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江夏镇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地处扬州,而“扬州十日”一直影响着清朝的稳定统治。

1,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开始了第一次南巡,十月二十二日过高邮、宝应等处,到达扬州城内,而此次他却选择住在不安稳的江上,其原因大概要追溯到顺治二年被称为“扬州十日”的屠城。这次屠城与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时间相差不过39年。

2,本身清朝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曾使百姓颇有怨言。再加上此次黄河发大水,地处黄泛区的扬州更是灾情严重,怨声载道。而扬州又是江南乃人文渊薮之地,如果文人振臂一呼,应者不计其数。所以雍正绝对不敢在此地和江南士绅较真。

3,雍正不敢违背康熙南巡笼络汉族官员士绅、维系民心,巩固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所以,面对江夏镇这个江南士绅,钦赐德化之地,他也是绝对不敢造次的,只能选择下马。

原因二、雍正办事一向低调,此次路过江夏镇亦是微服简从

1,雍正虽是第一次下江南,却也学着康熙第一次南巡时那样通过水路到达扬州码头,而此时,一直在扬州参将手下当差的年羹尧却未卜先知的等了雍正好几天,并且说道:“奴才跟了四爷这么多年了,能不知道主子的心思吗?我料到,主子肯定是从黄泛区这条道来,微服简从,所以奴才也没有穿官服。”

年羹尧在扬州码头等到了雍正

原因三、雍正只有通过微服私访,隐瞒身份,才能达成救灾的使命,以及他不为人知的三个目的

一、奉命筹粮救灾

1,太和殿上,康熙面对文武百官,直言道:“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宗室与国同体,如果我们不好好感知天意,这水今天淹的是老百姓,明天淹的就是这紫禁城。雍正此去救灾亦是感知天意,挽救民心之举。

2,江南地方官攀援私门,暗存党见,只有通过微服私访才能抓住他们的把柄,并以此作为逼迫他们捐出银子,赈济灾民的手段。

微服走访了扬州城和江夏镇(微服走访了扬州城和江夏镇)(1)

康熙在太和殿直言救灾的重要性

二、雍正直奔八爷党大本营江夏镇,用意不言自明。

1,江南来消息,八爷党的人苦等好几天,胤禛(雍正)他们根本就没到。而且,八爷党刚收到江南秘信,十三阿哥,四阿哥(雍正)一进入江苏地境,就突然失踪了,玩了个神龙见尾,不见首。并且,直奔八爷党大本营扬州去了。其实雍正是盯上了八爷党的小金库。

2,八爷党为了挽回损失,提前给任伯安打招呼。扬州的大富盐商通通在任伯安掌握之下,只要去个信,让任伯安死抗,雍正亦无可奈何。其实,损失银子是小事,眼看着太子党屡屡办事的手,康熙心里会怎么想?对此,八王爷不会无动于衷的!

三、此次救灾只能解一时之忧,不是长久之计。雍正此次微服,路过江夏镇亦有视察弊政的目的。

1,从盐商身上弄些点,黄河,淮河,今年治了,明年又决;水灾治了,还有旱灾,蝗灾,治国的根本不在于此,各省报上来的土地年年递减,税收年年递减,土地年年兼并,仅此一弊,朝廷已不堪其忧。康熙本想丈量土地,可地方官层层报上的数据都是假的。

2,江南各省地位自古以来即非比寻常。首先,这里的赋税收入是清廷赋税之仓。所以,雍正即位之初,就首选江苏作为推行新政的试验地,目的就在于改革弊政,既增加了国家的库银税收,亦减轻人民的额外负担。

四、江南自古出人才,雍正此次微服亦是寻才求贤

1,雍正是出了名的冷面王,此次扬州之行筹粮救灾,势必要拿当地士绅富商开刀,而这些人又与地方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雍正在发现田文镜之后,直截了当的说:“本钦差想重新启用你,你还敢不敢开罪同僚士绅,为百姓说话办事啊?”

2,年羹尧虽身在扬州办公差,其实暗中一直替雍正寻找邬思道,找到之后雍正嘱咐年羹尧自己不准备在扬州见他,并让年羹尧立即将邬思道送到北京雍府。

微服走访了扬州城和江夏镇(微服走访了扬州城和江夏镇)(2)

雍正重新启用田文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