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四川就成为了天下富庶之地。早在三国时期,四川人口就有百万之多,待到南宋年间,四川人口近千万,然后在南宋和蒙古的战争中,无数四川先民死于战乱,但是经过明朝两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四川的人口在明朝后期一度恢复到六百多万,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又迎来了小冰河期,还有张献忠这个屠夫,结果清军在攻占四川全境的时候,户籍资料中显示的四川人口不足十万了。

经过顺治皇帝的精心治理,四川好不容易开始逐步恢复元气,没想到又迎来了吴三桂的叛军。昔日让天下人都艳羡的"天府之国",四处可见的却是"鬼城",康熙皇帝从全局考虑,决定大力推行"移M填川""湖广填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从难度和发展两方面来了解一下"M填川"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1)

三藩之乱

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 老虎横行于道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进入了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发,不仅仅是人的生存条件恶化,很多动植物也出现大量死亡,此时处于食物链高端的老虎也迎来了食物危机,它们开始走出森林,向人类生活区挺进。其中四川因为山地多,老虎也多,加上四川人口锐减,人退虎进,虎患就比其他地区显得更为严重。

当时常有成群的老虎把整整一个县城的人都吃完的事情发生,如果移M们结伴成行的人数不够的话,能成功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顺利到达了目的地,日常生活也是得小心翼翼,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拿重物抵住门窗,不然老虎很可能就会趁虚而入。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2)

可怕的拦路虎

据史料所载,当时四川南充县曾经去了一波人数大致在500人左右的移M,结果没多久就被老虎给吃掉了一半,县令大人不甘心自己治下无民,就继续锲而不舍地招揽移M,好不容易招到了70多人,结果丧于虎口的人数比例比之前还高,远远超过半数,甚至还有一些县城的县衙成了老虎窝,官员们把四川视作危险之地,一旦听说自己要到四川任职,都惧怕得不行。

有一位县令不敢独自上任,找了7个人和自己同行,一路之上是小心再小心,费尽心力才终于看到了城门,大家都放下心来,快步进城,结果刚入城就被一群老虎给叼走了5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从明朝崇祯早期到清朝康熙早期,川东、川西、川南和川北葬身于虎口之下的人数分别有他们各自总人口的30%、20%、30%和20%,这比例简直触目惊心。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3)

敢打虎的都是英雄

2、 无钱难行寸步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低,各地的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群山环绕的四川!当时入川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从长江水道逆流而上;第二,从陕南汉中走陆路;第三,从贵州北部走陆路。对于湖广(今湖北和湖南)地区的人来说,最佳选择是第一条路线;对于陕甘(今陕西和甘肃)地区的人来说,最佳选择是第二条路线;对于云贵(今云南和贵州)地区的人来说,最佳选择是第三条。

不管哪条线路,想入川都非易事,单单一个路途远就需要充足的盘缠,比如从湖广南部经湘江到长江,再入川,需费时一个多月,一路上总不可能不吃不喝吧?就算饮食自备,坐船的费用也需要不少。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4)

移M填川形势图

当时,很多人为了迁居到四川不惜倾其所有,有地、有房的会卖地、卖房,只要能筹够盘缠,这些都不算事儿。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地和房可卖,这些人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减少开支,自备干粮,靠着双腿,拖家带口地向四川挺进,他们往往每天只吃一顿,饿着肚子赶路,不过就算如此,还是依然有很多人在半途中就断粮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无论是打道回府还是继续往前入川,都是困难重重的事情。

其中,有些活泛的人,会在中途通过卖艺、做工等挣取一定的盘缠,还有些人只得被迫行乞。据史料所载,康熙年间有一位从广东移M到四川的人,因为走到湖南时就花完了所有盘缠,不得不和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留在湖南,四口男丁一起砍了3年的柴,才把从湖南到四川的盘川给挣到,最后,用了40多天的时间才到了四川简阳。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5)

四川周边地形图

二、"移M填川" 从高潮到低谷

1、"天府之国"的巨大吸引力

早在东汉末年,诸葛亮就对刘皇叔说益州之地是天府之国。何谓"天府"?就是地势险要、物产丰富的地方。秦朝到西汉,人们把关中称为"天府",随着东汉定都洛阳,关中有所衰败,经济发展上不如巴蜀之地,所以从东汉开始,人们就把巴蜀之地称为"天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个概念可谓是深入人心。这就好比今日之上海,虽然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但是有多少人不想到上海定居,成为上海人?

仅是"天府"的概念就已经颇具吸引力,再加上清朝的鼓励政策就更是如虎添翼。康熙皇帝为了让四川尽快恢复元气,昭告天下,只要有人愿意迁居到四川,就可以在四川获得官方承认的土地。农业社会,土地就是百姓们最大的希望,现在皇帝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希望,他们更是对四川心向往之。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6)

清朝时期的四川各府分布图

整个"移M入川"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先是顺治后期到康熙中期,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间,因为爆发了三藩之乱,所以这个阶段的效果并不明显。"天府之国"的吸引力达到最强水平是在第二个阶段,从康熙中期到乾隆后期,差不多一百多年的时间。

待到嘉庆皇帝继位后,"天府之国"的吸引力就开始逐步下降了,加上四川动不动有白莲教搞事情,选择迁居到四川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到同治年间基本上就"凉"下来了。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7)

白莲教之乱波及四川、湖广

2、 先到者多得,后到者无所得

四川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百姓是"无限"的,自然会出现先到者多得,后到者无所得的现象。据史料所载,在康熙刚推行"移M入川"之策时,有一位率先迁居到四川广汉的平民,竟然就拿着一些木桩圈地,比昔日八旗圈地还简单,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没多久就圈占了多达两千多亩的田地,还有一位从湖广迁居到四川中江的平民,他因为到达中江比较早,当时和他争地的人也不多,他所圈占的田地范围,最后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他在圈占完之后开始丈量自己的田地,结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能弄出个准确数字。

当时无论是迁居到四川的外地人,还是重新回到四川的本地人,只要敢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便就能圈个几百亩的田地,就怕胆子小,不敢相信朝廷的政策,待到别人都占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去行动,那收获就会少很多。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8)

雍正帝画像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推行"摊丁入亩",这就意味着这些新晋"地主"们需要缴纳高额的田地税,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圈占了大量田地,却难以全部耕种,所以他们当中不少人纷纷抛售自己昔日所占的田地,当时田地的价格一路下跌,甚至出现一匹布可以换十几亩田地的事情。这消息一经传开,尤其是离四川较近的湖广地区,更是许多人想迁居到四川了。

然而当这一波红利被吃完后,再迁到四川的人就很尴尬了,他们发现四川已经不是自己曾经耳中听到的的四川了,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无法成为"地主",甚至连"自耕农"都成为望尘莫及的事情,不得不给"地主"们做佃农、做长工来维持生活。

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关于34)(9)

川军出川的抗战之路

结语

据史料所载,四川在康熙二十年的人口总数仅为五十万人左右,而到乾隆四十一年,就超过了一千万人,中间除开人口的繁衍,也有六百多万人迁居到了四川。乾隆之后仍断断续续的有百姓迁居到四川,待到嘉庆十七年的时候,四川人口竟然突破了两千万大关。虽然四川到同治朝的时候没有什么外来人口了,但是有前面的基数在,四川在宣统年间拥有了将近五千万人口。

正是因为四川有这样的人口资源,在经受了军阀混战之后,仍有超过三百多万的四川子弟兵在抗日战争期间前仆后继,奔赴抗日战场,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四川历史》

《四川通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