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1)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砥砺奋进、不断壮大,其根本原因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间的正道。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风口,面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党的下个百年新起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回望过去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一起走过的奋斗路;眺望前方党同人民团结一心、合力攻坚、逐梦未来,共同启程的奋进路,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奋进伟力,才一次又一次度过难关、昂首向前。

人间正道是沧桑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2)

找到“为了谁”的密码

以信念之火照亮前行道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弄清楚“为了谁”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体现政党性质,彰显执政追求。

代表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宣言》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人民立场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之以恒的伟大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坚守崇高革命理想,并将初心使命作为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

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标号为0001号的文物,其锈迹斑斑的底座上还隐隐残留着血迹。94年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这座绞刑架上英勇就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穿越时空回望,今天的我们同样在追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年仅38岁的李大钊视死如归?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力量究竟有多大?

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为代表的大批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在反对封建主义、倡导民主思想的同时,赤心传播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思想,使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时期主流思潮。为救黎民于水火,为救国家以图存,他们为追求真理燃烧理想,为追求光明驱逐黑暗。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李大钊在迅速对其性质和意义进行深刻分析后,满怀信心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历史的进程。

1920年春节前,李大钊送陈独秀从天津乘船去上海,途径海河大堤,两人目睹灾民遍地,饿殍千里,潸然泪下。宁可流血牺牲,也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南陈北李面对苦难深重的灾民同胞,相约建立中国共产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无数次探索,经过无数次失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了一百年,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征程漫漫,信仰如炬;未来可期,精神长青。革命理想的高,是用忠诚坚毅和英勇无畏守护的;革命理想的高,是用甘洒热血和向死而生铺就的。

诗人艾青在他的《我爱这土地》中咏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苏区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苏区干部的“工作信号”。“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流传于江西兴国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老乡对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赞歌。“腰缠万贯讨米人”“满门忠烈为革命”,革命先辈和先烈们撒下的是红色基因和信仰力量的种子,树起的是对党绝对忠诚、站稳人民立场的精神丰碑。

“为了谁”关乎宗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也才自觉自愿把权力交给中国共产党。

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红船精神”凝结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思想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立党的“初心”。

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战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参加张思德追悼会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山阻石拦,大江浩荡东流去;雪压霜打,梅花凌寒向阳开。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总有一些人,因为坚信光明,所以不惧黑暗;因为坚定信仰,所以视死如归;因为坚守初心,所以清贫洁白。1935年,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被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国民党劝降。在狱中他与敌人作顽强斗争,并以坚韧的毅力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约14万字的文稿,为党留下了宝贵财富。方志敏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到那时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将在更高水平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用发展成果造福人民,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正是由于无数最可爱的人的牺牲与付出,才换来了今日中国的山河无恙。革命先烈的信念已经落地生长,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今日祖国,可以告慰那些未竟党的事业,没能看到人民解放、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每一位或伟大或平凡的人。

回看百年史,读好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精神谱系光耀千秋,赓续相传烛照未来。共产党人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红色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谱系内涵虽各有侧重,但同根同源,其根脉和源头,就是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启航所昭示的“为了谁”的初心和使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3)

把握“依靠谁”的关键

把爱民情怀铸入事业根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近代以来,在反对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牺牲,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及路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就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决定着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

鲜血、汗水和泪水浸润百年,勇气、智慧和力量写就百年。“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今日之华夏是无数优秀华夏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成为抗日战争得以持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翻看解放战争史料,仅以山东省为例,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间,山东先后动员1106万余民兵(工),使用了146万余辆车辆,出动了43万余副担架;先后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作战,支援了孟良崮、济南、淮海、平津、渡江等著名战役;随军转战华北、华南、华东等17个省市,源源不断地将11亿余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万余名伤员转到后方,动员90万余名青壮年参军入伍,11万余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血洒疆场。为全力支援、全面支援、全程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书写了光辉篇章。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革命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依靠谁”的问题。

从发起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面对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向死而生、视死如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曾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形容党和人民的关系,那就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成就伟大事业必须有伟大的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愿景也将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人民”二字重如千钧。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历史一再证明: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人民,将一事无成。

“依靠谁”关乎方法。因为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28年浴血奋战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经29年完成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经40余年推进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望本世纪中叶的美好愿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铿锵的誓言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以“无我”的状态,为中国发展奉献自己,彰显的是始终“为民”的坚定信仰和赤诚“爱民”的朴素情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产党员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愿望,贴近群众心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人间正道是沧桑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4)

解好“我是谁”的答卷

用优良作风赓续精神谱系

被誉为“解析几何之父”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由此可见,作为“思考者”的圣哲们,清醒地知道“我是谁”、“在哪里”。

党员干部惟有清醒地了解和掌握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来,从白色恐怖中来,从血雨腥风中来,从星星之火中来,从顽强奋斗中来,从精神谱系中来,从自我革新中来,真正学懂弄通“从哪里来”,才能悟透摆正“我是谁”。

“我是谁”事关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斯大林有句名言:“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人民解放,秉持着铁一般的坚定信仰,赴汤蹈火、从容就义、英勇献身。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什么样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们,什么样的挫折也阻碍不了他们。

战争年代,我们能用“延安作风”打败“南京作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对家国安危,共产党人信念如炬、一往无前。

毛岸英结束苏联学习回到延安后,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在志愿军司令部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1950年11月25日,美空军轰炸机对志愿军司令部实施轰炸,年仅28岁的毛岸英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6位亲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学者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写道:“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在梁家河村民的记忆中,当年是一位“能吃苦、干实事、爱读书的好后生”。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不会做的就向社员学,自己照着做。到梁家河两三年时间,能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样样行,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从北京到陕北,从学生到知青,用七年的光景,与老乡同生活,与社员同劳动,拜农民为师,读农村“大书”,使自己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经常对己发问“我是谁”,以“检身若不及”考问自己:什么身份?担何职责?能力胜任否?会让老百姓真心热爱吗?找得着北、观得见己,才能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修常为,才能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和挂念。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但却不能做“特殊人。”这个“特殊材料”就是信仰坚定、服务人民、忠诚于党、求真务实、勇于斗争,这是党性品格,也是精神特质。共产党人心里装着人民,肩上扛着责任,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肉相连。

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雷锋,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用年仅22岁的闪光生命历程,演绎出无限的人间大美,树起了永恒不朽的时代楷模形象;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1962年冬天,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念得仍然是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安康。1990年7月16日中夜,时任福州市委书记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辗转反侧、文思萦系,挥笔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共产党人应时刻铭记,共产党员是自己的第一身份,也是第一责任、第一纪律,这关乎党员形象,关乎党的威信,关乎党的事业。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做事、为民谋利,应时常提醒自己,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共产党员沐浴着党的十八大春风,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只要贫困群众有需要,他们就把扶贫工作做到哪里。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立足平凡、创造非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泥土里,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我们越是蓬勃发展,越是接近伟大复兴,帝国主义越要横加干涉、千阻万挡,为达到“西化”“分化”“丑化”之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将会面对更多新的、更为严峻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同时,我党自身也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及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因此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秉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铭刻于重庆红岩烈士纪念馆的“狱中八条”,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总结而成,至今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狱中八条”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一盏明灯”,“忠诚、信仰、纯洁”是它的深刻内核,每一位共产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应时常观之察之、思之悟之、践之行之。

掩卷沉思,百年来凡为民鼓与呼,为民战与斗,为民安与乐,为民强与美的共产党人,人民就会支持他、拥护他,相反出于民而淡漠民,政治麻木、以权谋私、高高在上、与民争利的“特殊人”,人民就会让他站不稳脚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重誓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赶考”路上。党中央号召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也惟此方能赓续人民伟力,弘扬精神谱系,永葆生机活力。

度过百年沧桑,穿越百年风云,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百年筚路蓝缕启山林,百年敢教日月换新天。伟哉,我英勇中华;壮哉,我青春中国。今日之锦绣山河,今日之美丽家国,可以告慰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建设和发展进步,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英烈、先锋和每一位“平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伟大事业需要坚强领导,坚强领导引领伟大事业。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共产党人要锚定宏伟蓝图,勇于担当作为,坚持过一山登一峰、跨一沟越一壑,始终如一躬身践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红色江山就一定会永不变色、代代相传、基业永固。

作者:系国防动员系统转业干部 万 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