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时间读完了《老人与海》,从前根本无法进入我的阅读清单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却让我一再沉思、叹息、流泪。来了解一下作者和他的这部作品吧。

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生于美国芝加哥,美国记者、作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凭借着《老人与海》一书先后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2岁。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不欢更待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1)

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不欢更待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2)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1940年他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重要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不欢更待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3)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不欢更待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4)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及马克思主义者,出生于古巴奥尔金省比兰镇,全名菲德尔·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鲁斯,又称老卡斯特罗,是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古巴国父”。)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有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有《流动的节》(1964)、《海流中的岛屿》(1970)、《伊甸园》(1986)。

海明威晚年为什么选择自杀?他被生活打败了吗?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是一个非常顽强和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却在晚年选择自杀呢?他被打败了吗?

作为生命个体,尤其是喜欢冒险并有着复杂经历的海明威,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受到过死神的捉弄并惶恐地感到死之凄凉、死之可怖、死之无常和死之不可捉摸。作为文学家的海明威,他无法回避对人生细致的捉摸和深刻的领悟后产生的苍凉虚无的悲哀,所以不得不用死亡去实现另一种圆满。

1918年,海明威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进入意大利境内的交战区为救护队开汽车时被炮弹炸伤,在医院治疗20个月,仅从腿上就取出弹片237块,重伤的后果是严重的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20年后,他谈起此次受伤时仍心有余悸:“事实真相是,我的伤深入骨髓,结果确实给吓坏啦!”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以记者身份奔赴前线,目睹了西班牙内战中的生生死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以记者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头部受重伤,伤口共缝了57针。其间,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1949年,他被猎枪的枪塞打伤了眼睛。1954年,他去非洲狩猎,遇飞机坠毁幸免遇难。海明威屡遭劫难,虽说大难不死,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生活中稍稍有些异常就会引起他不吉的联想。

1928年,父亲的自杀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若干年后,母亲把父亲自毙的那支左轮手枪交给他时,在卡片上附言:“也许你愿意保存它。”他怅然若失:“我真不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

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而晚年的沉病重疴更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让他对死亡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

在海明威的作品充满着厮杀,鲜血和死亡,这反映了海明威内心世界里死亡的阴影。海明威认为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真实,它具有一种巨大的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它在瞬间剥夺了人们的一切权利,撕碎了人们的一切主观想象和盲目乐观。死亡是一种永恒,而爱情,友谊,人生,只不过是一堆“粪土”。所以,海明威用众多的文学形象向人们诉说了这一人生体验。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中也大量地描写了死亡。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太阳照样升起》,写美国记者巴恩斯在欧战中受伤失去了X能力,虽生犹死。《永别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写英国女护士凯瑟琳死于难产。作者通过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死亡的理解:“在这世界上,人人都受折磨,倒也产生一些勇敢的人。倘有受折磨而不屈服的,就会被他人害死,不管你是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还是最有勇气的人,都免不了一死。你如果不是这几种人,迟早也得死,只是世界并不急于要你的命罢了。”

海明威的最后十年是一个崩溃的过程。非洲的飞机坠毁毁了他的健康,并给他蒙上死亡的阴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和精神疾病的致命结合加速了他的悲剧性沉沦,从胜利的《老人与海》和诺贝尔奖下沉到在梅奥诊所接受悲惨的电击治疗,这毁坏了他的记忆力,加剧了他的沮丧。身体上的痛苦也导致他敏感多疑,晚年他一直怀疑由于自己曾经的间谍经历而被人监视。这一切终于导致了他的自杀。

海明威主要的疾病是高血压。但是为治高血压所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了他严重的抑郁症,这才是他进入梅奥诊所接受治疗的真正原因。海明威在梅奥诊所所进行的电击疗法对他的记忆力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一生之中最为悲惨的时刻,他认识到他的记忆力彻底被毁了。他这样问:“把我的头脑毁掉,抹掉我的记忆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是我的资本,是为了要把我赶出我的行当吗?”他进一步感到身体的恶化,他担心失去幻想力,他极为害怕作为一个伟大的享有盛名的作家失去了声誉,现在这些全变成了现实,他的生命终至成为绝对的一片空白。

他曾经希望在1960年圣诞节从梅奥回家,但是1961年1月22日他是在崩溃的情况下被放出来的,他乘坐一架私人飞机飞回凯彻姆。2月,人们请他手写一份颂词给肯尼迪总统,他用了一星期时间,使尽最大的努力也只写了三四句简单的句子,他因失败和苦恼而痛哭流涕。他对大夫说,他的词汇再也冒不出来了,在这方面他算彻底完蛋了。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可以看出,电击治疗损害了他的思想机器,把它彻底破坏了,所以他完全没法在纸上写文章了。

作为一位艺术家,艺术创造力的枯竭意味着再也无法按照艺术想象的方式生活,也即是精神和生命的干涸,这会使一个已经取得崇高成就和声誉的作家“受不了”的。精神世界的毁灭让苟活的肉体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他选择了自杀,他的自杀也给他一生的行动划上了一个勇敢的句号,给他的公众形象最后抹上光辉的一笔。他是一个不能被打败的人,他情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

肉体的折磨是不能打败一个有思想的人的,惟有对他精神世界的毁灭才能真正杀死他。海明威的自杀与他一生的追求和理想看似矛盾,其实却在情理之中。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位老人孤身在海上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等终于钓到大鱼,用了两天两夜才将其刺死。返航途中突遭鲨鱼袭击,经过一天一夜的缠斗,大鱼仅存骨架。但老人并未失去希望和信心,休整之后,准备再次出海……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发出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是海明威写给他自己的人生墓志铭。可以说老人就是海明威,海明威就是老人。桑提亚哥,他一身本领、穷困潦倒、孤单落寞,但永不言败!

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风烛残年而又穷困潦倒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在当地渔民眼里老人成了“霉运”的代名词,连唯一的伙伴——小男孩也被他的父母叫了回去。

但老人并不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深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肯放弃。经过两天两夜与大鱼斗智斗勇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准备返航。但许多鲨鱼闻到了大鱼的美味,尾随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逐一杀死鲨鱼,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而这架鱼骨头也让他重新在渔民们当中获得了威信,也赢回了他唯一的伙伴——小男孩。他回到家躺在床上,继续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养精蓄锐等待新的一次战斗。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时不欢更待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5)

读《老人与海》,於我心有戚戚焉

年少不知曲中意

高中时第一次接触《老人与海》,也知道了这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那时候在我看来,名言只是名言。一个最终辛苦一场却毫无收获的老人,被毁灭了不就是被打败了吗?还要强装英雄?我不理解,那时候老人在我眼里不是英雄,是个失败者,是个可怜的贫穷的孤独的老人,他辛苦一生却一无所有。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我不想读,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小说里作者都不给老人一个圆满的结局。当我读完《老人与海》,当我知道了海明威的个人经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海明威在故事里已经给了老人、也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作者在故事里成全了自己。

听懂已是曲中人

人生的残忍在于,拼尽全力以后,承认自己终究不过是个普通人。有些宏大的蓝图,永远不会在自己生命的疆域里生根发芽。

如今我也人近中年,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过太多的无奈和打击,哭过笑过,奋斗过,抑郁过,挣扎过,有过挫败感,有过失望,有过失落,怀疑过自己,怀疑过社会,也怀疑过人生。对生活向往过,也感到无力过。

将近不惑之年重读《老人与海》,我一次次留下了辛酸的眼泪,为那个在大海中与大鱼厮杀的老人,也为那个在生活里拼搏的自己。

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每一个人都是桑提亚哥!致敬老人,致敬凡人英雄!

接下来的每一天,请跟我一起走近桑提亚哥,观摩别人的人生,也感悟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