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1531年(嘉靖十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身份,下旨恢复大明朝部分开国功臣的爵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刑部一位叫刘瑜的小吏瞬间“飞黄腾达”,他被封为诚意伯。原来,刘瑜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运气,是因为他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嘉靖帝在圣旨中这么说:

“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刘)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畾嗣未几,旋即陨世。其九世孙瑜宜嗣伯爵,与世袭。”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

意思是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于乱世中建立大明,刘伯温(刘基)辅佐太祖皇帝,运筹帷幄,有张良之功,被封为诚意伯。只可惜明朝“诚意伯”爵位只传了两代 ,刘伯温一脉很快没落,刘瑜作为刘伯温的第九世孙,理当继承“诚意伯”,享受大明朝的恩荫。

就这样,刘瑜便成了明朝第三代诚意伯。而此时,距离第二代诚意伯丢爵已经整整过去了140年。

也就是说,刘伯温虽然为明朝立下旷世奇功,但他的子孙,在明朝至少被冷落了140年。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2)

实际上,刘伯温的子孙在明朝之所以遭受冷落,和明成祖朱棣关系很大,而真正得罪朱棣的刘姓子孙,名叫刘璟,也就是刘伯温的次子。

本文,笔者就和大家分享明朝大臣刘璟,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让大家认识一位才华与骨气并存的历史人物。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介绍刘伯温家族的历史背景,真正的主人公刘璟在本文中出场较晚,请大家耐心阅读。

一、起底“诚意伯”的发家史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对于刘伯温,大部分人有一个误解。按照民间话本的说法,朱元璋仰慕刘伯温之才,曾学习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出山,实际上并非如此。

《明史·刘基传》曾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朱元璋夺下南京(后改名为应天)后,开始往江浙一带扩充势力,待朱元璋夺下金华之后,朱元璋开始收罗人才。当时,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被称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久仰四人的才华,派人带着“币”(钱财)前去请他们,宋濂等三人都来愿意投奔朱元璋,唯有刘伯温不来。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3)

笔者认为:刘伯温不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可能有两种原因:

其一,刘伯温自恃才高,架子大,希望朱元璋多邀请自己几次;

其二,在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等枭雄林立的时代,刘伯温最初并不看好朱元璋。

再看《明史·孙炎传》记载:

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这段话不难理解,意思是说,最初被朱元璋派往浙东招揽“浙东四先生”的使者名叫孙炎,孙炎将宋濂等三人都请到南京后,唯独没请动刘伯温。孙炎先礼后兵,最终以送还宝剑“斩不顺命者”为由,刘伯温才被迫出山,到南京去见朱元璋。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4)

可见,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君臣佳话,实际上并没有话本中那么“和谐”。若不是孙炎用强,刘基恐怕并不会主动投奔朱元璋。换句话说,刘伯温最初可能并不看好朱元璋。

刘伯温自幼聪明绝顶,“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元朝末年,他还曾入过元朝的翰林院为官。后来因为自己的谏言一直不受元朝采纳,因此辞官归隐。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之初,朱元璋只把他当做普通的谋士来看待。公元1360年,陈友谅取代徐寿辉,正式成为南方红巾军的统帅。陈友谅沿江而下,挥师东进,打算灭掉朱元璋。

陈友谅当时势如破竹,不久攻陷太平(南京上游重镇),太平守将花云战死。朱元璋听闻后大惊失色,当时麾下众人皆惧怕陈友谅,有的提出逃跑,有的提出投降。唯有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拔剑迎敌。最终,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意见,利用康茂才诈降,取得大胜,史称“龙江之战”。龙江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它使朱元璋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5)

从龙江之战开始,朱元璋开始重视刘伯温,将其视为智囊。此后,刘伯温在鄱阳湖之战(灭陈友谅)、平江之战(灭张士诚)、北伐之战(灭元)等重要节点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评价刘伯温:

“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不可否认,在军事成就上,刘伯温不愧为“王佐之才”,可以说,若没有刘伯温,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绝不会如此顺利。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次性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以上“6公28侯”除了韩国公李善长以外,皆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而被朱元璋誉为“智囊”的刘伯温,仅仅被封为伯爵——诚意伯。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6)

至于刘伯温没有被封为公侯的原因,史学上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整体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按功劳;第二,按投奔时间;按投奔时是否主动。

也就是说,刘伯温虽然功勋卓著,但他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才投奔而来的,相对其他功臣来说,刘伯温的“资历”不够,而且当初来投奔时并不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朱元璋册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时候,圣旨上曾明确“铁券丹书,誓言世禄”。也就是说,刘伯温家族的爵位虽然属于第三等,但却是实打实的“世袭罔替”爵位。

只是,让刘伯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世袭罔替”的诚意伯爵位,竟然差点两世而终。

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刘伯温:

“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刘伯温可以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相媲美,但在仕途的考量上,刘伯温和张良差得太远。

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深以为然。如果刘伯温像张良一样辞官归隐,或许他也能独善其身,然而他并没有。

刘伯温虽然学富五车,在文学和军事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他为人冷漠,性格孤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刘伯温“不太合群”。

洪武初年,朱元璋给刘伯温一个很适合他的职位——御史中丞。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7)

明朝初年的大环境比较特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武将们,大多是“泥腿子”出身。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共富贵。他们功成名就之后,骄奢淫逸的恶习全部暴露出来,而作为谏官首领的刘伯温,则成了这些勋贵们最大的敌人。越是这样,刘伯温在洪武初年就越显得格格不入。

终于,在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重之际,胡惟庸带着太医前来给刘伯温送药,刘伯温服下汤药之后腹痛难忍,旋即病逝。

刘伯温之死是明朝初年的疑案之一。有人认为,胡惟庸作为奸邪之辈,一方面嫉妒刘伯温,另一方面为了拉拢淮西勋贵,因而对刘伯温下手。也有人认为,胡惟庸只是一个跑腿的,真正想对刘伯温下手之人是朱元璋,因为刘伯温给自己预留的墓地有“王气”。

刘伯温一生有两大悲剧,第一是他没有遇到一位宽仁的帝王,第二是他深受儒学影响,留恋仕途。

不管怎么说,那个“一统江山”的刘伯温,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并非善终。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8)

刘伯温有两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按照常理,他死后,其长子刘琏应当继承“诚意伯”的爵位。但是,按照明朝初年的惯例,有爵之臣一旦去世,其子需待丧期过后方能袭爵。也就是说,刘伯温是洪武八年二月去世的,刘琏需要守孝三年,等到洪武十一年才能袭爵。

遗憾的是,刘琏这位“准伯爷”没有等到袭爵那天,便被胡惟庸 害死了。《明史·刘琏传》记载: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刘琏作为刘伯温的长子,朱元璋本打算给以重用。可惜,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刘琏和胡惟庸一党发生争执,最终被胁迫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9)

刘琏去世了,他的弟弟刘璟则成为刘伯温唯一的儿子。《明史·刘璟传》记载: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诸经。

刘璟,字仲璟,弱冠(指20岁)之年通晓诸经。需要说明的是,刘璟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20岁那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这就意味着,在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的时候,刘璟已经学有所成,完全可以入仕为官了。

《明史》云:

太祖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即:朱元璋每年都会召见刘璟(刘伯温之子)、章允载(章溢之子)、叶永道(叶琛之子)、胡伯机(胡深之子)四人入宫觐见。这些人都是浙东名臣之子。朱元璋和这些小辈们言谈亲切,仿若家人。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0)

既然刘璟熟读诸经,朱元璋又待他如家人,那么,刘璟的能力到底如何呢?

三、折服太祖,战胜朱棣

刘伯温去世后,其长子刘琏遭胡惟庸党羽迫害而死。于是,朱元璋打算把“诚意伯”爵位传给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没想到却被刘璟拒绝了。《明史》云:

命袭父爵。璟言有长兄子廌在。帝大喜,命廌袭封,以璟为閤门使……帝临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阙遗者,随时纠正。

刘璟为何不愿意继承乃父爵位呢?因为他的长兄刘琏虽死,但刘琏的儿子刘廌仍在。换句话说,刘伯温虽然没有了长子,但爵位应该传给长孙。

按照古代宗法,长房长孙拥有独特的地位。但是,考虑到刘廌尚且年幼(刘琏去世时,刘廌尚未成年),爵位由叔叔刘璟承袭也说得过去。但是,刘璟没有这么做,他坚持说既然大哥有儿子,爵位理当由侄子来继承。

刘璟拒绝袭承爵位的这句话,深深折服了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决定将爵位留给刘廌,另外封刘璟为閤门使。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1)

所谓“閤门使”,早在宋朝时期的官职,即皇帝身边宣达礼仪之臣,常伴皇帝左右,如果皇帝或大臣在礼节上出现失误,“閤门使”要当面纠正之。可见,朱元璋任命刘璟为“閤门使”,让刘璟朝夕相伴,是对刘璟青睐有加。

不和侄子争夺爵位,足以证明刘璟的品格之优秀,除此之外,他的能力也很突出。

《明史·刘璟传》云:“璟论说英侃,喜谈兵。”意思是刘璟和他人讨论事情,他的观点精辟而又清晰,尤其喜欢谈论军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 ,温州叶丁香叛乱,十万火急。朱元璋从辽东调遣延安侯唐胜宗前去平叛,并派刘璟前往协助。唐胜宗乃是开国名将,和朱元璋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濠州旧将,他对刘伯温本就意见很大,现在朱元璋把刘伯温的儿子派给他当参谋,他非常不屑。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2)

刘璟向唐胜宗献了几条计策,唐胜宗都嗤之以鼻,一意孤行,最终连连兵败。无奈之下,只好低头向刘璟请教 。《明史》云:

(唐胜宗)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

按照刘璟的计策,唐胜宗一战而胜,很快平定叛乱。待大军回朝,唐胜宗对刘璟推崇不已,称他才略无双。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感叹说:

“璟真伯温儿矣!”

意思是:刘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出谋划策果然是一把好手!

这件事,可见刘璟得到了乃父刘伯温之真传。

不仅朱元璋对刘璟另眼相看,就是明成祖朱棣也不敢小觑,因为朱棣曾败在刘璟的手下。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3)

刘璟比朱棣略微年长,由于刘璟年少时深获朱元璋重视,因而经常出入皇宫,和朱棣也算是“发小”。有一次,朱棣约刘璟下棋,朱棣自恃棋艺高超,不料却没有赢过刘璟。朱棣问刘璟说:

“卿不少让耶?”

意思是,你(下棋)不能让我一下吗?

刘璟回答说:

“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意思是,有些事情能让,有些事情不能让。

听闻此言,朱棣无话可说,但对刘璟暗自佩服。

刘璟和朱棣都未曾想到,若干年后,二人将会再次站在对立面。这一次,不再是下棋,而是大是大非。

四、一声“殿下”误卿卿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刘璟的侄子刘廌正式袭承爵位,成为大明朝第二任“诚意伯”。次年,刘廌因“坐事”被朱元璋削去爵位,贬谪边疆。朱元璋有意把“诚意伯”的爵位再次赐给刘璟,刘璟坚决不受,从此,“诚意伯”的袭承中断。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已经垂垂老矣,刘璟替侄子求情,朱元璋看在刘璟的面子上,赦免了刘廌之罪,但并没有恢复其爵位。次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4)

建文帝登基后,刘璟被建文帝任命为谷王府长史。建文帝听信齐泰和黄子澄之言,开始削藩。一年间,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五位藩王被削,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这让远在北平(北京)的燕王惴惴不安。次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通过一年的暗中准备,终于揭开大旗,打着“靖难”的名义挥师南下,打算“清君侧”,靖难之役拉开帷幕。

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刘璟身在宣府。他听闻战事已起,急忙联系谷王朱橞,恳请谷王派人快马将自己送往京师,谷王随即决定亲自送刘璟入京。

刘璟随谷王一起赶回南京后,家都没回,立即入宫求见建文帝。当时,建文帝已经派老将耿炳文领兵北伐,刘璟给建文帝献了十六条计策,建文帝一味自己胜券在握,没有听取刘璟的建议。史载:

靖难兵起,(刘)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

接下来,建文帝昏招频出,他临阵换帅,派“赵括”李景隆北伐,刘璟苦劝无果,只得恳请建文帝允许自己担任李景隆的参军,建文帝应允。不料,李景隆刚愎自用,完全不听刘璟之言,在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惨败,战争攻守局势瞬间发生了扭转。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5)

李景隆兵败之时,南军溃不成军,刘璟趁着河面结冰,夜渡卢沟河,不料冰裂马陷,刘璟拼命爬出冰面,冒雪逃回京城。

回京后,刘璟写了一篇《闻见录》呈奏给建文帝,但刘璟仍未能将建文帝唤醒。刘璟心如死灰,于是辞官归乡。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投降,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一把大火后销声匿迹。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登基,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与此同时,一大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忠贞旧臣人头落地,史称“壬午殉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方孝孺。方孝孺拒不承认朱棣的正统性,朱棣一怒之下将其全族837人全部诛杀。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6)

此时的朱棣,已经不在乎多杀一人,而这个人,就是刘伯温的儿子刘璟。

朱棣和刘璟是老朋友了,他深知刘璟的才能,按照朱棣的心思,刘璟这样的人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若刘璟能为朱棣所用最好,若不能为朱棣所用,朱棣也不在乎毁掉它。

刘璟和朱棣二人,一个主动把爵位让给侄子,一个谋求夺走侄子的皇位,二人注定说不到一块去。

果然,朱棣称帝后,便立即派人到浙江青田召刘璟入京,刘璟称病不出。朱棣大怒,派人将刘璟逮来。《明史·刘璟传》记载: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刘璟见到朱棣后,没有称他为“陛下”,而是唤“殿下”。

这一句殿下,彻底结束了两人的情谊,意味着刘璟对朱棣帝位的不认同。

朱棣发天子之怒,质问刘璟为何不识趣,刘璟答曰: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看吧,朱棣再威风,百年之后,史书上仍旧会记录他是一个篡位者。

此言一出,朱棣不想再和刘璟多说一个字,命人将刘璟押入大牢,当晚,刘璟在狱中自尽而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刘璟之死,悲壮但决不可怜!

五、智人之用心若鉴

本文笔者不评价靖难之役的合法性,也不评价朱棣是否是一位好皇帝,但作为刘伯温的儿子,作为一个深受儒家“忠孝节义”的影响的读书人,刘璟的死是坦然的。

太史公云: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

4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坚持科学,最终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的死是值得的。

600多年前,方孝孺坚持内心之忠,被朱棣灭族而不屈,他的死也应该被尊重。

和方孝孺同时代的刘璟,同样悲壮,也同样伟大。

刘伯温的孩子干什么 刘伯温的苦命儿子(17)

刘璟之死,宣告了朱棣和刘伯温家族的决裂,“诚意伯”一脉从此“二世而亡”。直到约140年后,明世宗嘉靖帝恢复诚意伯爵位,刘伯温的后裔才再次“登堂入室”,大明王朝的子民们才骤然想起,“诚意伯”为大明朝是立下不世之功的。

或许有人会说,布鲁诺为科学献身,他的牺牲是值得的,但方孝孺和刘璟是为了腐朽的封建愚忠而死,他们的死亡值得商榷。对此,笔者不认同。

笔者认为,我们讨论历史人物,离不开他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国的封建文化长达两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读书人遗留下来的除了糟粕外,更多的有人性,有执着,有气节,有铮铮骨气,更有至高无上的信仰。

《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意思是,做学问和做人一样,不过是留住本心而已,而刘璟的本心,就是他的信仰。

作为读书人,刘璟把“忠孝节义”当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信仰,一个人为了崇高的信仰而死,为了大多数读书人的气节而死,他和布鲁诺之间,足以划上等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