人选择了违背自己的内心,称“下一个女巫”是自己讨厌的人或是与事件无关的人。为了揪出真正的“女巫”,许多无辜平民被迫接受了法律审判。自私自利,冷漠,逃避,栽赃……也在萨勒姆小镇逐渐蔓延。伴随着话剧的一幕幕展开,人性也随着这场“逐巫案”慢慢沉沦……令人为之悲叹。

如果说“以上帝的名义为魔鬼命名”是致成悲剧的导火索,那我认为,当时黑暗的社会便是酿成这场悲剧的根源。话剧第一幕中,当几位少女在夜色的掩映下相约在树林里跳舞时,偶然被镇上牧师遇到,后来被小镇上的人们知晓后以讹传讹,制造惶恐。在我们看来,当今像跳舞这种娱乐活动再常见不过,可在这部话剧中,却仅由于“一次跳舞”引发了一场“逐巫案”。这正和那个时期的文化息息相关。当时处在政教合一的严酷统治之下,清教主义在封闭落后的萨勒姆小镇上盛行。他们设置了种种清规戒律,严令禁止任何娱乐活动。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清教徒们也变得狭隘、自私、迷信而冷酷。因此,于小镇的人们而言,他们无法接受那群单纯的女孩在森林跳舞,反认为她们一定是中了邪,而“牧师女儿的昏迷不醒”等事件接连不断,更加坚定了镇上人们认为有女巫存在的想法。正因为受到清教封建文化的影响,这个小镇一直以来都被迷信和愚昧的风气所笼罩,从而导致悲剧愈演愈烈。

萨勒姆的女巫话剧人物(叫忠于自己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3)

剧作家阿瑟·米勒也正想通过这部话剧,让人们去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给观众以广阔的思考空间。除此之外,剧中“黑暗的法庭”更令人气愤填膺。本应是一个追求真理和公道的地方,却变成了法官无凭无据给人定罪的荒诞之地。仅凭口头指控,以副总督为首的临时法庭就会强行给被指控的人加罪。非但如此,他们还会给对于判决有异议的人扣上“反对上帝的魔鬼”的帽子。在如此荒诞的恐怖政治的盛行下,真理和正义早已被湮没。而人们为了逃过惩罚,不让自己被定罪为“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不惜违背内心……一切逃避,宿怨,仇恨……铺面而来。其实,并不是人们的心灵“黑暗”,而是他们抵不过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压迫。

在选择面前,有人退缩,但也总有人义无反顾。

萨勒姆的女巫话剧人物(叫忠于自己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4)

剧中普洛克托为了挽救妻子,不惜在法庭上说出自己曾经和艾比盖尔的恋情。他知道在清教社会犯下通奸罪会受到多大的惩罚,他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艾比盖尔的阴谋。他终究还是选择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供认奸淫罪,在良心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后者。可他没想到,伊丽莎白为了他的名誉,面对副总督的拷问:“普罗克托是否犯了通奸罪?”时,她毅然决然地说了“没有”。普罗克托曾说过:“我的妻子是一个虔诚的清真教徒,她绝不会说一句谎话。”可是伊丽莎白这次却说了谎,这是她自己内心的抉择,正如普罗克托的抉择一般。 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副总督要求普罗克托承认自己“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时,面对死亡,他的求生本能逼迫他放下骄傲乞求生存。 可当他得知要将认罪供状书公众于世时,一边是自己的生命,一边是真理,正义和多无辜者的性命,他经过沉重的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了后者,他不愿让自己的清白蒙尘,因此他愤怒地撕毁了供状书。他纵使以失去生命为代价,也要让高贵的灵魂如圣徒般体而地走进天堂。

不论生于哪个时代,处在哪个国家,也许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次这样的风暴洗礼,会接受一次灵魂的审判,作一次关乎命运的抉择。 也许我们会畏惧犀利的目光,我们会为了私欲而违背内心,我们会迷失自己……这时,请记得普罗克托的那句呐喊:“ 先生们,我要谢谢你们,让我在约翰·普洛克托这个名字里,找到了一丝崇高!……”他也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拥有着一些比生命本身更长久,更宝贵的东西…… 如何把握?关键就在于你内心如何抉择。

#情感写作小能手#

萨勒姆的女巫话剧人物(叫忠于自己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