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有些人不是人到处骗别人是什么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些人不是人到处骗别人是什么歌(有人不是有的放矢)

有些人不是人到处骗别人是什么歌

今天,读《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历史背景

第三卷里有三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这三篇文章都是针对整风运动而写,分别对应的是整顿党的学风、作风、和党八股的风气。

这篇《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针对改造学风问题所写的,其背后所指就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式的学习风气。

大家读这三篇文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文章里有很多痛骂这种不良作风的段落语句,简直可以说是就差点名了,你几乎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为什么针对这些风气,毛泽东骂得那么重?

这得从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说起。

我们都知道,在遵义会议上,为了应对红军极有可能覆灭的危险,大家通过遵义会议改变了军事路线,收回了军事权,由毛泽东开始负责军事指挥工作。

但是那时候却并没有能改变政治路线,这是因为在长征过程中,那种命悬一线的状态下,不适合讨论政治路线问题,否则可能会引起红军的分裂,领导层的不团结

但是我们也知道:所谓军事其实就是执行政治任务的工具,它们是配套的,比如当时苏区的政治路线里就有不让敌人占领苏维埃一寸土地的观点,在这样的政治观点,毛泽东提出的跳出堡垒圈,到广大的无堡垒地带作战,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政治观点里,就是要你不放弃苏维埃一寸土地,你怎么能跑到外围去作战呢?

因此,红军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在这种不放弃苏维埃一寸土地的观点下,自然也就无奈的变成了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战争。

所谓的“双拳打敌人”、“六路分兵,阻击敌人”的种种军事策略,自然也就衍生和发展出来。

原因还是我们所说的那样,军事是执行政治任务的工具,所以政治路线几乎可以决定军事路线的走向。

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来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后,我们的后方才算是稳定下来。

于是,重新整顿政治路线的时间点也就到了。

在这种背景下,你要整改政治路线,就必须把当初的政治路线的问题指出来,哪些决策造成了哪些后果?那些决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些东西你说不清楚,而且你如果不是有理有据的说清楚,大家就不一定服气,也不一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谈不上承认错误,那整改政治路线就变得异常困难。

毕竟自己同志,你只有让人家心服口服,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思想才真正的可以统一起来。

于是,这个时候,毛泽东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派人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有还能找到的各种政策资料,决策资料,以及种种历史材料统统找来,开始了非常系统而艰难的研究工作

这不找不知道,把这些材料都找来研究一番以后,真的是越看越气,有很多当时的决策造成的红军无畏的损失,几乎是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为了把当时苏区后期的路线错误的问题讲清楚,毛泽东根据这些材料写成了两本书,一本是《六大以来》,另外一本是《两条路线》。

这两本书,前一本把自1928年时期开始,中共六大所作的决策的种种影响和后果全部进行了总结,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哪些决策造成了哪些后果,好的坏的,正确的错误的,都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

而《两条路线》则把自留苏派归来以后,在苏区逐渐开始形成的两条路线做了深刻的剖析,这两条路线分别对应的思想、理论、观点、政策,都进行了说明。

有了对比,大家也就可以看到当时两条路线的斗争情况,以及后来苏区是如何走向失败的原因。

因为这些材料都是真实的,后来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也是真实的,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自己看到的和认识到的一面,因此头脑里的思想往往都是相对片面的,所以始终无法把这两条路线给认识清楚。

此刻有了毛泽东所写的《两条路线》和《六大以来》,很多东西大家也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而毛泽东在写这两本书的时候,几乎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个决策后面,是因为什么样的作风而造成的决策。因此他越看越气,越写越气,在这两本书里面,就点了很多人的名,也分析了造成他们那种错误决策的很多不良作风。

其中最主要的作风就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

从当时的历史材料中,几乎可以清晰看到这些作风无处不在的影响,再联想到后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湘江战役等等惨状,所以毛泽东在想要整顿这些作风的文章里,才会如此痛心疾首,忍不住痛骂了这种作风。

但是因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这几篇文章是印刷给所有干部们学习的材料,因此语气是十分缓和了,也没有点任何一个人的名。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改造我们的学习》,以整顿我们的学风的文章里,对那种主观主义式、教条主义式的学习作风都是怎样批判的,截取重点几段。

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于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改造我们的学习》

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

——《改造我们的学习》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

——《改造我们的学习》

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办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批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改造我们的学习》

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的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上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改造我们的学习》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们从这些话里,既可以看到毛泽东当时对这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式的学风的痛恨,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主观主义式的学风到底是怎么表现自己的

这些话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会发现有很多看起来就像是在骂自己的,我自己有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里面说的一些现象,其实我们自己身上有时候都是有的。

因此,如果说要改掉这种现象,行为,和作风,而且是发自心底的自己想改掉,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知道这种作风的反面,是什么作风?

这种作风的反面,就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实事求是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风的反面,就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上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什么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式的学风,那么实事求是的作风又是什么呢?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们从这个概念里面,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作风,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它给了我们三个方向,来帮助我们尽可能的实现和做到实事求是。

第一:“实事”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一切事物的时候,必须做到从实际事物出发,这是第一点。

这一点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其实是不难做到的。

但是另外一点就有些难了,你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占有你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资料

就像毛泽东要讨论政治路线,就得把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政治决策、理论的种种材料找来加以分析。

没有这些材料,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讨论一个项目,也要尽可能的把这个项目涉及到的种种资料、历史材料、造成的影响等等这些内容资料找到,才能在这些内容之上加以分析,不然如何能说得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呢?

而这种材料从科学上说,你是绝对不可能全部占有的,永远都只能是相对占有的全面一些。

一般,能在不影响重大判断的材料上,不要出现缺失,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这是实事求是的第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方。

就像我们今天要讨论某段历史,如果我们不能对那段历史的材料有相对的全面的占有,那是很难把历史讨论清楚的。

甚至连讨论一个新闻都是这样,今天反转完明天反转,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所谓的“内幕”嘛,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嘛。

包拯破案也是材料占有越多,越能准确分析案情,这就是“实事”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所以,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大家,要开始对历史、军事、政治、国内国外的种种材料,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详尽的获取这些情报、材料、信息,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让各级干部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有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第一项“实事求是”的关键点:即详尽的占有“实事”的一切材料。

我们说很多人理论不联系实际,就是指的他的理论不是在占有详尽的“实事”的材料基础上的空洞讨论。

因此,教条主义的错误就不可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也难以避免。

并非说大家不懂的教条主义的危害,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而是只要缺乏对事实详尽资料的掌握的条件,那么你就不可能实事求是,而是必然的陷入教条、主观作风。

但是这还完全不够,还有接着的第二项关键点:求是。

《毛选》说“求”是研究,“是”指事物内部联系,规律性。

这就给我们提出要求,必须要有将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消化,从而掌握这些材料内部的联系,找出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

同样是告诉你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纲领,辛亥革命的过程,同样的材料放在不同的人面前,大家分析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蒋介石可以说最后革命果实被窃取,是因为袁世凯卑鄙无耻、阴谋诡计,是因为自己军事力量薄弱,是因为国民党内部分裂,是因为百姓不给力,不支持等等。

可是毛泽东就会说,这是因为他们所依靠的阶级力量,是以资产阶级为主,这个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他们在阶段性的取得成功后,必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上妥协和软弱,这是他们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所以当时的中国条件下,孙中山不可能在依靠资产阶级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于是到了晚年他才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利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同样的材料,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谁分析得更科学,更正确,那就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所以我们说实事求是,后半部分的“求是”,也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就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条件:即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帮助你分析材料、找出规律

我们当时的理论是什么?就是马列主义。

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后来经过发展,形成了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比如我们说的矛盾论的方法论,独立自主的思想理论,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实事求是,除了详尽占有材料之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也就是《实践论》说的,来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

你加工面粉,需要磨面机,你加工社会学材料、政治学材料、经济学材料,那就是用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工具。

在运用的过程中,又经过不断的实践,理论也就被不断的创造和发展。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我们说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常常更侧重于表达了实际的重要性,却往往忽略了理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当时在党内的错误,最深刻的主要是教条主义性质的,所以所举的论据都是教条主义性质的。

其实,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本身的含义里面,理论和实际同样重要

没有理论,你是分析不出什么规律和联系的,你也就得不到科学的结论,也就不能指导你的实践,这样就会出现摸着石头过河之类的问题。

最后你还要说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是对的,但是用起来就错了,应该说实践要检验的,应该是理论指导下的真理标准。

如果不那么提,那么大家统统来一顿盲人摸象,摸石过河,等出了问题以后,你连个修整的方向都没有,那样就失去主动权了嘛,变得处处被动,被推着往前走,这种局面下文章自然越来越难做

以上,就是我们分析的实事求是。

这里做一个总结:

所谓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找出事物的规律,从而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前进,那么就首先要尽可能详尽的找出要研究的事物所涉及的一切的,尽可能全面的材料。

然后通过科学的理论,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分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加工工具。共产党人的工具就是马列主义。

通过马列主义,对尽可能详细全面的材料,通过加工以后得到其规律,那么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去实践,而此时的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真理与实践有出入,甚至重大出入的地方,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要么对材料占有是片面的,所以得出来片面的结论。

要么,是因为我们分析的工具是错误的,或者理论上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因此也会得出经不住检验的问题。

所以,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我们把实事求是的理论,拿去分析历史,很多问题就可以分析清楚,要注意两点:

错误的来源,到底是理论的问题,还是因为占有材料的问题,这个是绝对不能出错的,一旦出错,会造成极其严重可怕的后果。

比如,因为对下级汇报上来的材料掌握不充分,比如后来下面很多人只说好事,不说坏事,报喜不报忧等等,这些都会给领导层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出现错误的判断。

这时候,我们必须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到底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因为材料掌握上出了问题?

如果你把材料占有上出的问题,归结到理论上,那么问题就严重了,这很有可能造成你修改理论的结果。

甚至直接催生出一条错误路线。

我们说生病了,要把病因找对,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就要出问题,政治经济路线其实也是这样。

我们明白了实事求是的原理,那么将来希望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总结错误的时候,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的时候,能有一个方向,有一种方法,避免我们犯错误

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认识,我们能逐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以上可作为分析全文。

写在最后:

1、你读到这里,都有哪些收获、批判、思考、计划、反思、改变呢?欢迎联系一宁交流。

2、就像文章讲的,对同一问题不同人、用不同的角度(理论、方法)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可能并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容易出大错误的。

3、对我而言,这就是一套思维工具。可能这些并没有一五一十刻在脑海里,但是当我和你一起思考、交流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看法时,这些东西就会跳出来了,会被调用出来去用起来。无定法,但是可用。对何种状态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舍弃了将这个“模型”固化下来的打算。一方面,我觉得还是暂时继续保持open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是没有dao到“立言”的境界。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今天把这句话写下来了,贴到写作台前,提醒自己,也和大家共勉。

我是一宁,谢谢你的阅读,有缘可交流、咨询。

公众号所有文章,我按毛选、职场、人情世故等已分类整理,可阅。

有缘相遇,可关注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联系作者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