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的自己张姐(流金岁月余热未尽献)(1)

张宜霞,周围人都亲切地称呼她张大姐。

都说以文会友,我和张大姐的相识真的缘于对文学的爱好。2019年,文友推荐了她的几篇文章,虽然文笔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辞和雕琢,但是内容都是真情实感,读来感人至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她的文章多了起来,文笔也越来越娴熟,《娘和她的朋友圈》《算盘珠上拨动的时光》《婆婆走了,她的党龄有71年》……一篇比一篇精彩,篇篇令人感动不已。一篇《陪着爹娘逛北京》点击量超过1400多万,《西仓库的杀猪姑娘》更是获奖无数,张大姐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作者。而此时的张大姐已经65岁,在农行退休也已经10多年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讯再次传来,我们的张大姐不负众望,又获得农业银行总行“金穗先锋100人”荣誉称号。我觉得再多的奖项都无法全面体现张大姐的优秀,随着我和大姐交往得深入,越来越觉得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大写的“人”。

遇见最美的自己张姐(流金岁月余热未尽献)(2)

好党员: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张大姐是泰安市东平县人,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借着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精神,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退休前是济南农业银行副行长。

“工作可以退休,但‘劳动模范’这个称号要一辈子闪光,‘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一辈子也不能褪色!”张大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前,她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是被《人民日报》刊文报道的廉洁自律女行长;退休后,她更是不忘初心,“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不断地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私奉献、贡献力量。

退休后的张大姐,始终关心着农业银行的事业发展。因为原来出色的工作表现,她经常受邀为分支行干部员工授课,每年10多次,奔走在山东各地。她珍惜每一次授课机会,每每都要针对不同的学员特点精心备课,用心、用情宣传专业知识、分享工作经验。她的讲课让大家受益匪浅,但行里发放的授课费都被她婉言拒绝。而且她还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农业银行营业点,就会不自觉地走进去逛一逛,看看里面的工作情况,还顺便提一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成了一名时刻在岗的“社会监督员”义工。她还积极参与老干部活动,为老干部做思想工作,主动宣传党的思想和精神,推广“微信助推党建”工作法,带领老干部一起发光发热。

劳动模范永远不退休,共产党员永远在路上——这,就是张大姐一直都在践行的做人原则。

遇见最美的自己张姐(流金岁月余热未尽献)(3)

好闺女:任劳任怨 伺候母亲七年

“写写俺娘,是我儿时的梦想”,张大姐说,是娘的精神鼓励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是娘的愿望为我开启了写作之路。

娘说:"听你大爷说话去,听大爷说话长心眼"。娘不会说“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样的大道理,但是教会儿女虚心学习,终生受益;娘说,"人的力气就像井里的水,出了还有。"就是这句话,使得张大姐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勤恳努力,踏实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娘说,“生鸡生狗叨一百口,一百口叨完就好了"。这句话教人包容,面对生活中的低谷决不轻言放弃。

这些话成就了张大姐的第一部作品——《娘的三句话》。文中写到:娘的三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当这篇作品终于见诸报端,张大姐第一时间拿给缠绵病榻已久的娘看时,娘把那份报纸捧在手里反复观看摩挲(其实娘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布袋),激动得老泪纵横,爱不释手。以后街坊亲戚来串门时,总会拿出来给人家看。逢人便夸:俺闺女能写文章啦。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深怀感恩之心的张大姐对娘也是尽心尽力。2012年年迈的父母得病后,她把他们接到济南,看病吃药,在弟弟的协助下精心侍侯了七年坐轮椅的娘,任劳任怨,直到送终。

张大姐知道娘病中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女儿的成就,看到她写出更多的好文章。于是,61岁的张大姐开始学习、写作,从此笔耕不辍。

“一个人要实现梦想,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娘的朋友圈》《我和婆婆的几件小事》《大大教我打算盘》等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篇篇都在赞颂生活中的美好、和谐和感恩。文章陆续发表在各大报刊媒体,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共鸣。

张大姐说,如今她没啥好遗憾的了,在娘最后的日子里尽心尽力,而且帮助娘实现了晚年最大的愿望,陪娘走过生命最后的时间,“我这个闺女做得无怨无悔。”

遇见最美的自己张姐(流金岁月余热未尽献)(4)

好媳妇:以心换心 婆婆也是娘

熟悉张大姐的人都知道,她曾做了23年的军嫂,为了不影响在部队的丈夫,她独自挑起了伺候自家和婆家两家人的重担,而且工作、生活两不误。

众所周知,婆媳难相处。张大姐深知其中道理,她用自己的爱和实际行动,一点点走进婆婆心里,实现了从客人到家人,再到亲人,最后到可信赖的人的一步步转变。

有一次婆婆半夜里突然腹痛,疼得在床上打滚。那时张大姐正值怀孕快要临产了,家里没有别人,无奈她只好大半夜穿着拖鞋就跑出门,跑了一条街去单位大院叫卫生所的医生。当时单位大门紧锁,她连喊带砸半天没人应声,情急中张大姐不顾身体竟然爬过两米多高的大门进去叫人。后来医生说幸好就诊及时,如果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天白天再路过大门口时,张大姐看着高耸的铁门一阵阵后怕,当时挺着大肚子怎么爬过去的呀!

后来婆婆眼疾厉害,在济南遍寻良医未能治好,眼看就要失明了。张大姐打听到郑州有大夫能治这病,尽管正值盛夏酷暑,她毅然决然地抱上孩子、拖着半失明的婆婆、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上了千里寻医之路。在郑州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期间吃的苦头难以言表。后来婆婆的病治好了,她自己却连累带急得病了一个多月。

都说将心比心,张大姐以实际行动做了好媳妇的榜样,也温暖了老人的心。婆婆常说“我们这个家多亏了她,街坊邻居都羡慕,她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时光荏苒,张大姐和婆婆朝夕相处已经40年,成了相濡以沫的比亲人还要亲的人。今年2月份,婆婆在家里安详地走了,享年93岁。

好心人:无私奉献 处处彰显大爱

2008年汶川地震后,张大姐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党委组织部,要求捐给灾区9000元,并再三嘱咐要替她保密。2010年11月,她作为农行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中组部组织的“特殊党费”使用情况考察活动。接到总行通知时,她才知道:正是当年那笔捐款,让她成为全国农行系统第一个交纳特殊党费的党员。而她无私奉献的事迹,才被大家得知。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激动地说:“我当时捐款的初衷很简单,我人去不了汶川,但是尽我所能地捐款做出贡献了,感觉多少踏实一些。再看到关于灾区的报道时,心里面也就不那么着急难过了。现在看来,再小的善举也能成就大爱呀!”

平日里,张大姐也是个时刻关心他人的热心人。单位很多员工因为工作繁忙总是找不到对象,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协调有关单位组织了多场联谊会,积极为年轻人牵线搭桥,促成了很多良偶佳缘。她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多次救助困难家庭,定期教农行老干部打太极拳,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热心大姐”。

“做党的好干部,做农行的好员工,做社区的好居民,做老干部的好朋友,做父母的好女儿,做孩子的好妈妈。”这是她给自己定的“六好”目标,要做就做到最好,即使退休了,初心也不变。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古梅无他求,点红暖人间。”张大姐就是这样,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路,扮演好人生的每一个角色。

作者:刘锬 报社编辑,山东省作协会员。

壹点号潭水流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遇见最美的自己张姐(流金岁月余热未尽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