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教学点评(初中亦可品红楼)(1)

作者 晏外香

《红楼梦》自诞生以来,二百多年间获得各种无与伦比的美誉不计其数。中国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在评点《红楼梦》时说:“《红楼梦》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这让笔者自然联想起,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包括语文能力、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在内的语文素养的要求。《红楼梦》不正是可以同时满足这几方面要求的绝好教材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语文素养训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啊。按理说,《红楼梦》选文完全应该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常客才对呀。可是,笔者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红楼梦》这样一部无论作何高度评价都不过分的书,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里竟然几乎被束之高阁。据笔者了解,高中语文的《红楼梦》选段虽然稍微多一点,也只不过一个单元四、五篇课文;尤其少得可怜的是初中语文,除了初三仅有的一篇自读课文《香菱学诗》外,再也见不到关于《红楼梦》的任何内容,哪怕是课外阅读文段。而对于自读课文,大部分老师是不去理会的。而且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步入社会不再升学了。如果初中阶段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红楼梦》,无疑使相当一部分的公民失去了接触我国优秀文学遗产、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机会。虽说有电视可以替代,但这种“快餐文化”是不可与名著阅读同日而语的。所以,为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学素养计,为让我国的国民能如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一样,也都知道曹雪芹,那么,初中阶段是应该尽可能多安排一些选自《红楼梦》的文本内容的。我真担心我们总是“开谈不说《红楼梦》”,真要“读尽诗书也枉然”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个中缘由到底为何,令笔者困惑不已。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痴迷《红楼梦》的日子几近一半。有关《红楼梦》的一切,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物件等等,都令笔者倍感亲切和快乐,《红楼梦》一如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笔者曾自述心志:十年一觉红楼梦,不辞长作梦中人。因此,近年来,出于对《红楼梦》的无比热爱,出于对国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能得到《红楼梦》熏陶的盼望,笔者一直致力于一个梦想的达成,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里领略到《红楼梦》的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魅力。

在笔者看来,《红楼梦》在当前初中阶段未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当前应试教育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很严重。中考内容里没有《红楼梦》,这恐怕是最关键的原因吧,由此误认为初中不必好好阅读《红楼梦》,这种观念不只局限于学生,同样也包括教师。有很多教师就因为顾虑学生读《红楼梦》浪费学习时间,不能做与考试有关的试题,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在现行教材编写的局限没有突破之前,要让师生真正重视起《红楼梦》的阅读欣赏,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深刻认识读《红楼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巨大作用,相信读《红楼梦》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样有很大帮助。有了这样的认识,消除了影响教学成绩的顾虑,教师才可能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才可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提供阅读引导。其次,教师还要意识到,课堂接触《红楼梦》只是个引子,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了解作者,通过节选的部分去阅读原著全文。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所有名著的阅读,特别是《红楼梦》,都是终身的,常读常新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今天你对《红楼梦》似懂非懂,甚至只是一面之缘,但是很可能在未来等你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与《红楼梦》再次重逢,那时便可谓“一回生二回熟”了。有了这三个前提作为保障,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老师扎扎实实地备课,找准角度,选材适当,引导得法,初中生品读《红楼梦》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笔者相信,更多的学生会因为初中语文课堂的这个经历,对《红楼梦》“一见钟情”,越读越爱,成为终生挚友。至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功效那更是毋庸置疑的了。

有些老师担心让初中学生去读《红楼梦》太难了。笔者不知他们到底出于何种原因妄下“太难”的结论,只想告诉他们:初中学生读《红楼梦》,虽然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不可及。首先,《红楼梦》的主体故事部分的语言并非他们所谓太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整体感知性的阅读不难进行。其次,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十五岁左右,与《红楼梦》中的儿女,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可说是同龄人,很多方面并不会因为穿的衣服不同而出现难以沟通的问题,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则,初中学生有深层阅读的原动力。学生步入初中以后,生理、心理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感悟越来越深,困惑也越来越难免。对于这些认识、感悟、困惑,他们除了与亲朋好友交流以外,常常会有意识地透过书籍去印证,去求解,这样对阅读自然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而很多书往往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红楼梦》正是可以完全满足他们这些要求的书。正如王蒙所说:“《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20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学生内心有深层阅读的需要,这将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并成为他们不断阅读的内在驱动力。还有,《红楼梦》文本中俯拾即是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等精彩的片段,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作为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素材。综上所述,让初中学生去读《红楼梦》,有这么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因素,不应该误以为太难吧?

红楼春趣教学点评(初中亦可品红楼)(2)

当然,真正实践起来困难不可能没有,但是笔者坚信一个朴素的真理:有志者,事竟成。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香菱学诗》这仅有的一篇《红楼梦》选文之外,还努力多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今日不揣浅陋,特作盘点,公诸同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以期未来可以与你携手同行。

一、开设讲座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下学期临近暑假之际,教师可对学生作一次阅读动员。

笔者曾经面向全校初一年级的读书积极分子开设了题为“读着《红楼梦》成长”的讲座。学生临近暑假,意味着即将拥有大块的阅读时间,选择这个时间点开设这个讲座,目的是为他们初读《红楼梦》提供入门指导,激发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个讲座题目,既是笔者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最深感受,也是对同学们未来阅读《红楼梦》提出的希望。

笔者曾经对初一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班级、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关于《红楼梦》已知什么和想知道些什么。选的是班级成绩优秀的10位同学来接受调查,虽然和他们只是聊了十几分钟,但他们都显得兴趣盎然,调查的结果让笔者颇觉惊喜:有的同学竟然早在小学四五年级就接触了《红楼梦》,远远出乎教师意料。读完过一遍原著的,有三人;读了一部分的,有四人;觉得难懂没读过的,有三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家阅读《红楼梦》的程度虽然参差不齐,但想要读懂《红楼梦》的愿望都是一致的。调查表如下:

班级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已知道

想知道

初一7班

陈**

1998、9

初一寒假读完

《红楼梦》是一本怎样的书?

为什么《红楼梦》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

初一的学生,可以去读《红楼梦》吗?

《红楼梦》这本书要怎样读才能读懂?

萧**

1998、5

觉得难懂,一回也没读完

莫**

1998、5

六年级暑假读完

何**

1998、1

五年级读了一部分

曾**

1998、6

觉得难懂,读不下去

初一8班

赖**

1998、8

四年级读过节选本

周**

1999、1

六年级利用周末读了一部分

梁**

1999、8

五年级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读完

叶**

1998、8

觉得难懂,只看了一点点

徐**

1999、9

初一读了一小部分

正是学生们对《红楼梦》表示出的浓厚兴趣坚定了笔者开好这个讲座的信心。笔者把大家最想解答的一些问题合并成两大问题来讲。第一大问题:《红楼梦》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它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二大问题:初一的学生,可以去读《红楼梦》吗?要怎样读才能读懂?通过这个讲座,笔者为初一学生揭开了《红楼梦》这部书的神秘面纱,引领大家第一次或者是再一次走到《红楼梦》的面前,鼓励大家把它当成自己的成长伙伴。学生们表示暑假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本《红楼梦》作为自己的珍藏,并做好计划,安排一定的时间来阅读《红楼梦》。

二、实施《红楼梦》欣赏系列课程

笔者利用初二年级两周一次的阅读课,开设了题为“初二红楼我的梦”的《红楼梦》欣赏系列课程。一个学年下来,大概上了十六节。每节确定一个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个系列讲下来,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悄然起着变化: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看书时会有意识地借阅有关《红楼梦》的书;许多同学节假日在家上网时也会去关注有关《红楼梦》的网站。有的学生说,写起作文来,也会试着去从《红楼梦》中吸取营养。总体来说,学生多少学有所获,教师多少教有心得,师生都很乐意也有信心将品读《红楼梦》进行到底。

这里,笔者展示一下一个学年的《红楼梦》欣赏系列课程表,一来为了备忘,二来希望同仁赐教。第一节:课前说明,激发兴趣。展示87版《红楼梦》电视剧部分剧照、收藏品、网站,给学生说明为什么选择在初二开设《红楼梦》欣赏课。第二节:整体感知《红楼梦》。结合书中唯一以作者口吻写作的绝句来讲述全书的概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三节:介绍全书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宝黛爱情故事。第四节:专门分析《红楼梦》中的三大主角之一:贾宝玉。第五节:比较分析《红楼梦》中的三大主角之二:林黛玉、薛宝钗。第六节:说说王熙凤的是是非非。第七节:刘姥姥三进贾府。第八节:介绍美轮美奂的大观园。第九节:欣赏《红楼梦》经典画面之一:黛玉葬花。第十节:《红楼梦》部分诗词赏析。鼓励同学们模仿大观园诗社组建文学社。第十一节:《红楼梦》中的节日之一:春节。第十二节:《红楼梦》中的节日之二:端午节。第十三节:将《红楼梦》电视剧1987版与2010版作部分比较,高度评价87版,从而向学生说明评价《红楼梦》影视剧优劣的标准。87版重点场景视频放送1——黛玉进贾府。第十四节:87版重点场景视频放送2——贾雨村与护官符的故事。第十五节:87版重点场景视频放送3——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第十六节:引导同学们涉猎一点关于《红楼梦》续书及原著真正结局的红学研究成果。

当然,笔者实施的这个题为“初二红楼我的梦”的欣赏系列课程实在粗糙得很,尚需日后不断打磨。

三、课文拓展延伸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课文是可以拿来充当我们阅读《红楼梦》的拐杖使用的。譬如初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题为《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笔者利用它介绍的园林美的知识来帮助大家阅读欣赏大观园之美。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笔者先利用两个课时从学习说明文知识的角度诸如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进行教学,然后在第三课时,把结合课文知识欣赏《红楼梦》大观园的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拓展与延伸的部分,并命名为“从苏州园林到大观园”。

笔者以《红楼梦》第17回描写大观园的文字作为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要求学生运用《苏州园林》一文中关于园林美的知识,来阅读欣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整堂课按照“阅读欣赏 片段写作 口头表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语文审美活动。

红楼春趣教学点评(初中亦可品红楼)(3)

第一步,笔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现身说法。笔者欣赏大观园的时候,常常会有意识地参照《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的园林美的知识。师生一道回顾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表现在四个大的方面和三个小的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角落的修饰,注意门窗的图案,注意色彩的处理。第二步,从理论上说明大观园与苏州园林之间有很深的渊源,我们完全可以把《苏州园林》当作一把钥匙,去打开大观园的美丽之门。一是课文作者叶圣陶文中所言:“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二是介绍两段红学家的研究结论: (1)“苏州的园林艺术发展在明清时走向成熟,这与小说《红楼梦》的产生时期(清代乾隆年间)非常吻合。苏州园林是私家宅第的扩大与延伸,它为满足大家族生活娱乐而建造,平日的家庭活动都可以进行于其中。这与大观园的功能要求几近相同。”(2)“大观园,园之大观也。它美轮美奂,可谓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对于大观园原型的具体地点认定,至今莫衷一是。但最具有原著支持和现实依据的还应是符合江南文化特征的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大观园的设景明显透出了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读选定内容,按老师提供的参考句式写出审美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训练了学生“读”“写”“说”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笔者提供给学生的参考句式是:“我觉得 这个地方写 的内容比较美,美在 。这说明大观园在 方面很讲究。”在此选几例作一展示:(1)、“我觉得刚进大门这个地方写假山的内容比较美,美在描写了石头的奇形怪状,还有不同的绿色植物和白色石头搭配,让人感觉清新自然。这说明大观园在假山的堆叠和配合方面很讲究。”(2)、我觉得稻香村这个地方写花草树木的内容比较美,美在这里的花草树木的种类都是极富乡村气息的,这说明大观园在栽种花草树木方面很讲究。

这节课虽然表现出色的学生不多,但同学们对《红楼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努力地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去领略大观园的美丽,这些又何尝不是收获呢?

四、节选《红楼梦》的精彩片断,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

笔者在一些作文指导课上,如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之类,常常有意识地援引《红楼梦》中的部分文字作为范例来分析,尽量多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红楼梦》,欣赏到《红楼梦》。

譬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写刘姥姥在宴会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笔者把那段文字援引过来给学生做“关于情态各异的笑”的范例。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这段文字最精彩的是有关笑的描写。这里提到发笑的人物有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等八人。他们都笑得非常厉害,但又笑得如此不同,而这些各不相同的笑又无不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乃至于年龄和体质状况。曹雪芹在这里第一个就提到湘云,这是有缘故的。这个头脑聪明、性格豪爽不羁的姑娘,当她一经想到刘姥姥的话的含义,立即撑不住,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这是自然不过的。而林黛玉的笑法就与湘云不同。作者写她连气都笑岔了,上气不接下气,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这不就活画出她那娇弱的体态吗?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探春和惜春,他俩的情态和林黛玉又不一样。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探春的笑,但写她手里的茶碗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放回桌子上而是“合在迎春身上”,就已经足够形象地写出她那笑得前仰后合的情态了;而年幼的惜春,既然有奶母在旁,当她笑得实在吃不消的时候,自然就会离开座位,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了。至于宝玉,作者也没有直接写他的笑,但却十分合适的写他“滚到贾母怀里”,只这一句话就很足够的写出了这个怡红公子笑不可止以及他在老祖母面前顽皮撒娇的神态了。而贾母的“笑着搂着宝玉叫‘心肝’”,这动作和语言又是多么恰切的刻画出这位贾府老祖宗此时欢乐的心情和她对宝玉的溺爱!薛姨妈和王夫人的笑也写得很好,连薛姨妈这样的座间属于上辈的人物竟也不能自持,以至于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就更为充分的写出这笑的力量来;写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尤其是传神之笔,这不仅写出了她的神情动作,而且还表现出她的心理状态。她也许猜到了刘姥姥如此逗笑,是由于凤丫头的捉弄吧,但这既然能够博得婆婆的欢笑,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刘姥姥的话也实在好笑得很,于是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就不仅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她的笑声,看到了她的手势,而且还使读者去联想她当时微妙的内心活动,真是把人物写活了。

座上主人们的欢笑如此,那些不上台面的下人们,作者写他们的笑又与主子们不同。他们何尝不想纵情狂笑,然而在主人面前,是不允许过分放肆的。于是作者写他们有的便“躲出去蹲着笑的”。“躲出去”,以示奴隶、主子身份有别,卑贱的奴隶不得与高贵的主子同堂狂笑;而“蹲着”者,则极言笑得肚子发疼,直不起腰来。而那些老成持重一些的婢女,笑了一阵之后,因为没有忘记随时随地为主人服务的责任,所以随即“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要替姑娘们换衣服,当然自己就不能仍然笑得前仰后合,所以曹雪芹写她们是“忍着笑”。在优秀作家的成功作品里,为了使得文学描写获得高度的真实感和形象性,就连用词造句都是经过精心选择、过细推敲,而决不是随便乱用的。且看这里“蹲着笑”的“蹲”字、“忍住笑”的“忍”字,以及前面提到的宝玉“滚到贾母怀里”的“滚”字,都是用得十分准确、传神的。

“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共性;而各人的笑法各有不同,合乎人物各自具有的身份地位和性格逻辑,这是个性。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令学生由衷地感叹:《红楼梦》太伟大了,太值得品味了!

《红楼梦》原著中像这样的精彩片段俯拾即是,想要拿来作为作文指导的素材,那真正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红楼梦》如此多娇,引无数红迷竞折腰。作为一个铁杆红迷,笔者衷心地希望《红楼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永远地保留一席之地,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越来越爱读。让每一个国民至少从初中阶段开始能够通过课文多了解一点《红楼梦》,通过教师的引导多懂得一点《红楼梦》,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享受和领略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1、《红楼梦》(王蒙评点,序)

2、《读大观园设景中透出的苏州园林造园理念》(张丹)

3、《<红楼梦>与中学语文教材》(郑万钟)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