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1)

杜甫《绝句》

杜甫(712——770),诗圣,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杜甫一辈子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完成政治家的这种文治武功,但是天不从人愿,历史上的七错八错的事情,使得他只能做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但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很郁闷的。

杜甫的诗又叫诗史,因为他赶上了唐朝这个大时代,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么一个时期。

杜甫在古典诗歌创作上以及各种创作体式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其中就包括这首《绝句》,此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此时他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故此创作了很多诗,其中就有这一首写草堂周围明媚春光的诗。

1、诗人借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描绘出了眼前如诗如画的美妙春景

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黄的鸟,它们很会叫,而且声音很悦耳,一般都是在春天出现,黄鹂属于候鸟,它来了,春天就来了。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2)

两个黄鹂

“鸣翠柳”,在诗人写诗的时候,他未必是对着一颗柳树看里面有没有黄鸟,这是诗人的“印象”,在他的印象中,他综合了这种美好的东西,将它们抓在一起。

这句中以“”字最为传神,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鹂描写的更加活泼、生动。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很优美,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的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一个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画卷。

翠柳”,“翠”是新绿,形容柳树的那个绿色,绿的几乎是要滴下来了,“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出嫩芽儿。

从颜色上,嫩黄对翠绿,形成鲜明的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极具喜庆之意味。

颔联,“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在今天四川锦江就可以看到,白色的鸟。诗人不用“一片,一群”白鹭而是“一行”白鹭,可见诗人是特意排比过的。“一行白鹭”让人浮想联翩,它们是一个跟着一个往上飞,还是直接排成一排往高处飞呢?这让人可以做出不同的想象。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3)

一行白鹭搭配两个黄鹂

诗人故意构成“一行白鹭”的这个线条,形成画面的整洁美感,“一行白鹭”搭“两个黄鹂”,画面没有丝毫的冲突之感。

“上青天”,不是上苍天,这就有了一个行为、一个行动,它们要飞上这朗朗的青天,与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有异曲同工之秒。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青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和“一”相对,诗人一横一纵之间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春光。这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这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了一幅绚丽夺目的美妙春景图;首句中还有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比愉悦的感情。

2、诗人由眼前之景,看到远处之景,更是想到时空之深远,内心思绪之万千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蜀中,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搭建了成都草堂。不久后蜀中叛乱,杜甫为了避乱又不得已离开,直到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才重新返回草堂。安史之乱终于结束,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的杜甫,心情也就暂得一时之愉悦。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4)

成都杜甫草堂

当生机盎然的春天来到的时候,草堂周围的一切,也都变得美不胜收。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如诗如画,如仙如影的美妙之景。

这是诗人写的一个眼前的光景。

我们知道,杜甫的心胸很大,他以诗言志,他要表现他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颈联,“窗含西岭千秋雪”。

在春天这个空气透明度极好的时候,从草堂往西看,绵延千里的岷山上边顶着的是千年不化的雪(千秋雪)。

于是这个景象又变了,由眼前的景色变成了远处高山上的千年的雪景,使得这个光景更加地清爽,意象更加生动。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5)

窗含西岭千秋雪

而诗人用一“含”字,则表达了一种主动,将远处的雪景拉到了眼前,仿佛这个小窗子就把远处的千秋雪这幅画给镶嵌在了窗框中了,近在目前。诗人观赏到如此难得一见的美景,心情的欢畅不言而喻。

但高大的山峰,千年的积雪,这映现出了时间之久远,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那是需要千年之久的时间等待。这就使得诗人所表达的意境更为深远。

尾联,“门泊东吴万里船”。

向门外一瞥,可以看见那些停泊在江岸边来自“东吴”的船只。多年的战乱刚刚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客船,这让人惊喜,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但诗人用了一个“泊”字,则更有一番深意,诗人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6)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秋雪”写时间之久,“万里船”写空间之广。诗人虽身在草堂,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的思绪飞越了万里之遥,内心里想到了很多的事情。眼前之美景,他再也无暇顾及了。

3、诗人表面上是在描绘如诗如画的美景,实际上是要表达内心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艰辛坎坷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生活,可谓是难得的安宁与平和。在诗人心中,草堂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却从来不是终老之乡。他的回乡之念从未断过。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目光透过窗户,由低到高,从翠柳上的黄鹂看向碧空中的白鹭;又由西向东,从西岭上的积雪看向即将开往东吴的客船。

诗人眼前所见,心中所想,虚实相生。营造出一派开阔明丽的气象。

那么,诗人仅仅是在描摹景物吗?

显然不是。

后两句,诗人收回到了自我,在草堂中虽然看到了大自然赐予的眼前这个美景,但诗人的内心却不在此时的美景之中了。诗人在被这种美好的光景感动了以后,他想得更多的是千年之久的事情,万里之外的事情。诗人把一个主体性无形之中悄悄地推到了我们眼前。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7)

杜甫《绝句》之情景展现

所以说,以诗言志,诗人当然要抒情,诗人用大音希声的方式去表达对天地之间春光明媚景物的情感。诗人写了个景,构成了一个图,紧跟着将这个小小的空间跟广大的时空联系起来,都展现了春天的这个美好光景。

但,诗人表面上看得是春天这个美好光景,实际上心里却是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因为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有一种很沉重的东西,它寄托着诗人对时光飞快地流逝,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孤寂又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获一线希望之时的内心复杂的情绪,因为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一个小小的草堂对着的是千秋雪与万里船,“千秋雪”是不动的,“万里船”是可以走的,这又形成了一种对比。“万里”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千秋”并列,一个从时间上,一个从空间上,二者同时写出了那种达到目的之艰难。另外,诗人借东吴代指三国时期的明主孙权,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当朝皇帝的深切希望。

而诗人将“泊”、“万里”、“东吴之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实现愿望之“难”字。

由此使得诗人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更加深入内心。

此时,诗人心中更多的也就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了,如此一来,就使得此诗变得很厚重起来了。

韵味浓七绝诗(不仅有如诗如画般的春光)(8)

唐代大诗人杜甫

4、结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有点有线;“两个”对“一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有时间和空间(世间万物都存在于时空之中),它又是一个体积;千秋对万里。

从点,到线,再到体积,形成了一副画的架构,并且它是在逐渐逐渐地放大、深化、漫延。

这是杜甫在构思上的一个特点。

正如苏轼所说的,杜甫所写的诗是一幅幅无形的画图:

“少陵翰墨无形画”

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春景图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欢悦的氛围。这首绝句虽然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诗人将其内在的情感将它们贯穿起来,用如诗如画的美景来寄托内心深处那复杂的情绪。表面上展现的是一副生机盎然、美轮美奂的画面,实际上内心充满了对希望是否能实现的深深忧虑,因为隔着那”千秋“与”万里“,诗人心中那仅有的一线希望也逐渐开始淡化了,充满了对失望的感伤。


本文作者:点点文史

参考资料:杜甫《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