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1)在同一平面内(2)不相交

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平行线是相互的,使用平行符号"//"时,可写成AB/∥CD,也可以写成:CD//AB。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

如果用a、b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

也可以写成: b ∥ a

(3)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平行与相交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

(4)平行线的画法。"推平行线法"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

(5)平行线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平行线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a ∥ c,b ∥ c ; ∴ a ∥ b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定义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

3. 平行公理推论(平行的传递性):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

a∥b,b∥c,则a∥c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1)

a⊥b,a⊥c,则b∥c

在这六种方法中,定义法一般不常用。

【思维导图】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3)

【辅助知识课件】(供同学们学习)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2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3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4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5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6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7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8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5)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6)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7)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8)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99)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0)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1)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2)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3)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4)

高一数学线面平行思维导图(5.2平行线及其判定)(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