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1)

花和尚鲁智深给人的感觉一直是耿直、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硬汉形象,他做人有底线,做事凭直觉,不管是在通往梁山的路上,还是在为梁山打拼的日子,他身上没有半点小人意识,所思所想皆为众生。他不是被逼上梁山,而是自己走上去的,然后自己又走出梁山。一个人一辈子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多,鲁智深算一个。

小说从他入场起,便种下一个善因,之后他一路杀将过去,再杀将出来,在钱塘江听潮而悟,圆寂前还写了一首鲁氏之诗。一个没有读过书不识字的粗汉,居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和我们说再见,我是有几分意外的。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对于自己的判断毫不犹豫,最终得以践行,感叹之余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一直在把鲁智深当哲学家培养。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2)

未出家的鲁达

哲学家的特质之一:坚持真理

周国平说,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此,运用理性能力去认识真理乃是人的优秀和尊严所在。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的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和批判,是因为他热爱真理超过了热爱老师。将真理进行到底并不容易,但这却是成为哲学家的必备品质,往往还意味着要有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对于鲁达来说,他的真理很纯粹,就是坚持正义。正义是人的一种德行,是心灵的德行,是智慧与善良。一行三人在酒楼上喝酒,听到隔壁有人哭,拉来一问,原来是被郑屠坑了的一对父女为生活所迫而哭。鲁达一听,马上就坐不住了,同行的史进和李忠怎么都能坐得住,就鲁达坐不住呢?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3)

有人把这种过激的反应称为急躁,归为性格,实际上这正是他对正义对真理崇拜的表现,崇拜到极端的程度,因而成为维护真理的积极分子。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活在真与假之间,正是应了曹雪芹的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但鲁达不是,他只活在真理的一端,没有中间路线,因此,当正义被践踏时,他耐不住性子,第一个要冲上去把“邪恶”一把抓下来。

事实上,他并不想打死郑屠,只是想去教训郑屠一下,不想三拳便把郑屠送到了九泉。可见内心对邪恶的憎恨程度有多深,这一出手,便开启了通往梁山的大义之道。

在鲁智深的心里,没什么阶级观念,不管哪个阶层,只是要违背了正义之道,便要出手相援,正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金翠莲父女是社会底层人物,他救得;桃花庄刘太公算是地主阶层了吧,其女遭遇强娶,他也救得。对于婚姻,鲁智深认为,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但必须建立在两厢情愿的基础上,时任桃花山二当家的周通以强凌弱,强娶刘太公之女,这种做法既不仁又不义,鲁达怎能袖手旁观。他出手帮助解决了刘太公的难题。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4)

再说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称得上是官僚阶级,他也救得。林冲被高衙内逼得走投无路,叫冤无门,负罪离乡还要遭遇半路劫杀,真是不忍直视。林冲是个英雄,但也有“狗熊”的一面。作为官职人员,顾虑重重,虽一身正气,但在正义面前表现得畏首畏尾。老婆被人调戏了,跑上去要抡拳头,一看是高衙内,手便缩了回来,思想上的顾虑重重成为了他维护正义的绊脚石。但鲁智深不一样,且看他说:

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在鲁智深的心中,人不分贵贱,没有身份之别。从社会底层到地主阶级,再到官僚阶层,但有不平事,便是出手时。而且在他的心中,秉持着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的理念。救金翠莲父女时,要等他们二人走远了,才去找郑屠麻烦。解救刘太公之女时,先打一顿然后再谈正事。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之后,他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可见,鲁智深是一个视真理如生命的人,正义之血已深入骨髓。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5)

哲学家的特质之二:智慧

能成为哲学家,首先是一个智者,这个“智”并非是一般意义的小聪明,而是一种大智慧。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表现得能说会道,机灵敏捷,有着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着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都是属于表面上的。

而大智慧者是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山水不露,拙中藏巧,大智若愚,高屋建瓴,有着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千变万化,我已将你看穿的沉稳。大智者遇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产生钦佩感 ,可谓找到了知己,而小聪明者在细而不在全,时常会翻船。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6)

金圣叹把水浒中的人物分成三类,上上,中中,下下。上上者,是他觉得写得好的,其中鲁智深就算一个。鲁智深的确写得好,写出了一个大智者的风范。

鲁智深在教训恶心之前常好戏弄人,这一番“戏弄”大有深意。在打郑屠之前,他先叫郑屠剁肉,剁了半天之后,郑屠才知道他是来寻仇的。要救刘庄公之女,自己脱光了膀子钻被窝里,等着周通摸着他的肚皮时,还憋着不笑场,之后再来一顿狠揍。再说到了桃花山,他看李忠、周通二人坑吝,明明有钱不给当盘缠,非要拿官路当人情。他不干了,卷了些银器,绑了小啰啰们便自便下山了。相送林冲的路上,若依林冲,肯定是一路陪小心,好酒好菜低声下气的伺候着二位官爷。到了鲁智深正好反了过来,二位官爷成了陪侍,林冲倒坐上了车。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7)

他的“戏弄”展现出他的智慧,郑屠、周通、李忠、林冲等,这些人自认是聪明人,都有着一套自己的社交哲学。郑屠欺凌弱小,周李二人打家劫舍,林冲谨守官场潜规则,以为自己的退让会换来一份安宁,但在鲁智深面前都破了功。

郑屠担着一个“镇西关”的名声,出事儿是早晚的,没有鲁达,也会有其他人找麻烦。周李二人常年抢劫财物,是非不分,不走正道,被官方收拾也是早晚的。林冲一忍再忍,受尽屈辱,也未得一份清静。

对于尘世,他们都没有鲁智深认识的透彻,人生不过就是一场戏,在意太多,反而活得不自在。他用自己戏耍的方式消解了人生不能承受之重。而他对人生对社会更高层次认知则体现在,他与宋江的对话上。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8)

宋江提出招安,鲁智深强烈反对道:

只今满朝文武,多大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他“遇(方)腊而执”,立了不少大功。宋江真切地劝他“还俗为官,封妻荫子,光耀祖宗”,鲁智深说:“只愿寻一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宋江又让他“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鲁智深听了直摇头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

通过鲁智深与宋江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鲁智深做人的睿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知。世俗的险境重生,让他淡泊名利,不想再涉足世事。他的人生境界经过一番洗礼之后,更加显得通透。“只愿寻一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这是他的心声。

一个真正睿智的人,敢于真实的解读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活出真实的自我。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9)

哲学家的特质之三:孤独与顿悟

作者写鲁智深是下了功夫的,对于他的人生,早已做足了铺垫。入了五台山,来了个醉打山门,把文殊院闹了个天翻地覆。看了这一幕,不禁想到孙悟空大闹天宫。鲁智深和孙悟空一样,都是眼中没有规矩的人,但他们之所以来一场大闹,却是受了不公待遇,自尊受伤的结果。

鲁智深是个粗人,不懂规矩,但他并不是不接受规矩。那些懂规矩的人总爱拿出他不懂的规矩来约束他,而事先却不会告诉他,为什么要守这样的规矩。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10)

话说,鲁达到了文殊院,他直接一屁股坐到了首坐的禅椅上,赵员外告知后,他说洒家不知道,便起身立在赵员外肩下。寺院内诸僧均反对给他剃度,其理由是面相不和善,说他长了一双贼眼,明显的以貌取人。智真长老强行收下他做徒弟,其他僧侣说长老护短。他在寺内的种种自我行径,两次酒后闹事,实质上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独。

智真长老只说其一,读了受戒需知,并未解读其中之深意。而鲁智深原本是个不识字的粗人,哪里解得那深奥的禅宗。寺内僧侣只顾嫌弃他,一味的告黑状,却未有人给予他行为上的教化,引导他去守规矩。这就好比,拿了一份说明书给一个不认字的人说,好好读,里面大有乾坤,丝毫没有考虑接过说明书这个人的社会角色。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11)

鲁智深是蛮,但他并不横。到了大相国寺,他开口要做监寺,了解了寺院的晋升制度后,他乖乖的去菜园种菜了。你看,只要他明白其中一二,他是不会乱发脾气的。

生活中很多时候,因为对社会规则的不理解,他都显得很孤独,很多时候,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都在成长,在顿悟,直到体面的坐化。

他离开文殊院时,智真长老送给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暗示了鲁智深的一生。第99回,写到他的禅悟:

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

关于水浒传鲁智深的所有故事(水浒传你不知道的事)(12)

再到119回,便写到他听潮信而得人生大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问人家什么是“圆寂”,得知圆寂便是死,于是有条不紊的沐浴更衣,穿上御赐的僧衣,一面分封手下去叫宋江等来看他,一面还取纸笔写下一篇颂子,之后去法堂上,手持禅杖,当中坐了,燃起香炉,将写好的颂子放在禅床上,自然坐化。待宋江来看时,只见颂子写着: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钱塘江听潮信是水浒的点睛之笔,也是鲁智深的升华之笔。从一个粗人到一个禅悟的僧人,从容的面对人生中的大小困境,喜笑怒骂,低潮与高峰,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再辉煌的人生,百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无声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给鲁智深打造的形象,从其名到其行为,再到其思想的变化,都不愧为一个朴素的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