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辺、彐、歺”……这些字你认识吗?是不是觉得看上去挺别扭的,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日文?但是我告诉你,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们国家曾经被广泛使用的汉字,这三个字分别是“道”,“雪”,“餐”。我们的汉字险些就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些字是1977年开始推行的 二简字,到1986年被废止。

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字险些变成这样)(1)

说起二简字,也许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印象,其实在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对文字进行了两次简化,1956年,国务院出台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出台《简化汉字总表》,这便是我们说的一简字,这些简化汉字一直沿用至今。

为什么要对汉字进行简化呢?简化以前的汉字我们现在称为繁体字,笔画比较多,书写比较复杂。建国初期,文盲比较多,为了尽快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普及汉字,方便认读,所以对于比较复杂的繁体字进行了简化。

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字险些变成这样)(2)

不过,繁体字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书法作品中,为了美观,很多采用的还是繁体字,现在我国的香港,台湾使用的也还是繁体字。字典中在简体字的旁边,一般也会注明这个字的繁体写法,因为繁体字是简化字的根源。

一简字出台之后,汉字简化,加上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我们国家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到了1965年,文盲率只有30%,而在建国初期,这个数据高达百分之八十,不得不说,一简字为我们国家的扫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字险些变成这样)(3)

在一简字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之后,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觉得应该再接再厉,对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简化,1977年5月,出台了《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草案)》,同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草案。

汉字的最大特色在于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小小方块字,不囿于四方之地,横竖撇捺,一笔一划都能引发无数遐想。而且很多字的笔画,部首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所以汉字简化简化汉字必然伴随着原字功能和审美上的削弱。

二简字简化方法更加激进,遭到更激烈的反对,所以1978年7月,中宣部就通知各大报刊以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简字,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二简字改革宣告终结。

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字险些变成这样)(4)

二简字之所以不为大家接受,简化力度过大,过犹不及,失去了汉字特有的含义和美感。比如将“展”简化成“尸”下面加一横。“尸横遍野”蛮惊悚的,当年有个“楼兰古代女尸展”,人们调侃到,此简化字用在这个展览上再确切不过了,尸体横在门口作展览。

“副”简作“付”,副局长变付局长,也不知道是姓付的局长还是副局长。“萧”简作“肖”,姓都改了,姓萧者祖宗是否会认为后代不孝。“道”简作“辺”,殊不知此乃日文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如今,“道”中有刀,老子也会觉得这个“道”实在难以解释。

不过“二简字”倒也不是全无是处,有的字经过那么一简化,一解释,还觉得有点道理,比如“家”简作“宀”头加人,原本有猪便有家,简化以后把下面的猪换成人,以人为本。“雪”简作“彐”,下雪了,哪里有雨呢?说得也是。“富”简作“宀”头加“夫”,家有夫就富裕,这个字这样写只怕独立女性会不高兴的。

汉字字体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字险些变成这样)(5)

二简字一味追求简化,忽略了汉字本身的含义和美感,有的字简化得只剩下部首, 看上去就像日本文字似的。在简化字体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汉字原本的神韵底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灿烂的华夏文明由此生发,正因如此,在人为介入干涉时不得不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