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有户农家,老两口儿守着一个儿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早出晚归,几亩农田精耕细作,年年五谷丰登。
老婆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得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两口儿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送些米粮接济人家,助其渡过难关。
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岁了,虽长得五大三粗、身强力壮,但懒得出奇,从小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娇惯坏了。一天,老头儿摸摸花白胡子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啊。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混日子。
不久,老两口儿给儿子娶了媳妇。哪知这个儿媳妇跟儿子一样,好吃懒做,百事不管;日头不落就睡,日出三竿才起:不会针线,不进灶房。
一天,老婆婆梳着满头白发,把满心的话说给儿媳妇听:“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两口儿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两口儿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得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两口儿就一起去世。
小两口儿看看屯里粮缸中米,望望柜里棉花箱中衣,早把两位老人的嘱咐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比一天少。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
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两口儿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上。四只眼睛还在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掏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
他俩东捡西凑,把凡能充饥的东西都放进了锅里,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这时两个人想起了两位老人的教诲,但后悔已经晚了。
正当小两口儿感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刮来。“呼啦”一声房屋倒塌,小两口儿被压在废墟底下。邻居赶来挖出他们时,他们都已经死了,每个人的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都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们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教育他们要勤劳节俭,不能懒惰偷生。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粥的习俗。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民间习惯上称作腊八,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我国各地百姓的传统习俗。你们当地喝腊八粥的氛围强烈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