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八年(1457)春的一天,太监们用铁锤砸开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铜锁,打开了被锁上五十多年的凤阳广安宫的大门,将一名五十余岁的老人架了出来。

老人显然没见过这种阵势,甚至可以说从出生到长这么大,他就没见过这么多人。他本能地抗拒着,想问这些太监想干什么,可由于几十年没有说话,他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语言这项功能,除了嘴巴里发出几声“啊啊.....”的叫喊之外,根本说不出任何一句完整的话。

见到被架出广安宫的这位老人,大太监牛玉不禁也皱了皱眉。虽然他早就听说过广安宫关押着一位皇室宗亲,但他根本没想到,一个人被关押五十余年后,竟然会被折磨成话都不会说了!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

牛玉虽然是个太监,但本性却并不坏。他叹了口气,走上前来对这位老人说:“恭喜建庶人了,当今皇上有旨,您自由了!”

见这位“建庶人”一脸茫然,仿佛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牛玉于是又解释道:“当今皇上乃是天顺帝,按辈份,该喊您叔祖父呢!”

这位“建庶人”真名朱文圭,是明代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自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夺走了朱允炆的帝位后,朱文圭便一直被关押在广安宫中。从那时算来,朱文圭的五十七年的人生中,有五十五年是在关押中度过的。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2)

虽然我对杀死于谦的明英宗并无好感,但在他手上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也知道心疼这位被无辜关押大半辈子的叔祖父,说明这位明英宗身上还是有那么一点善良的。

据《明史》记载:“帝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

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有人会问,这位“建庶人”朱文圭被关55年,是他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吗?非也。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罪的话,那就是他投错了胎,谁让他是建文帝的儿子呢?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3)

一、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七岁的太子朱标病逝,一向心肠刚硬的朱元璋哭得死去活来。他哭的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伤痛,还哭的是他对朱标近三十年的精心培育,这一下全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朱标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太子,也是一个以宽厚仁义著称的太子。

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朱元璋一直视朱标为自己的继承人,给予了朱标无限的信任和极大的权力。相比朱元璋的刻薄猜忌,朱标的仁爱正好可以弥补朱元璋的不足,所以朱标也深受朝臣的拥护,甚至所有的弟弟们也都对这个大哥服服帖帖的。

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早早地将朱标立为世子。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马上又将朱标立为太子,并为他选择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传授他治国理政的本事。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4)

朱元璋还特别注意让朱标练习政务,“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多次派朱标巡查民情,为将来接班做准备。

朱标16岁那年,朱元璋为他选择了一门亲事: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一年多后,又为朱标娶了个侧室吕氏。

常氏嫁给朱标后,为朱标生了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侧室吕氏则给朱标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以及一个连名字都没起便夭折的男孩。

洪武十一年,常氏在生下朱允熥后不满一个月便去世了,谥为"敬懿皇太子妃"。常氏死后,吕氏被扶正,成了朱标的正妻。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5)

洪武十五年五月,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去世,年仅八岁。死后被追封为虞王,谥为“怀”,后世称之为"虞怀王"。

朱雄英死后,朱允炆成了朱标最大的儿子。虽然在出生时他的母亲吕氏只是个侧室,他算是个“庶子”;但由于太子妃常氏死后吕氏被扶正,所以他也由庶子摇身一变,成了朱标的“嫡子”。这也是他为什么最后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是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性情与朱标相近,同样都是温文尔雅,以仁慈宽大著称。尤其是朱允炆曾向朱元璋提出,请求修改《大明律》中一些过分严苛的条文,更让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

就这样,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大统,登上了皇位,史称“建文帝”。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6)

二、

建文帝一登基,便迫不及待地对那些藩王叔叔们亮起了屠刀,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藩王一个个应声而倒。在湘王朱柏一家人被逼自焚之后,为求自保,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关于“靖难之役”的经过,读者朋友们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展开了。这场历时三年的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结束。战争结束后,朱棣当上了大明王朝的新一任皇帝,史称“明成祖”。

朱棣当上皇帝后,除了建文帝本人不知所踪之外,朱标的妻子吕氏,以及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等几个侄子都在人世。朱棣是怎样对待这个嫂子和几位侄子的呢?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7)

朱允炆

其实说起来,朱标在世时,还很是照顾自己的这位四弟的。每次朱棣被朱元璋责罚时,都是朱标帮着求情。现在朱棣当上了皇帝,总应该容得下嫂子和几个侄子吧?

很可惜,朱棣没有这么大度。让我们来看看他攻下南京后,都做了什么吧。

朱棣当了皇帝后,为了摆脱“篡位”的名声,必须要否定朱允炆这个皇帝的合法性。朱棣不但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甚至不承认建文的年号,而是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表示自己这个帝位不是从建文帝那里继承来的,而是继承自老爸朱元璋的。

朱允炆继位之后,追谥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为明兴宗,母亲吕氏则成了皇太后。现在朱棣当了皇帝,且帝位继承于朱元璋,那么朱标就不能拥有帝号,于是朱棣便撤了朱标的庙号和帝号,又变成了“懿文太子”。

同样的道理,朱标的帝号都撤了,那吕氏自然也就可能是皇太后了,因此吕氏也被降为懿文太子妃。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8)

表面上看,刚入南京时,朱棣对吕氏这个嫂子还保持着三分尊重,因为吕氏还有利用价值。因为他需要吕氏以太后身份颁布一道诏书,谴责朱允炆任用奸佞小人以致国家陷入混乱,而燕王朱棣是为了保大明江山清除奸佞之臣才被迫起兵的。

现今朱允炆自焚去世,国家无主,朱棣有大功于国家,理应由朱棣继承皇位。

在屠刀面前,吕氏哪里能不配合?她的良好表现让她暂时留住了性命。朱棣登基后,将吕氏以及小儿子朱允熙一起赶到了大哥的懿文陵附近居住,美其名曰是给大哥守灵。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9)

三、

你以为从此之后,吕氏和小儿子朱允熙就能过上平安的生活了?那未免太天真了。永乐四年二月,懿文陵突然失火,朱标的幼子朱允熙居然莫名其妙地被“吓死”了!对,你没看错,不是烧死,是“吓死”的!

据《国朝献徵录》记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我就奇了怪了,一个16岁的少年,看到房子着火,也能被吓死,这得多玄幻啊!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0)

朱允熙的死,对吕氏的打击是致命的。六年后,吕氏郁郁而终。

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最讲究嫡长之分,为了让自己的得位显得名正言顺,朱棣还不惜修改《太祖实录》,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嫡子”。

由于当时马皇后生的朱标,以及比自己年长的朱樉、朱棡都已去世,所以自己成了朱元璋活着的最年长的嫡子,从伦序上说,入续大统是理所当然。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1)

为了彻底抹去有关建文朝的一切痕迹,朱棣还大量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说自己的靖难军打到了南京金川门外之时,“建文君”因惭愧而自杀。注意朱棣在这里用的是“建文君”而不称“建文帝”,便是暗示朱允炆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推卸“弑君”的嫌疑,朱棣还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听说建文帝自焚后,马上派人入宫搜救的“好叔叔”。只是因为施救不及,才没有救回“建文君”的性命。

对于建文帝手下那帮主张削藩的大臣,朱棣便不再如此假惺惺了。他一入城,便逮捕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对他们及其亲属展开了毫不手软的屠杀,人称“瓜蔓抄”。其中方孝孺更是因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被“夷十族”,共有八百七十三人被杀害。

在官方文件中,朱棣当然不可能说方孝孺是因为不肯为自己起草即位诏而被杀的。《太宗实录》上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便将这一历史上惨的杀戮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2)

四、

在大哥朱标的几个儿子中,除了建文帝,朱棣最忌惮的是太子妃常氏所生的老三朱允熥。

其实严格来说,朱允熥比朱允炆更加根正苗红,他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嫡孙。他的母亲是朱标的正妻,而朱允炆出生时,母亲吕氏只是个侧妃。因此严格地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是要高于朱允炆的。

朱元璋为什么最后选择朱允炆继承帝位,应该是考虑到常家与勋贵集团有着连根错节的关系,怕朱允熥当了皇帝后,常家这个外戚势力膨胀不好控制。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只是吏部尚书吕本这样一个文官之女,且娘家还没有兄弟,不怕形成外戚势力。

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朱允炆给予朱允熥的待遇极高。这一点,从朱允熥的封号上便可见一斑。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3)

建文元年,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这个封号可以说极为敏感,因为它是朱元璋建立大明前称过的封号。正如李世民当过“秦王”大唐便不再封人“秦王”一样,朱允熥的这个封号甚至说超越了封建礼法。

朱允炆为朱允熥选择的封地也极好,是有着“天堂”之称的杭州。自南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杭州一直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是皇帝的“后花园”,除了朱允熥之外,再无一个藩王是分封到这里的。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4)

但朱允熥的好日子并没过上几天,便被画上了休止符。

由于朱允熥比建文帝血统更纯正,朱棣对朱允熥的忌惮最深。为了搞倒搞臭朱允熥,朱棣指使手下编了一本《奉天靖难记》,对朱允炆和朱允熥极尽污蔑之辞。我们来看这本书上的一段记载:

“允炆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用巫觋以桃茢祓除宫禁,以硫磺水徧洒殿壁,烧诸秽物以辟鬼神。梓宫发引,与弟允熥各仗剑立宫门,指斥梓宫曰:“今复能言否?复能督责我否?”言讫皆笑,略无戚容。”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朱允炆能成为皇位接班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仁爱宽大的性格。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爷爷出殡时,当众与弟弟一起对着朱元璋的棺材仗剑大骂?如果真有此事,护送出殡的那些大臣们,还不得上前撕了这两人?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5)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棣当了皇帝,朱允熥也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朱棣先是将朱允熥先降封郡王,后又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被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阳王朱悦燇合谋,准备打着建文帝的名号造反,但很快被朱棣镇压。不久后,39岁的朱允熥突然于凤阳暴卒,不少史学家怀疑是朱棣下的毒手。

朱允熥死后,其子被废为庶人,史称“吴庶人”。朱棣命令凤阳地方官每月给这位“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并着人严加看管。

这位“吴庶人”后来情况如何,有没有留下后代,史书上没有记载,很可能是郁郁而终,也没有留下后代。不过据野史《万历野获编》所载,明宪宗成化三年,“吴庶人”还有亲族在世,但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再后面就没有记载了。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6)

不过在今天的山东莱阳穴坊镇南朱家夼村,住着不少朱姓村民,他们自称是这位“吴庶人”的后代。

民国24年(1935年)编修的《莱阳县志》,似乎也在证实这些村民所说并非空穴来风。据县志记载,朱允熥死后,“其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弘熙元年,潜走邑下夼,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人。”

至于这些村民到底是不是朱允熥的后人,朱标这一脉到底有没有绝后,这就有待历史学家们的考证了。如果真的是朱标一脉的后人,那就意味着那位仁慈善良的懿文太子还有血脉在延续,也算是苍天有眼了。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7)

五、

朱允熥被关押到凤阳时并不孤单,因为和他一起被朱棣关到凤阳的,还有他的异母弟、衡王朱允熞。

朱允熞是吕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朱棣称帝后,先是被降为怀恩王,后又被废为庶人,与朱允熥一起禁锢于凤阳。永乐二十二年,朱允熞卒于凤阳,没有留下子嗣。

直到两百多年后的南明弘光元年,弘光帝下旨为朱允熥平反,恢复其吴王封号,并谥为悼王。

除了几个弟弟外,建文帝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姐姐江都公主嫁给了名将耿炳文之子耿璿。朱棣登基后,处死了曾抵抗过自己的耿璿,又将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丈夫死后,江都公主也郁郁而亡。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8)

耿炳文

建文帝的妹妹宜伦郡主当时年纪还小,因此朱棣选择将她当成显示自己“仁慈”的标本。这个幸运的女孩算是朱标所有子女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后来被朱棣养大,封为宜伦郡主,嫁给了锦衣卫百户于礼。说完建文帝的兄弟姐妹们,再说说建文帝留下的那个儿子,也就是文章一开始便提到的那位“建庶人”朱文圭。

随着皇宫一场大火,建文帝和妻子以及长子便消失了踪迹。面对当时两岁的朱文圭,朱棣没有理由杀掉,但又怕留下后患,于是决定将这个孩子贬为庶人,幽禁于凤阳的广安宫,不许任何人与其接触。

从那时起的55年间,朱文圭便再未踏出广安宫一步。直到55年后,被关押在南宫七年的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后,对囚禁生活有着亲身体会的明英宗动了恻隐之心,下旨释放了朱文圭,并为他修建房屋,娶妻续子,还安排了奴仆照顾他。

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子女(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19)

明英宗

经历了50多年的与世隔绝,朱文圭被释放时与白痴无异,连牛马都不认识,更别说什么人情世故了。也许无法适应,被释放不久,朱文圭便在忧惧之中死去。

这里要解释一下,“广安宫”并不是什么皇宫,朱文圭被囚禁的55年,过的也不是什么锦衣玉食的生活。

我们就拿明英宗做个参照。他在被囚禁在南宫时,名义上还是“太上皇”,有皇后陪伴,有孙太后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景泰帝没有儿子,他有政治上翻身的可能。但既便这样,他还是在南宫吃了不少苦。

相比之下,朱文圭两岁就被贬为庶人,政治上更无崛起的可能。没有人会投资他,也没有人重视他,他的日子会好过吗?

“最是无情帝王家”,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很难说朱棣做得不对。在冰冷的政治面前,任何亲情都不值得考验。所以像你我这样的出生于普通人家的人,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参考资料:

《档案文化专刊》:《朱棣的“清洗记忆”运动:销毁档案篡改历史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