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对应,湖南省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下辖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62个县,7个自治县,36个市辖区。其中,就炎陵县来说,人口超20万,原名酃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1994年,因炎帝神农氏安葬于县西鹿原镇鹿原陂,所以改酃县为炎陵县。
一
首先,炎陵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在地理位置上,炎陵县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东与江西省的井冈山市、遂川县交界,南与桂东县、资兴市相邻,西与安仁县接壤,北与茶陵县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03′05″~北纬26°39′30″,东经113°34′54″~东经140°07′15″,南北长59千米,东西宽51千米。总面积2030.24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0.96%。炎陵县是一个以中山地貌为主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9%。县境基本被两条主要山脉所覆盖,西为八面山,东南为万阳山。就炎陵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楚国(?-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南省炎陵县一带属长沙郡这一建制。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今株洲市炎陵县一带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炎陵县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西汉至南朝陈时期,该地区为茶陵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茶陵县并入湘潭县,今炎陵县一带改属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茶陵县,贞观九年(635年)废,圣历元年(698年)复置,该地区随属之。由此,在唐朝时期,今炎陵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
三
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该地区为潭州长沙府茶陵县地。北宋建立后,今炎陵县一带为衡州茶陵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设立茶陵军,该地区属之。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立酃县。明嘉靖《衡州政府志》谓“取古酃县为名”。酃县初属衡州,后属茶陵军。自此之后,该地区长期隶属于酃县这一建制。元朝这一历史阶段,今炎陵县一带属衡州路酃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立衡州路。设衡州路总管府,治衡阳(今衡阳市),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辖境相当今衡阳市及属县、安仁、攸县、茶陵、炎陵、湘潭县等市县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该地区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长沙府酃县。清朝取代明朝后,今炎陵县一带属湖南省长沙府酃县。
四
最后,到了1913年,酃县属衡阳道。1928年,酃县直属于湖南省。1954年,划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三乡来属。1959年(一说1956年)与茶陵县合并,1961年复置酃县。1968年,酃县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酃县属株洲市。1994年4月,酃县更名为炎陵县。对于炎陵县这一县名,因为境内“炎帝陵”得名。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截至2018年底,炎陵县总面积达203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0.5万人。对于炎陵县,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