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齐景公采纳黎鋇的建议,向鲁国送去八十名娇艳的舞女和一百二十匹身披着锦绣的马,陈列到鲁国稷门外。孔子知道鲁君如果收下便会骄奢淫佚,不理政事,坚决反对收下。执政大夫季桓子却主张收下,鲁定公碍于面子,不好马上说收,却以巡视为名,到稷门看了三次,后来收下了。孔子愤怒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认为这样一来舞女腐蚀国君,当政的“小人”进谗言,鲁国政治不会清明,自己的理想不能推行,故而离开。二为“失膰”事。孔子要马上离去,弟子们说鲁国就要祭天了,按照旧制国君祭天时的膰肉,要在祭后分给大臣。弟子们请他再等几天,说如果送来膰肉,说明国君还器重您。孔子为此等了三天,也未见人送祭肉来,便知道鲁国国君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才决定离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1)

人们提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活动,往往重视“周游”二字,即到各国游历,其实不然。孔子及其弟子一行,十几年来在外面的活动,不是去游历(今日习称旅游),不是去游山玩水,不是到处观景。也不是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派出的代表团、考察团,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政治集团。一个以孔子为首,带领一批弟子到各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到某一国家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集团。他们在各国的活动,都是一些政治活动。孔子远大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达到世界“大同”。其近期目标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认为现实社会应该和鲁国大夫专权的现实不一样,“政不在大夫”。他十分自负地说:如果有人用自己的主张,几个月就可使这个国家变样,三年就能大见成效。当子贡向他问起一块美玉是藏起来好,还是找个识货的主卖出去好时,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实际上孔子在各国的一些活动都是在推销自己。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卫灵公虽本事不大,道德不高,但用了几位贤才就能保住“不丧”。陈湣公对他的主张比较支持,但孔子考虑到陈国国小民贫,又介于大国之间,不敢在陈国有所作为等等。第二个收获就是周游列国中又收了一些弟子,在现实中对弟子们教育,与弟子们交谈中,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另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到处播撒仁德思想、惠及各地民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孔夫子名扬各国,甚至有人把他奉为惊醒世人的木铎。作为孔子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周游列国,并没白白浪费了十几年,而是有了一些实地接触、考察社会的机会。

这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对这位文化巨人的铸造,显然起着重要作用。当地依据古代传闻,有很多纪念遗址。如颜子港、讲经台、晒书场、坐石、回车埠、孔叹桥、问津碑、墨池、砚石、田泾石、长沮冲、桀溺畈等。历史是复杂的,非亲身经历不会记载详细(即使亲自经历,有时也难免记错),为弄清事实,就应利用各方面的资料予以对照、证实。司马迁亲自到孔子故乡调查,听到许多真实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他只是一人调查,一人访问。如果铺开面,更多的人调查,更多的人访问,肯定能得到更多的资料,更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河南孔子学会发动全省的力量,广泛调查,搜集到大批资料,显然比当年广泛深入的多。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主要在今河南一带,河南省孔子学会组织了孔子周游列国史迹调查活动,该会已将该省内调查到的八十多处孔子周游列国的史迹编印成册,名《孔子足迹遍河南》。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了孔子周游列国图。

《礼记·檀弓上》记载:“伯鱼之母死,期(周年)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惊怪之声),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根据丧礼,如果孝子被休弃的生母死了,应为生母服丧一年。但是,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孝子已为人父,那么就不必为休弃的生母服丧。亓官氏死后,孔子允许伯鱼为出母亓官氏服丧一年。伯鱼在服丧期满后仍然为生母哭泣。孔子对此感到不满,觉得伯鱼做得太过分了,伯鱼不敢违抗父命,只得停止哭母。亓官氏在后世被人们尊为圣母,孔庙中的寝殿即为供奉亓官氏的专祠。如果孔子重生,得知被他赶走的原配夫人亓官氏不仅又“回到”他的身边,而且还被一再加封为诰命夫人,不知会作何感想?

孔子高足曾参休妻的理由更为离谱。据宋人汪晫编辑的《曾子·外篇三省》记载:“曾子后母遇之无恩,而(曾参)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蒸梨不熟,因出(休弃)之。人曰:‘非七出也。’曾子曰:‘蒸梨小物(小事)尔,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再娶。”在这一段文字中,曾参对后母和妻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后母对他刻薄寡恩,但由于后母在伦理上也是母亲,因此曾参将后母作为尽孝的对象,尽心尽意地供养。但是,曾参对妻子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他命妻子蒸梨,妻子没有将梨子蒸熟,曾参一气之下便将妻子无情地休弃,可见曾参性格中有乖戾、刻薄、冷酷、怪异的一面。

古人休妻有所谓“七出”之条。没有把梨子蒸熟,这只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并不在“七出”之列,曾参对妻子如果稍微宽容一点,是绝不会采取休妻这一绝情举动的。他对妻子的严苛引起别人的批评,曾参的回答是:蒸梨不熟,确实是一件小事,我让她蒸熟,而她不按照我的命令去做,小事尚且如此,何况是大事呢?其实,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哪一个人不出差错?如果出了一点小差错,就预言此人必犯大错,这岂不是太荒谬了?按照曾参犯小错必犯大错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必然会犯大错,都在可以断交之列。曾参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著名的大孝子,他对父母可以无微不至地尽孝,为何不能对妻子宽容一点呢?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伋,有些古籍写作“急”。子思学于曾参,他对妻子的态度比孔子、曾参还要绝情。《礼记·檀弓上》记载:“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为被休弃的母亲服丧)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急则安能?为急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急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子上是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名叫孔白。子上的生母被父亲子思休弃。其生母死后,子思却不许子上为之服丧。子思此举显然不符合丧礼,因此弟子问子思:“从前您的祖父允许为休弃之后的生母服丧吗?”子思回答说:“是的。”弟子又问道:“您不让孔白为生母服丧,这又是为什么呢?”子思辩解说:“从前我的祖父没有什么礼仪失误,礼仪该隆重的就隆重,礼仪该从简的就从简,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呢?我的妻子是孔白的母亲,不做我妻子的人,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子思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认定儿子的母亲,但他却没有想过,孔白与其生母的母子血缘关系,并不因为他的休妻行为而消失,孔白的生母可以不再是他的妻子,但她永远是孔白的母亲。

子思不准儿子孔白为生母服丧,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自己的道德境界比不上祖父孔子,因此,可以不像祖父那样允许儿子为生母服丧。其实,子思不让儿子为生母服丧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这位被自己休弃的前妻刻骨铭心的怨恨和厌恶。他出于厌恶而休妻,甚至在前妻死后仍不能化解心中的怨恨,以致他蔑视传统丧礼的规定,断然不准儿子孔白为生母服丧。可见,在对待妻子的态度上,子思的心胸是多么狭隘。子思此举竟然为孔门立了一个规矩,此后,孔氏子孙就不再为被休弃的母亲服丧了。

孔子、曾参、子思之所以对妻子薄情,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赋予了男子太多的权利,而女子的社会地位特别低下。甲骨文中的“女”字,就是一个双手交叉、两腿弯曲、跪在地上的女子形象。女子向谁而跪呢?她跪的对象应该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男性。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柔顺、服从。《仪礼·丧服》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既然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要绝对地服从,那么丈夫对妻子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了。所以,尽管孔子、曾参、子思对妻子异常刻薄,但这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赋予他们的权利。时至今日,社会伦理道德已发生巨变。从今天看来,孔子师徒对待妻子的态度显然是缺少人情味的。

名人介绍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2)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3)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5、先王:指周之先王。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13、颠:跌倒。扶:搀扶。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25.故:假如,如果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27、安:使……安定。28、相:(xiàng)辅佐。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5)

【作品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阻止(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6)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