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品牌教育活动“城市寻鸟季——2022年我的自然百宝箱”正式启动,“听见万物”公民科学小程序全新升级。

上海自然博物馆保护物种展(上海自然博物馆)(1)

活动开启“人人都是发现者”的“公民科学家”模式,招募公众采集、记录、上传城市鸟类分布信息,最终汇聚并制作成专业数据库,支持城市鸟类生物学研究,利用水鸟研究为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和保护制定对策。

据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保护鸟类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意义。鸟类生物学研究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优势学科之一。近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城市鸟类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效提升了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

为了深度解析“城市寻鸟”的意义,馆方在启动仪式之后还举办了一场特别版绿螺讲堂。来自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人都是发现者——共同守护生态环境”这一话题多方位、多角度发表见解。

“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

旨在鼓励公众

走进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

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7年,共有超过200万人次观众参与。项目通过搭建自然博物馆、学校、自然教育机构的共同平台,激发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爱,促进公众与自然间的联结,发挥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功能。

今年“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

的主题是城市寻鸟季。

活动以“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通过“自然联络员工作坊”“鸟儿月月谈”话题和临时展览三个板块展开。水鸟生物多样性是判断河道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之一。公众通过“听见万物”小程序上传的数据资源将助力科学家开展鸟类分布与河道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而为提升河道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研究视角。本项目将持续陪伴热爱自然的市民朋友,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本项目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指导,上海自然博物馆主办,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城市荒野工作室、上海野鸟会、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彼岸超媒体工作室、YOUNG剧场等单位协办。

记者:任超

资料:上海科技馆

编辑:路景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