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1)

电视剧《少帅》剧照。

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2)

电视剧《少帅》剧照

红网长沙1月17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沈参)“回首我的故事,只有一句叹息。”电视剧《少帅》用这句话开启了张学良的人生大幕,也奠定了该剧的风格:厚重、节制。

《少帅》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这部讲述张学良人生的电视剧,故事奇情,但依旧保持了张黎导演一贯的风格,大格局里有鲜活的人物。

一个有争议有关注度的历史人物该如何刻画?导演张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想塑造的就是一个另类人物的成长史。

电视剧《少帅》讲述的是张学良的前半生,故事讲到36岁张学良与杨虎城策划发动了“西安事变”结束。

张黎说:“选择截止到36岁,是因为张学良曾经说过,‘我的生命从21岁开始,到36岁结束。’”

目前播出的部分,“少帅”从一个毛头小孩成长为了青年军官,开始有了对于军队和国家的初步认识与理想。他与父亲张作霖之间彼此看不顺眼又互相牵挂的情感、对于发妻于凤至的复杂感情,以及与兄弟、战友之间的互动,逐渐让这个人物变得丰富。

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3)

文章

这已经到我的极限了

小张学良虎头虎脑但执拗不服输的形象,得到了不少观众点赞。但或许是“小男人”形象太深入人心,文章饰演的张学良虽然痞气和少爷气足够,霸气似乎欠缺了些。

对此,张黎导演希望大家看下去。他透露,文章演这部剧时正是状态最差的时候,“这部戏在筹备阶段的时候,话说应该是前年了,那时候也是他状态特别不好的时候,所以他对接所有的题材都特别惶恐。当时张学良这个人物,他觉得他承受不下来。后来因为我们有比较长的筹备时间,一点点在聊剧本、聊人物、看资料,后来他自己跑到美国去转了一圈,当年张学良在美国的一些足迹他也踏寻了一遍,最终还是接了这个角色”。

文章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这个角色带来过很大压力,“真的是特别累心,尤其到后期,张学良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难事,都是能要命的那种打击,真的特压抑,快要拍出病来了,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从挚友背叛、父亲离世,到东北被占,家国蒙耻,再到他身边的兄弟、亲人一个个离去,剧中的张学良一次次承受巨大的情感冲击,文章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情感过山车”。文章说,“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接新戏,《少帅》确实把我掏空了。这是我从影以来拍得最拼的一部戏,作为演员来讲,这已经到我的极限了”。

很多人了解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但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只是一个模糊的名字。在这部剧中,于凤至有了更生动的一面,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我觉得她是一段传奇,我不是于凤至,我有幸遇到了她。”宋佳说,“她是能够担得起贤妻这个名号的人,她值得被更多人知晓、赞叹。”她坦言,这个角色和自己相差甚远,“女人,学会宽容,懂得隐忍,太难,这也不是这个时代的女性追求的”。应该怎么去塑造这个角色?宋佳说,“一个演员饰演一个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时,唯一要做到的是唤起人们对那个人的追忆,别无其他。”

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4)

李雪健

张作霖演起来很难很过瘾

导演张黎一向擅长于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这部剧里,张作霖无疑是其中的代表。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日俄两大帝国的夹击,李雪健演绎的张作霖使用江湖手段左右逢源,主持东北大局,既有纷繁政局中的翻云覆雨,又有战场上的豪气冲天,既有“东北大老粗”的霸气匪气,又有对待家人、兄弟的“硬汉柔情”,在一重重人情世故之中将“江湖”二字演绎得格外透彻。不少观众表示,看剧后对张作霖完全改变了认识,“以前以为他就是个只管打打杀杀的大老粗”。

在李雪健看来,张作霖是个格外“复杂”的人。“以往的历史名人不外乎两种类型,要么名留青史,要么遗臭万年,张作霖似乎很难归类。这样一个人,演起来很难也很过瘾”。

《少帅》中,张作霖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这是张作霖的处世哲学,也是李雪健对张作霖的认识,“张作霖是个充满江湖气的人,一生最擅长的就是‘骗子手段’,包括他对付日本人、对付俄国人的方式,仔细想想,其实用的也都是典型的江湖手段。”李雪健同时解释道,“在那样的年代里,军阀混战,全国都乱,整个社会都好像是一个大江湖,必须用一些手段才能生存,而张作霖的生存方式就是那个年代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标本。”

据李雪健透露,拍摄前他曾跑去张作霖故居探访,发现了一个小故事。原来,在沈阳张府的后院有一间祠堂,当时只有张作霖可以进去,连张学良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直到张作霖去世后,大家打开这间祠堂才发现,张作霖在这里供奉的是民间传统中代表忠义的关公。这样一个细节,让李雪健一下子知道了“忠义”二字在“胡子大帅”张作霖心中的分量。“他把关公当成自己的偶像,说明他还是很看重道义的”。

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5)

对话导演

从《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导演张黎始终在历史题材里打转。与之前的历史大群戏不同,《少帅》是一个人的传记。对于这部剧,张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能够呈现一个另类个体的成长史,他也希望观众不要贴道德标签或者“权谋大戏”等词语,“我希望从小情、小我里来折射当时历史的、民族的、国家的这种大情、大我。”

人物传记的难度,首先在于编剧

记者:张学良本身存在很大争议,开播后就有人开骂张的种种劣迹,还有人质疑,为什么为这么一个“流氓人物”拍一部歌功颂德的电视剧。您当初是如何确定张学良的定位?

张黎:首先我不大同意这位说张学良在历史上是一个流氓人物,我们看一个人我们看什么呢?尤其是历史人物。我们看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至于私德,至于八卦这件事,我觉得大不可来定位一个人物的标准和基础。

如果说人物定位,其实它是一个个体的、一个特别另类个体的成长史。写一个人物的成长史,我们大可不必把他放在一个有关道德的天平上来评判。可以坦率地说,张学良这个人物是改变中国现代史的人物,我们的生活都跟张学良当时一手策划的西安事变有莫大的关联。

记者:张学良这样的人物,资料和信息太多,如何进行选取呢?

张黎:人物传记的难度,其实不在于导演,我觉得首先在于编剧。一个编剧对一段历史事件、几个历史人物有兴趣的时候,他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包括主题定位,包括情节,包括趣味性,是最难的。资料很多也特别矛盾。每个人的记忆因立场不同,角度不一样,勾勒出的人物形象甚至是矛盾的。但反过来同时又是多面和立体的,特别鲜活。

比如有一个细节,(1928年)6月3日晚上,当时张作霖决定回关外,张学良把他送走后,回到当时北京王府。正好一个管家在那,他是一个笔仙,就让他算算老帅行程怎么样,出来四个字,“老帅归矣”。“归”以为是回家,张学良没在意,实际上是归西。这是当时他的那些叔伯兄弟、管家的回忆,我们都用上了。至于历史枷锁肯定会有,但大主题是既定的。

记者:张学良的情感经历很丰富,但剧里呈现比较节制?

张黎:在《少帅》这部戏里,张学良的情感我们选择了四个段落。一个是他的启蒙,但这部分剪了很多。一个是他的原配,为了成全张学良和赵四而主动提出离婚,这是一个旧中国妇女特别凄美的故事。一个是他第一次上战场直面生死。一个是他父亲去世之后跟赵一荻(在一起)。他所有的情感戏是放在他人生的四个阶段里来把握的。从收视的角度,情感故事的确更好看。我们按剧本拍了很多个非常好看的情感戏,后来剪了,最后呈现的非常少,因为这还是部男人戏。

记者:小张学良特别出彩,怎么选到的这个演员?

张黎:这个孩子也是我们整个演员遴选中最头疼的。坦率地说,如果这孩子我们没找到,这个戏可能会不拍,甚至可能会往后延迟。这孩子我觉得就是为这个人物生的。他在之前没有太多的表演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但是他天生的那种顽劣、不羁的性格,其实是我们导演组一眼就看上的。

有意思的是,他是东北孩子,沈阳的,他跟雪健很多戏,几次把老爷子给噎得接不上茬,嘴特别快,有的时候不按剧本演,特别随性,但出来的效果往往特别有意思。

少帅讲述张学良(讲述张学良的另类成长记)(6)

记者:您觉得拍历史剧,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张黎:举凡历史题材,它是有难点的,尤其历史正剧。现在由于整个资料开放,我们看到大量的边边角角,有些是主流,有些是非主流的素材。其实我们觉得定位一个历史主题、历史故事,甚至塑造一个历史人物,创作源是这样的——不在于此人在历史上曾经是什么样,或者也不在于此公在历史上曾经做过什么。在符合他的历史精神的真实前提下,我们更希望表现他可能怎么做,可能做什么。

记者:这部戏虽然被称为“权术大戏”,但我们看到的李雪健扮演的张作霖在教育少帅时,说得更多是朴素家常的大白话。在您心中,是不是反对“权术”“权谋”的?

张黎:对,我看了很多宣传口径上面,把它定位为“民国权谋大戏”,我不是特别理解“权谋大戏”所引领的概念、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里边有权谋,举凡政治人物一定是代表权谋的,但谈到张作霖对自己的孩子和下属、后一代的教育来说,我们其实体现什么?体现了所有的长辈对晚辈的感情,他们表述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更能打动人心?一般谈的都是小情、小我。从小情、小我里来折射当时历史的、民族的、国家的这种大情、大我。

记者:剧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会不会担心对观众的知识储备要求太高?会担心影响收视吗?

张黎:这个戏确实有很多大伙不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会带来一些障碍,但这可能也是历史剧的一个功能,通过一部戏,不但要了解当时的纵向历史发展,还要了解横向的、立体的有关具体历史人物的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