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是华夏汉字文化故里,字圣仓颉造字于此,故洛南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商洛市。地处华山之南,周设华阳池,秦置华阳郡。东与河南卢氏、灵宝毗连;南与丹凤、商州交界;西与华州、蓝田接壤;北与华阴、潼关为邻,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是商洛市唯一黄河流域县,是中国“十大金牌核桃县”。

仓颉造字远古时没有文字,仓颉造字处陕西洛南(1)

乾隆十一年(1746年)洛南县布局图

唐 虞

(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

夏 商

(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洛南属梁州。据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

西 周

(约前11世纪~前771年)

洛南原系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为豫州,属华阳地,称为“上洛”。当时周武王“纵马于华山之阳”,“华山之阳”即指洛南。

东周(前770~前256年)时,洛南属豫州华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秦。

洛南属内史地南境。

西 汉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置上洛县,治所设在商县。辖今商州市、洛南县地,属弘农郡。

东 汉

建武十五年(39) 洛南属上洛县,隶京兆尹。

三 国

魏(220—265) 洛南属上洛县,隶弘农郡司州。

西 晋

泰始二年(266) 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隶司州。

泰始三年(267) 分上洛县地,置拒阳县,属上洛郡,不久即废。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 在县东武谷川(今古城川)置拒阳县,隶上洛郡洛州。

北周宣政元年(578) 置拒阳郡,领拒阳一县。后改洛州为商州,拒阳县属商州。

开皇三年(583) 废拒阳郡,改拒阳县为洛南县,隶属商州。

大业年间(605—618) 曾改商州为上洛郡。

大业十一年(615) 洛南县治所由武谷川迁至清池川(今县址)。

武德二年(619) 洛南县属上洛郡商州,关内道。

武则天天授元年至长安四年(690—704) 京兆神医韦善俊隐居洛南,种药行医,世称“药王”。后建有祠庙,四皓药子岭(药圪塔)有其墓碑。

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 十月,吐蕃侵长安,郭子仪入商洛收相州旧部散兵数千人。聚集洛南进行阅兵,并在蓝田、洛南交界处的讙举山布疑兵慑敌。

建中元年(780) 朝廷采纳户部侍郎韩洄的建议,重开久废的洛源钱监,设十炉,以当地所产之铜年铸钱72000贯。

五 代

洛南县隶华州,后属商州。

北 宋

洛南县属永兴军路商州。

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1041—1048) 朝廷采纳商州知州皮仲容建议,扩大洛南红崖铜冶,新建阜民钱监。所铸之钱,一可当三。

南宋、金

绍兴十二年(1142) 秦桧割商秦之半给予金人(包括洛南),洛南属金。

洛南原隶京兆府路,属商州,后隶河南路,至贞祐年间(1213—1216)改隶陕州,兴定二年(1218)复隶商州。

兴定二年(1218) 怀远大将军粘割子仁领洛南县事,始筑土城。东南西各开一门。明代知县洪其道命名:东曰“长春”、西曰“永靖”、南曰“朝阳”,又在南门西另辟一门曰“禹门”,又称“恒庆”门。

洛南县隶属安西路,后改奉元路。均属商州。

至正元年(1341) 商州同知孟元昌游洛南页山栖霞观,为古柏撰文立碑。其时,古柏一丈八尺粗。

洪武元年(1368) 在城内始修县衙。

洪武二年(1369) 年初,明将徐达、常遇春在洛南间道大量歼灭元军。

洪武三年(1370) 县城西街建文庙。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四次重修。

洪武七年(1374) 战乱后人口锐减,降商州为县,洛南改隶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再隶商州。县下设十二里。至明末,洛南县均属陕西布政使司。

永乐十五年(1417) 丁酉科洛南考中三举人,其中本科举人张鹏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天顺八年(1464) 久旱不雨,全年大饥,人相食。

成化十七年(1481) 知县王琪将原城墙拓建为周长3.3里,墙高1.7丈,护城河深1丈。

嘉靖十一年(1532) 整理户籍,全县计有4162户,32979人。

嘉靖十三年(1534) 知县杨士元和代理训导刘仲絧撰出《洛南县志》。后遭兵燹[xiǎn](乱兵纵火焚烧)。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农民何恕等聚众万人在白花岭采矿,被指为“矿盗”。延续十年,后明廷派兵镇压驱散。

隆庆三年(1569) 知县徐旭加修城池,在城北筑护城敌台4座,城门左右各筑护门敌台,台上各有飞楼两重。增修县衙前鼓楼。

万历十年(1582) 清丈田亩,全县计有地3160.6顷(折316062亩),分金、银、铜、铁、锡五等。

万历十三年(1585) 一僧人在金花庙乡罗家沟后山发现喀斯特地貌溶洞。后,知县洪其道为其题名“玉虚洞”。

万历二十年(1592) 清查户口,全县计有5332户、34014人。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大水毁南城墙三成。知县洪其道组织修复加固。筑外堤拓园地21亩,建“课桑亭”,教民植桑养蚕。

万历二十三年(1595) 知县洪其道编修《洛南县志》。失存。

万历二十六年(1598) 六月,大水冲坏城廓田舍。时有数百人被洛河洪水淹死。知县洪其道煮粥赈饥。寺坡人薛国用中进士,任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史等职。

泰昌元年(1621) 因避明光宗朱常洛讳,洛南县改为雒南县。

天启三年(1623) 三月初四至初六,著名地质学家、旅游家徐弘祖(徐霞客)游历洛南。

崇祯六年(1633) 义军“一斗谷”、“满天星”(高汝砺)、“扫地王”(张一川)等8营10万余众,自山西省渡河入商洛。十二月在三要南河司与明军激战获胜。

崇祯七年(1634) 秋,义军老回回(马光玉)驻兵洛南,与明军激战于永丰黄柏川,后转入阌[wén](阌乡县已经并入河南灵宝市)、灵。

崇祯九年(1636) 四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部将“一斗谷”与明朝四川提督杨玉振激战于保安黑潭,蜀兵三千全军覆没,杨玉振自杀。

崇祯十年至十一年(1637—1638) 飞蝗吃尽禾苗。农民在田头搭挂衣裳或用被单晒粮,转眼间衣、被皆被飞蝗咬成网状。

崇祯十一年(1638) 十月四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战败后,率刘宗敏、高一功等18骑途经洛南转入商州杨斜山中休整。

崇祯十六年(1643) 十月十七日,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南县城。

洛南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先统隶西安府,至雍正三年(1725)转隶商州。

顺治二年(1645) 正月十五日,李自成义军进入洛南,文庙棂星门及部分官署和西关部分民房被焚。

顺治五年(1648) 为纪念夏禹治水功德,白洛鹿家沟口始修“禹王阁”。后洛河沿岸以“十里一禹王”修建“禹王阁”。

康熙二年(1663) 知县畅体元修《洛南县志》。今存。

康熙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691—1692)大旱,瘟疫,泉水干涸。外地饥民涌入,人食草根,流离转徙。知县胡永祚在城乡舍饭数月,奉发银3500两、荞麦种银600两。

康熙四十年(1701) 护城堤崩毁,河浸城根。知县陆肇昌组织各里民众垒石筑堤,堤长40余丈,高1丈,底宽1丈,顶宽7尺,内外栽植杨柳。

乾隆七年(1742) 编审户口。全县计有5691户、36273人。地丁征银4957两,其中上解银3480两。

仓颉造字远古时没有文字,仓颉造字处陕西洛南(2)

乾隆十一年洛南县衙布局图

乾隆十一年(1746) 六月,洛南进士、广东南韶观察薛馧整理刊印范启源编修的《洛南县志》。今存。

乾隆十三年(1748) 关中抚军陈榕门从福建省引进红薯种,散发各州县,洛南始栽种红薯。

乾隆五十一年(1786) 知县何树滋利用义学旧址创建“燕山学舍”。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县王森文改“燕山学舍”为“洛源书院”。

嘉庆元年(1796) 春,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将领戴金花(女)率起义军千余人,自武关入洛南红岩沟,遭到永安后保田正元所率民团阻击。田正元被击毙,戴金花壮烈牺牲,余部转战外地。

嘉庆三年(1798) 五月二十八日,白莲教起义军将领高钧德率部进入黄柏川,遭冀献英、白凤翔民团堵击,义军牺牲数百人。后在两岔河又遭清将德楞泰·明亮伏击,白莲教将领高太、高二等战死,义军阵亡2400余人,被俘300余人。

嘉庆五年(1800) 四月二十七日,白莲教起义军突入县北石门川,与冯砚青、樊自英所率民团作战,损军300余人,民团死28人。

嘉庆六年(1801) 河南、湖北农民在白莲教领导下举行起义,声势浩大。二月,起义军一部由河南省淅川进入洛南县峦庄、灰池子、三要、古城等地。

嘉庆二十五年(1820) 河南禹县神垕镇人在老君庙梁建陶瓷窖场,洛南始产陶瓷制品。

咸丰七年(1857) 十月,捻军首领张洛行率起义军自河南卢氏进入洛南箭杆岭、鸡头关、灰池子等地,后入商南转湖北。

同治元年(1862) 二月,陈德才率太平天国革命军万人经武关、龙驹寨入洛。一部直逼县城,一部东下古城、三要,采取三路进军,南北夹击战术击溃清军及民团在胭脂岭的设伏。击毙兵丁170余人。三要把总刘肇春被杀,守备马定泰、巡检郑守麟、经制马得良等负重伤脱逃。太平天国革命军驻扎月余,转入汉中。

同治四年(1865) 知县张国钧加固城防。城墙由1.7丈加高到2丈,顶宽1丈,底宽2丈余。在西南边采用凝灰砌砖防水,并修排水道36处,全城增修炮台17座,敌楼5座,整个工程历时3年,耗银49540两。

光绪三年(1877) 全县遭受特大干旱,“人相食”、“饿殍遍野,路断人稀”。

光绪七年(1881) 知县傅燮改社仓为义仓,在城隍庙建仓32间27廒,储14保富户捐粮。

光绪二十八年(1902) 设洛南邮政信柜,隶属龙驹寨支局。

光绪三十年(1904) 洛源书院改为洛南县高等小学校堂。

宣统二年(1910) 设洛南县立职业学校。1922年改为洛南县乙种职业学校。

宣统三年(1911)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二十二日,陕西宣布独立。二十七日,洛南“哥老会”首领杨光杰、洪宪章率众举义反正,推翻满清县衙,开狱释囚,出仓赈贫。

十一月五日,庾家河阮大振、阮华生等血腥镇压“哥老会”,调集蒿蓬沟附近乡团,杀死哥老会头目周振才、陈自泰等3人,捕28人,酿成血案。

同月下旬,河南民军王天纵部入洛,洛南“哥老会”百余人编入该部,由洪宪章率领开赴河南内乡,因缺乏武器,遭当地恶霸匪团围剿而败散。

1912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改县衙为县署,称知县为知事。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设7府,洛南县属西安府。

仓颉造字远古时没有文字,仓颉造字处陕西洛南(3)

洛南旅游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