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铁面无私的由来(开封有个包青天)(1)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

他,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清官形象,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他,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他的37字家训字字铿锵,振聋发聩。他的孝肃家风穿越千年,千古流芳。

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这里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座快速成长的现代化城市,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场馆。街头巷尾,代代相传着许多与包拯有关的传说与故事。

这里,是他成长和归葬的地方。

包拯家史

合肥古有“东乡出相,西乡出将”的说法。合肥东乡,指的是今天的肥东县。肥东县的小包村,原名解集乡十三包,后改名为包公镇小包村。一千多年前,包公就出生在这里。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吏不敢欺,权豪势要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卒谥“孝肃”,有《包孝肃奏议》十卷。其事迹长期流传民间,在多种小说、戏剧如《铡美案》《包公案》《三侠五义》中,都把他描写成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世称“包公”“包青天”。

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父亲名叫包令仪,母亲张氏。包拯兄弟3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都早年夭折,他是家中的独子。

包拯铁面无私的由来(开封有个包青天)(2)

包拯的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后来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

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少年包拯耳濡目染,自幼勤奋好学,熟读《诗》《书》《左传》《易》等儒家经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行为规范。

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他以后的为人为官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拯一生坚持“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以清廉、刚直名重于世。曾巩称他“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他不但自身廉直,而且重视约束子弟。

家训故事

包拯铁面无私的由来(开封有个包青天)(3)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十三日,包拯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机要事,突然发病,从此卧床不起。包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大儿子包繶已经去世,小儿子包绶只有五岁,还不太懂事,谁来教育他?他将来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前想后,他提笔写下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严厉告诫子孙后代做官时不得贪污受贿,否则就不是他的子孙。寥寥数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包拯的仕宦后代,严格遵守了这则家训,克己正身,直道而行。包拯的廉直风范更嵌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核,砥砺无数士人廉洁奉公,以民为先。

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像包明斗这样的包氏子孙。

800多年前,包公的第五世孙包康二迁居到这里,从此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又是一年家祭日,包氏后人聚集在包家祠堂里,由老人主持,进行一场祭祀。

祭祀的重要环节,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声颂读老祖宗包公留下的家训。

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缅怀。作为包公的后人,他们不能忘、也从不敢忘记一千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