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或者在与对流行唱法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交流时经常会听到有人提起“声音的芯子”,而随之常常被一同提及的名词还有发声点和气泡音。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这个神秘的“发声点”。
常常有朋友提到某位歌手时会这么形容:这个人的声线真好听;这位歌手的音色真棒;他(她)的声音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芯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
诚然,一位好的歌手应当在他的歌声中展现出这些特质,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发声点。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发声点”。
提到发声点,我们要同时知道另一个和它息息相关的名词,那就是:气泡音。他们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气泡音的基本概念:
气泡音指的是声带在一个慢速震动的状态下而产生的一种无明确音高的声音,并且由于震动速度慢因而可以清晰地听见一粒粒明显的类似气泡的声音,所以气泡音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而发声点顾名思义,就是歌唱时在声带上产生声音的地方,换句话说发声点也就是我们歌声的来源。
气泡音与发声点的关系就像是萌芽的种子和树的关系,气泡音是发声点的前身。
当气泡音的振动速度加快到一定频率,直至达到能够产生音高的状态时,我们称之为发声点。而这个技术还有另一个更加如雷贯耳的名字:关闭。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技术也是组成混声技术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发声点(关闭技术)跟“声音的芯子”之间又有何关系呢?
其实,我们常说的“芯子“”指的就是声带摩擦振动所产生的声音,这决定了我们的声音的质感。
如果歌手的声音是空洞的或者像一团棉花绵软无力,大多数情况就是缺乏声带摩擦振动所产生的发声点,既缺乏声音的质感。
同时,摩擦振动的部分越小,越趋近于声带边缘,“芯子”就越清晰、越集中,发声负担也会越小,唱得越轻松。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在歌唱中是否要始终带着发声点或者说使用关闭技术呢?答案是并非绝对。
其实在我们的歌曲处理中经常会需要一些不那么结实的声音效果,比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假声、气声,以丰富演唱时呈现的音色细节和情绪层次。
可能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歌唱中为何要使用这些变化的音色?既然能用真声为什么不全都用真声去演唱呢?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声乐技术最终都是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所服务的。试想一下一首歌曲从头到尾都是同一种音色一尘不变的话,那台下的听众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用两个字形容:乏味。
让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一整首歌中完全没有“虚”和“弱”的部分来进行对比如何能体现出“实”和“强”的部分呢?
就像一群身高一样的人进行比较,我们就无法描述谁是高的或是谁是矮的。因此,在一首作品中如果只使用一种音色呈现,势必会使得作品中缺乏变化和层次,导致一首歌听觉上的平淡乏味。
这也告诉一些希望自己歌唱更好听更有感染力的同学们,不可在整首歌中一味追求所谓“实”的音色。
通过上述这些内容我们发现,在歌唱中我们使用真声、假声、气声等多种声音效果的交叠,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听感层次和情绪细节。
说到这里,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在混声的歌唱体系中,真假声的区别同样是在于是否有发声点的参与,即有无声带摩擦振动产生的音色。
真声就是在不用力不漏气的平衡状态下有发声点参与的声音效果,假声就在平衡的前提下没有发声点参与的声音效果。这两者也是在我们声乐演唱中最被广泛运用的声音效果,而他们的交叠使用亦是常用的情感表达手法。
下面呢希望给想要在自己“芯子”方面有所提高的同学们一点小小的建议,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一直在反复提及的重点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那就是科学的对发声点进行训练。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歌唱中发声点的训练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声音的掌握和控制的能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声带的音色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在平衡的大前提下加入或是去掉这个芯子。
多多地练习,让我们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不同的声音效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歌唱表达。
因为说到底,表达才是我们歌唱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