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评论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1教学目标评论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3.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学情分析评论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并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灵活地运用新知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是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能用米尺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米的表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

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知道。

师: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呀?

生:1米30厘米/1米28厘米/1米20厘米

师:咦,刚刚小朋友们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一个字啊? 生:米。

师:是啊,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板书:米)

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

师:老师今天穿上这双鞋子身高有1米6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65厘米呢?

(生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们估一估,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个位置是1米?

(请2名学生上来指一指,并在这个位置贴上标签。)

3.拉红绸游戏,估计1米

师:还有谁想估一估?(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试一试,干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这有一卷彩带(出示彩带,并拉出一点)问:你说这有1米长吗?

生:没有

师:(又拉出一点彩带)那现在有1米长了吗?

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老师慢慢慢慢地拉开彩带,假如你们认为有1米长了,就赶紧喊停,好吗?

(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彩带剪下来并贴在黑板上)

初次感知,认识1米

1.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师:刚才我们估计了从地面到老师这儿或到这儿的高度大约是1米,还估计了这一段彩带的长度大约是1米(板书:1米),要想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生:用学生尺量。(该生用学生尺量彩带说感受)

师:(出示米尺)瞧,这就有一把长长的尺子,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清楚,老师把这根尺子放大到了课件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左边这里从0刻度开始依次是10厘米、20厘米、30厘米……一直到100厘米(板书:100厘米),咦,这个100厘米和我们刚才所说的1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呀?

生1:1米就是100厘米。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1米的长度和100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 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3: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

小结:从刻度0到100厘米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说是1米。

人们把这样1米长的尺子叫米尺。

师:既然1米等于100厘米,那2米等于? 生:200厘米。

师:3米呢? 生:300厘米。

师:500厘米也就是? 生:5米。

2.用米尺量彩带

师:好啦,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把米尺来验证之前的估计是否正确。先来量彩带的长度吧,谁来?

师:现在你是小老师了,你可要一边量一边大声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以吗?(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尺子要放直放平,彩带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看另外一头)

(生量好后)师问:我们要想得到1米的彩带怎么办呢?(生答剪掉,师操作)

3.用米尺量老师身体

师: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1米长的彩带,那到底从地面到老师身上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呢?我们也可以怎么样?

生:用米尺量。

师:在测量前你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吗?( 师此时未站直)

生:请老师站直。(学生量、贴标签后)

师问:刚刚那2位同学谁估得更接近1米呢?

三、多次体验,建立表象

1.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想知道从地面到你们身上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吗?

师:听好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轮流进行测量,比如号同学站直被量,‚号同学用米尺量,ƒ号同学检查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号同学在1米处贴标签。量完号同学之后,继续量2号同学,等到组内4人全部量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听明白了吗?开始吧!(注意活动秩序:真高兴,米尺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桌子上了)

师:看一看组内同学贴标签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有的.....

生2:我们组内同学贴标签的位置不一样。(请一组上台展示)

生:同样是1米,为什么贴标签的位置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说得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始终是---1米。

师:那十年之后,1米处标签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吗?为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小组合作用手势比划1米

师:你们准备怎样记住这1米呢?

生:和厘米一样用手势比划。

师:那用什么手势呢?(生伸直手臂)

师:其实,经过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所得,一个人伸开手臂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师:现在请小组长用米尺检查3个组员比划的1米准不准。

注意:小组长在量的时候,假如发现小朋友比划的不准确,马上提醒再伸长一点或再缩短一点(教师动作示意)。

师:老师真高兴,你看米尺又听话地躺在了桌子上。

记住1米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师:从大家高兴的表情中,我知道1米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你们的脑海中,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米的物体。

生:讲台的高度,黑板的宽度等。

师:请你们估一估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

1)学生自由估计。

2)验证,介绍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师:再请小朋友们估一估,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几米?

四、深化认知,拓展延伸

1.打开课本,标记重要内容。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厘米用字母cm表示,米用字母m表示呢?

师:cm是厘米的英文单词Centimeter的缩写。m是米的英文单词Meter的缩写。

2.在( )里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问:你能把这5小题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呢?那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结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用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师:看来这些题难不倒咱们聪明的小朋友,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汽车每小时行驶70( )。 一生答:千米。(扮演小博士)

3.离小博士1米远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到离小博士1米远的地方。(请上1名学生,他站到了离小博士1米远的正前方,师用米尺检查1米的长度)

师:除了这个位置,还有哪个位置离小博士是1米远吗?(指三名学生来站)

师:还有别的位置吗?

师:哇,真聪明,小朋友,你们说除了他们刚刚站的5个位置,还有别的位置也是离小博士1米远的吗?(生:还有)谁想上来站?(再请上三个小朋友)

师:诶,小朋友,仔细看,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成了一个圆。

五、课堂总结

师:从孩子们高兴的表情和课堂里的精彩表现,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收获不少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自由回答。

板书设计:

认识米

m

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