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都亚男 赵长春

刘霞筛选上千材料、花费十年时间,只为培育出一颗能在盐碱地上高产的玉米种;宋健民培育出的济麦38、济麦55等品种,刷新多地小麦高产纪录,推动齐鲁大地迈入“单产800公斤时代”;侯丽霞从事口感番茄育种工作15年,工作目标就是帮老百姓找回“儿时的西红柿味儿”……这些默默托起亿万个“饭碗”的人,就是农业育种科学家。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带您一起走近用智慧撑起“齐鲁粮仓”一片天的育种新农人,探究他们是如何深耕品质育种这片沃土的。

十年研发

盐碱地上种出高产玉米

寿光农业技术协会种植西红柿技术(齐鲁丰景)(1)

寿光农业技术协会种植西红柿技术(齐鲁丰景)(2)

寿光农业技术协会种植西红柿技术(齐鲁丰景)(3)

致力于找回“儿时的西红柿味儿”的专家侯丽霞。记者 都亚男 摄

“儿时的西红柿味儿去哪了?”这是90后小章最近常常和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小章现在还能回忆起童年西红柿的味道,“小时候吃的西红柿酸酸甜甜,还带有沙瓤,一口咬下去能爆浆。”

不只是小章,互联网上有很多网友反映,现在从市场上买到的西红柿看上去个大饱满,放在家里一两个月还是硬邦邦的,却没有多少汁水,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实际上,“没有原来的西红柿味儿”并非消费者的主观臆测,“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替换。耐储存、货架期长是现在市场流通的主流需求,国外的进口西红柿品种有硬度、抗病、产量高,为了方便长途运输,番茄变得越来越硬了。”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茄果类蔬菜团队负责人侯丽霞解释了这种现象,“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国家引进了很多来自以色列、荷兰等国家的进口品种,国内品种慢慢退出了市场。一般情况下,硬度和口感不可兼得,硬了之后口感和味道就会受影响。”

从事茄果类蔬菜育种、栽培及病虫害方面研究已有15年的侯丽霞,工作目标就是找回“儿时的西红柿味儿”。

好吃的番茄到底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侯丽霞解释道,“好吃的番茄就要考虑到糖酸含量指标,可溶性固性物(糖含量)数值越高越好吃,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育种工作。现在从菜市场买到的番茄可溶性固性物占3.5%—4.0%,但我们在做口感番茄育种的时候,为了培养一个糖含量超过8%或9%的大番茄品种,品种材料筛选最少要过8%,低于7%的全部筛选掉。此外,我们做小番茄育种时,希望它的糖含量超过10%或11%。”

“多年来一直在搜集创新品质番茄的材料。对一些硬果型材料,我们希望通过转育能把番茄培育成兼顾口感、硬度、产量,又能抗病的一种综合性品种。”侯丽霞补充道。

砥砺深耕15年的侯丽霞,在番茄品质育种成果上也是收获累累:主持过多项山东省重大创新项目,选育的樱桃番茄“天正红珠”等通过国家新品种鉴定,“天正粉秀”等番茄品种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选育的优抗2045、品番L4031等品种在寿光、武汉、莘县、饶阳等多地展览中获得专家推荐品种,多年来已经为省内外多个基地园区提供口感优质的番茄新品种。

纵使选育的品种拿奖无数,但对侯丽霞而言,她更希望品种能够落地,能够得到菜农和市场的认可。

“2021年,我们有一个番茄品种2045,被一家公司相中买下,能被市场认可我非常自豪。”讲到这里,侯丽霞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心声,“对我们农业科研育种者来说,培育的品种被市场认可,才是真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