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宏微观察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今天是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分、二至是最为重要的,它们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则出现于秦汉之间。节气与人之间的"天人感应",文化上反映为"春愁秋悲","秋悲"没有去查《黄帝内经》的解释,中国的诗句中是随手可拈的:北周庾信的《秋夜望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明代于谦的《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当然也有对秋悲表达出雄心壮志的曹操诗《观沧海》;以及对秋悲表达清新浪漫的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亭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今年秋分,长江以南地区气温丝毫没有秋的感觉,但是人类数万年形成的基因,还是感应到秋悲的,广东的客家人是中秋前后拜祭祖先的,今年的高温和疫情防控,令,拜祭祖先的行程还无法落实,何尝不是一种悲?思念先父写下此文。
在孔网购书,大家都极重视书的品相,追求十品及签名本,对二手书内有划线和写字极为抗拒。但是,我翻读先父读过的书,我对二手书内的划线和写字却是另一种新认识。就以先父阅读过的几本与陈寅恪相关的书为例浅谈。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书一直是热门之一,先父在1961年至1965年,中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王季思先生与陈寅恪同住一栋别墅——“中大一号楼",所以,先父也购买和阅读不少,主要是学术性较高的书,并留下不少划线和文字。
在阅读过程中对书的内容划线、注字,是较普遍现象,主要目的是提高阅读质量。绝大多数人的学习差距,就是产生于阅读质量上,当然阅读质量又与你的知识储存量和结构相关的。但我感觉先父的阅读划线和注字,主要是他的关注点。
“《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一书,是中山大学组织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是当时国内最高水平文史专家参与的讨论会,包括季羡林和陈寅恪的一些学生。先父在该书内容划线、注字占全书的30%以上,可见论文的观点和重要新材料之多。
季羡林先生的论文《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图一),先父对他的观点表述是很有共鸣的,联系当前国内的现象也是值得深思的。图二是论文引用陈寅恪先生书的内容,先父对此段极为关注,因为知识分子的经历是感同身受的,也是陈寅恪先生的高深史识,"深知人心风俗实影响国运,"正是历史教育的作用和历史学者的使命。记得九十年代先父与我说过,他去补鞋时,听补鞋匠说:当官不贪当个鸟官啊!心里很沉重,因为人心风俗已认同或无奈于贪腐现象了!当然,先父对一些观点也是不完全认同的(图三)。
先父对"陈寅恪是怎么样生成的"、"陈寅恪的选读书籍"、“陈寅恪与重大文化事件"、“陈寅恪的学术方法"等等相关问题,都作深入的关注。先父虽然也买了《陈寅恪的最后20年》,但却没有一条划线和一个注字,在我看来因为它更多是猎奇和猜测而非学术,很多显浅的事情都缺乏史识。例如。写汪篯劝说陈寅恪北上任职一段:“汪篯不会迟于11月21号抵达广州。还像五年前师生亲入无间一样,汪篯一抵中山大学便直接住进恩师家中。"陈寅恪的家不大,且有三个女儿,怎么可能入住陈家?而且汪篯是身负重大使命的"钦差",中大甚至是省委应该要出面接待。
先父的阅读关注点给了我许多阅读启发,我还给刚上大学的孩子,寄去一本他爷爷读过的钱穆的书,希望他增加中国文化的通识,更好地改进提高阅读水平。
在写这过程中,顺手在网上再买一本《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因为该书论文的作者阵容太强大了,按现在的情形该书的再版可能性极小。
你对这种划线、注字的二手书是否有感觉?匆匆写于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