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大同人中午应该是吃糕的日子,有一种说法就是今天吃的是接年糕,希望年年有糕吃。吃饭间竟想到了明朝戍边的将士,于是骑上摩托车直奔镇川堡。

除夕的镇川堡很安静,只是比往日的街上红了许多,红对联,红灯笼都挂了出来,显示着这个传统的节日光临了这个由古代戍边将士后代组成的村落。

大同长城边上的人大年三十的中午大多数都吃糕,问了几位在街上聊天的老人,他们都说中午吃的是糕。也就是说那些戍边将士的后代都已经习惯了吃糕,甚至我怀疑他们基因也变成了大同人的基因。

往前数五百年的那个年月,住在这里的将士也应该是在这一天吃糕的,无论他们来自何方,也无论他们是否习惯大同这里的气候与饮食习惯,吃糕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毕竟这是塞上,白面与稻米是没有的,小米容易饥饿,也许只有糕才是最适合戍边将士的食品。

“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是大同的一句老话,表达了一个意思 :吃糕耐饥,能走长路。对于那些将士们来说,天下还有比黄糕更好的食品吗?

长城建造时是否用了年糕(黄糕支撑起的长城)(1)

说起糕了,还是先从黍子说起,对于外地人就是不知道啥是黍子,说不明白,道不清楚,其实这太正常了,因为现在黍子是小众植物,但是如果往前数三千年,倒是一个大众植物,毕竟在甲骨文里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统治者是饮酒出名的,当时酿的酒就是黍子酒,也就是今天大同人喝的黍米黄酒。

长城建造时是否用了年糕(黄糕支撑起的长城)(2)

糕是将士们的主要食物,黍子是做糕的原料,所以这里的人一直都在种黍子,去镇川堡必须要经过一个叫黍地沟的村子,这里估计以前就是一个种黍子的地方,因为再往前走一公里就是三百户营村,这里的地势没有黍地沟,但这里确实是一个戍边将士的营地。

大同镇的长城驻军应该是最多的一个镇,毕竟是九边重镇之首,这里与其说是将士支撑起的长城,倒不如说是黄糕支撑起的长城,假如没有黄糕给垫底,那些来自中原地带的将士是守不住长城的。

上个月去助马堡途经保安堡看到一个塔,说这个古塔是为了纪念一位因为吃糕而暴露身份的神仙,至于是吃多了还是吃少了,碑文也没有说清楚,反正我只记住了是因为吃糕而什么什么的。这不是我想关注的,我只关注这里的人也把吃糕看成一件重要的事。

去年徒步忻州长城,一路几十公里,看到长城周边的农作物最多的就是黍子,因为这里的村民也和我说起,缺啥也不能缺了糕,那是生活的主要食物。其实他的先辈戍边时,已经最已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在那个缺水少粮的长城边上,如果不会吃糕,也就不会有今天在种黍子的后代了。

长城建造时是否用了年糕(黄糕支撑起的长城)(3)

黄糕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确实支撑起了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