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冀中平原活跃着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八路军骑兵团。电视剧《亮剑》和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乘风”单元对冀中骑兵团有过描述,客观地说,“乘风”不如《亮剑》,对吴京不要过度神话。

冀中骑兵团回忆(骑兵连冲锋)(1)

冀中骑兵团是起义部队,原是国军40军骑兵旅28团,装备精良。因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日,在抗战最艰难的1941年投奔八路军,可见冀中骑兵团个个是中华好男儿。

1942年,日寇集中5万人马对晋察冀边区发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冀中骑兵团马快枪疾很快冲出重围,这时骑兵团团长马仁兴接到上级指示,让骑兵团再杀回重围,牵制日军主力,掩护仍在包围圈中的八路军后勤机关和抗日群众转移。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逆行”,1000多名热血男儿在团长马仁兴的带领下,重又杀回包围圈,部队分散成几股,四处出击牵制日寇。

电影《乘风》中,日寇集结机械化部队追击骑兵团,这点是真实的。骑兵团战斗力很强,早成了日寇的眼中钉。

冀中骑兵团回忆(骑兵连冲锋)(2)

“五一大扫荡”的3个月前,骑兵团旋风一般夜袭安平县城,日伪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骑兵团解救抗日军民500多人,缴获机枪两挺、小炮两门,长短枪50余支,子弹一万余发及大量药品,子弹和药品是根据地奇缺的,此一战受到毛主席的嘉奖。

因此骑兵团杀回包围圈后很快被鬼子盯上,日寇也安排骑兵追击。骑兵团一支50多人队伍在深县掩护群众突围时就跟鬼子的骑兵遭遇了,鬼子骑兵仗着有飞机掩护对这支50多人的队伍紧追不舍,训练有素的骑兵团男儿将鬼子引出一定距离后,突然拨转马头向鬼子骑兵冲来,鬼子压根没想到这支50多人的队伍还敢反冲锋,瞬间10多名鬼子骑兵被雪亮的马刀斩于马下,等鬼子反应过来,50多名八路健儿早已策马消失。

电影《乘风》中虚构了用信号弹引诱鬼子向跑曲村转移的情节,这个情节相当不合理,据抗战老兵回忆,日寇就像狗皮膏药,一旦发现八路就会紧咬不已。即便知道眼前部队不是主力,也不会轻易放弃。

冀中骑兵团回忆(骑兵连冲锋)(3)

电影《乘风》中的轻机枪打飞机不是“神剧”,是马仁兴团长的发明,机枪手提前埋伏在山侧,用快马诱日寇飞机飞过山谷,乘日机低空飞行时将其击落。马仁兴团长的这个战术共击落过日机14架,被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推广。

片中的日机被机枪击中后似乎无大恙,又飞走了,看着让人憋屈,明明有过击落敌机14架的辉煌战绩,为何不在银幕上呈现?怕被人指责不真实?

吴京有时不该虚构的地方虚构,该真实的地方不敢真实。

片中还有一处让人憋屈的情节,骑兵团大个子为掩护一个孩子被日机击中。那个孩子的母亲居然只将孩子抱走,对大个子的牺牲毫无反应。十分不该啊,晋察冀军民跟八路军尤其是骑兵团的感情是相当深的。

冀中骑兵团回忆(骑兵连冲锋)(4)

骑兵团化整为零牵制日寇,自身也蒙受重大伤亡,一些战马牺牲,战士成了失散人员。晋察冀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战士们掩藏起来。

据安平县志记载,日寇为搜捕骑兵团失散人员,在羽林村拖出一个孩子,用刺刀威逼孩子指出骑兵团战士藏身处。孩子的母亲一边哭一边大声喊,“不许说!打死也不许说,孩子,咱们不能给祖宗留骂名啊!”

母子双双罹难,县志上没有留下这一对母子的姓名,但她们的身影彪炳千秋。

在这次危险的“逆行”中,马仁兴团长毅然将儿子马乘风派往最危险的地方,马乘风在蠡村战斗中牺牲,五年后,已经是师级干部的马仁兴也牺牲在战场。

壮哉,父子英雄!

冀中骑兵团回忆(骑兵连冲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