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

文案|古木之

编辑|古木之


前言

法国雅克•贝汉的一部纪录片《海洋》就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这部电影在2010全球地球日上映之后,在业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它被认为是“从开始到结束都闪烁着康德主义的朴素而真诚的光芒”。

纪实影片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在艺术的赏析中,美与美之间的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2)

美学对象的自然属性,以及主体对美学对象的认知、情感、想象力和敏感性,以及与美学对象的相互关系,共同影响着美学的价值。

记录片《海洋》具有以下三种美学特征:“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相统一、“生活化”和“艺术化”并存、“纪实性”“故事性”并存。

“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人们经常用“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等来描述伟大的大自然之美,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文化上的“原生态”“未开化”的热爱。

这种美学趣味几乎是从人类出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它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母的本能的爱和挥之不去的依恋。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3)

影片《海洋》展现了原始的自然美,令人感动,它们的颜色是淡淡的粉色,就像是向日葵一朵,在蔚蓝的海面上绽放着金色的光芒。

海鳗如绸缎般在海面上游动,好似一条条彩色的丝线在空中飘荡;海牛正悠闲地啃着青菜,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是大自然最原始、最原始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赞叹。

在人类美学的传统中,自然美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肯定美学派”提出了“自然全美”这一理论,它主张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具有完整的、积极的审美价值,充满了生活的美,是万物之美的最高标志。

让人在欣赏到深海之美的时候,也会对其产生深刻的反思,因为电影不但还原了真正的大海,而且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人文视角,充满了和谐与和谐的自然之怀。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4)

生活很美丽,但生活却很艰辛,海星原上长着无数的触手,可以让它们在水下活动,成群结队的大螃蟹,却可以让它们脱掉身上的甲壳。

小海龟出生后,就会拼命的钻入水中,避开那些飞禽的攻击,这些生物并不是单纯的生物,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生物,拥有着自己的身体。

当你看到一只海狮趴在沙滩上,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时,当你看到一只螃蟹和一只螃蟹单挑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为它捏了一把汗,当它被砍掉了翅膀,掉进了水里,鲜血从伤口里喷涌而出时,你会流泪。

这部电影抛弃了人类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用一种与动物平等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5)

人类的到来给海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渔网和垃圾堆满了海水,狭小的生活环境给这些小动物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它们失去了自,这是一种无奈和恐惧,电影院里的观众们都能感受到。

视角的变化,让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与海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电影里,雅克.贝汉和他的儿子们走进了一座博物馆,在他们面前,摆放着许多已经绝迹的海兽。这时,旁白的声音传来,震耳欲聋。

“毁灭,毁灭,还是毁灭,我要说的是,毁灭就是永恒。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6)

一些刚刚被发现的生物,很快就被消灭了,他们用了上千万年的时间才演化到现在,但是只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他们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有那么多的生物,都是被人害死的,都是被人害死的。

一直以来,人类都认为自己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的主宰,是亿万年的演化,是天择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了食物链的最顶层,可以站在生命的最顶端,可以对自然万物为所欲为。

正是在这种狂妄自大的心态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警示,那就是:人类只是大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个环链,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人回归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平凡的角色。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7)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向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推广,对世间的所有生灵都要仁慈。

“人化的自然界”意味着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无法离开彼此而单独生存,人与社团就是“人化的自然界”,人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了实践,适应了自然,改造了自然。

从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真、善、美,也演绎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我们的美学文化还应当包含“人的自然化”,以美学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万物,使我们的精神在物质欲望横流的今天,获得最真实的保护,精神灵魂获得最深刻的洗礼。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8)

“艺术化”和“生活化”并存

记叙片以纪实性为中心,既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也具有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特征,因而具有“艺术化”特征。

《海洋》是一部注重“艺术化”与“生活化”并重的记录片,它把“生活化”和“艺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各个层面。

在题材选择方面,“记叙文应以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反映,以现实为重点,以不以小说为题材的审美理念,以艺术形式呈现给读者。”

《海洋》是一部以海洋为素材,以当今社会最为关心的生态问题为基础的电影。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9)

它从生活中发掘出了一些真实的故事,并用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了艺术创作,以此来传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在那神奇的大海里,大自然赋予了生命不同的色彩和形态,还赋予了生命不同的形态,还赋予了生命不同的形态。”

《海洋》用镜头展现了海底世界里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生命。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通过代表性的细部和声音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艺术化”和“生活化”。

一种是提取出了一些代表性的详细信息,在海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互相厮杀,互相繁衍。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0)

在五到七月间,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从非洲南部出发,横渡冰冷的大西洋,进入印度洋。

密密麻麻而又巨大的沙丁鱼群,就像一道道龙卷风,席卷着海水,留下一片鲜血和泪水。

海豚、鲨鱼、海鸟等天敌,从天空和海洋两个方向袭来,将鱼群一网打尽。

绝大多数的沙丁鱼都是在迁移过程中被猎物吃掉的,好不容易来到大西洋,却只能从事最基本的繁衍工作。

壮丽的鱼群迁徙,令人毛骨悚然的空中和海洋捕食,还有一只只挣扎着的沙丁鱼,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们对海洋和海洋动物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发了观众们对大自然的敬意。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1)

另外一边,则是一台完美音效的手表,“纪录片是一门以观众为中心的音像与影像相结合的艺术。”

纪录片用图片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让图片自己“说话”。

《海洋》这部影片中,台并没有太多的台词和旁白,只有少数的几个字,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声的呈现,给人一种“话有限,话无限”的感觉,意在其中。

而在镜头以外,电影则通过配乐帮助表现和诠释了主题,达到了极佳的抒情性和表意性效果。

《海洋》是由法国知名的交响乐演奏家布鲁诺.古莱创作的,在电影中,每一个镜头都在不停地变化,有慢有快。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2)

这种全方位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有一种置身于真实世界之中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整部电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影片《海洋》在对拍摄镜头的选取和运用上,为纪实主题创造了一种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其中包含了延迟拍摄的技巧,使用了偏光镜,使用了两极镜头,使用了特写镜头,使用了长镜头,使用了快切,展现了一种“生活化”和“艺术化”并存的风格。

“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并存,充分体现了当代的美学,它不但缩短了观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也使观众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并对电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3)

“纪实性”与“故事性”并重

在文学和影视圈,纪实是一种真实的记录,记叙片所涉及到的真实材料,绝不容许虚构,更不容许用个体的幻想代替真实的存在。

记录片是一种对生命原始状态的记录,既有记录真相的图片,也有记录真相的声音。

《海洋》里的一切材料都基于现实。这部电影花了五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五十多个不同的地点,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好望角、北极等等。

在这段时间里,剧组还找到了两只新品种。

制作小组力求精益求精,邀请了科研人员来学习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影片的拍摄需要;为了达到史无前例的深度和视角,他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研发出了新的摄影设备。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4)

三年来,只为看一眼风暴的景象,而在大海中等待三年之久,如此等等,如此等等,只为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大海的美丽。

但是,纪录片并不只是一部纪录片,它还是一部艺术性的作品,用来让人们欣赏。

要想让每个人都看得入迷,想要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想要在记实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安排。

用讲述的方式,来达到寓教育于娱乐的目的,从而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并对观众进行美的熏陶,纪录片《海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清晰的纪录片海洋(深度剖析纪实影片海洋中的生态学美学特征)(15)

总结

电影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了“不同种族之间,有着极为细微的联系”。

它们是可怕的掠食者,也是弱肉强食的守护者,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

导演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剧情的单位,这些单位构成了一种“纪实性”的构成要素,它不仅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种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

1.陈家平.编导意识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J].东南 传播 ,2005(8):75—76.

2.冷治夫.视听艺术是电视纪录片的本体 [J].视听界, 2002(2):27.

3.欧阳宏声.纪 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 大学出版 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