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秦原标题:军装里的红线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母爱是我心灵的港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母爱是我心灵的港湾(慈母线游子衣)

母爱是我心灵的港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秦

原标题:军装里的红线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诗中提及的针和线,是最普通的家中琐物,但经由母亲双手缝补再穿于子身,倾注情意已殊非泛泛,尤其对离家游子而言,一件衣裳也能是思娘念亲的恩物,继而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

小时候,我常能听到长辈感慨:“在家千日好,出门百事忧。”对这类古老相传的通言,虽能背记,却不能心体。直到从军入伍前夕,从人武部领回绿军装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家从戎,成为军中之子,家中游子。

虽已过十年光景,现在想来,自己入伍当天的场景依稀可见……尽管火车站的送兵氛围热闹,但12月的风,还是带着萧寒。印象中,父亲没多言语,母亲却在叮嘱,具体内容我已淡忘,唯独一句忆之尤深:“你平时做事粗心,到部队后难免会在洗换衣物上疏漏,我在给你发的军装和袜子上都用针绣了个红疙瘩,以方便标识区分。到了军营,你要记得……”当火车伴着报时的钟声开进站,我下意识拨开自己迷彩上衣的内衬,发现在那片绿上,真有个不起眼的小红线头。

伴着铁轨的震荡,列车驶抵到站,离家真的远了,离军营却近了。分排分班后,照例要背囊入库,当我从行李中取出需更换的冬装常服时,诧然发现,母亲真在我衣物的内底上留下了红线头,甚至在牙缸杯底、腰带内面上都刻了WQ的拼音缩写。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微举,如引线穿针的绵密让母爱变得一览无余。

学生到战士的蜕变,是充斥着苦累的,但这一抹线头红,没错,就是这衣裳常服中的线头红,让我触手及暖,也将这针尖线角的慈母温情演化成相携千里的力量。

知子莫若父,懂儿还是母。当“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消极情绪让我不能释怀时,当新训成绩下滑被班长批训时,当自暴自弃的“退堂鼓”愈敲愈响时,母亲手书的家信和手绣的线头红就像不请自开的腊月梅,以其娟秀微毫的精神感召支撑着我度过了自己的“心劫”,让我像咖啡豆进沸水般去勇于面对困难,在知耻后勇的自尊中追赶,在令行禁止的历练中摔打,在百炼成钢的日子里成长。

万家灯火万家乐的正月后,二月兰渐茂,迎春花也开。节气应时景,在新兵连后,我开始在营盘间轮转,从气象兵到连队文书再到报道员,工作业务随着组织的分派而变更着,身上的军装和衣衫内绣的线头红一直伴着我成长。这份真实的触感,让亲情从无声之处生发,自贴身衣物而升腾,带着母亲对儿子的眷瞩,成为我这个游子在三秦大地上的觉醒原力和奋进动力,变得意义非常。

一年半后,我成为南京政治学院的一名学员,肩膀上的两道细拐变成了红彤彤的两片肩章。在自己的第一个军校寒假里,母亲在她的絮叨声中,当着我的面,在新发不久的07式常服内衬上绣上了一抹红。目睹着缝补,我记下了母亲的手法,更记住了勤勉的训诫。毕竟,这微于言辞的一言半语在我看来,都会触目刹那,心念成恒。

在以后的岁岁年年里,我毕业走出萨家湾,走上了西北高原,军装虽因上了高海拔寒区而添换,绣一抹红的习惯却已被我承接。毋庸置疑,丢三落四的老毛病早已弊除,我只是想用这一抹线头红作答,那是游子对慈母牵挂的应答。

在无声胜有声的隔物相传中,这抹线头红传承给我校正伦理的德本礼数,更教会了我“勤”字诀要,让我以脚力促笔,用心脉续文,用以勤补拙的家传之法,在山一程、水一程中守念守岗,于积跬成步中持而不息。对此,直到我走下高原换了岗位也不曾改变,就像母子一心的不传之传,成了故事,成为属于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的背囊装绿,十年后的忆旧情长。世间的情爱那么多,为何对家的思念是此生不忘的经久,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如果说军旅是学校,那对我而言尚排其二,其一当属家。在这所学校里,母亲教会我的,绝不仅仅是针缝线补的家务技巧,而是其情可勉的朴理质韵,让我在缝缝补补中学会独立自主,继而从习以为常的家常中感知家风的味道,得窥勤勉修身的奥义。这针头线尾的朴素之举,如醒世恒言,助我在人生漫道上脚踏实地,不羁延岁月,不怠慢流年。

于我而言,这抹线头红是母爱的存真,更是娘恩苦心的例证。笔走至此,文意渐止,但线头红的内质,还在“慈母线”和“游子衣”的兼爱中充盈展阔,代代相传。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