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谋士,很多人都会想起诸葛亮和郭嘉,连毛宗岗在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也说:“遍观乎三国之前、三国之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乎?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张昭者乎?”

在毛宗岗眼里,郭嘉当然是料事如神第一人,荀彧贾诩都不如郭嘉,当然更无法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诸葛孔明一绝也,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诸葛亮能不能比得上管仲乐毅、伊尹姜尚,这个暂且放在一边不提,因为那四位古人都是良将良相,并不一定以智谋见长,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三国第一谋士的人选,按照《三国志》与裴松之注引的相关史料来评选,诸葛亮和郭嘉可能都进不去前三: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甚至还可以算农业专家和发明家,但他的本职工作,还真不是当参谋长。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1)

刘备活着的时候,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在荆州的任务是搞后勤:“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刘备占据西川进取汉中,军师将军诸葛亮还是搞后勤:“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称帝,诸葛亮晋升不开府的丞相,打仗的事情他还是不参与。

在刘备集团,诸葛亮的职务一直类似刘邦身边的萧何,给刘邦出谋划策的是张良陈平,而诸葛亮和萧何一样,负责掌管大局和后勤,其身份地位不允许,他们也不屑耍机谋。

刘备的两大谋士,前期是庞统庞士元,中期是法正法孝直,庞统法正先后辞世,刘备也没有让诸葛亮当参谋长,这是因为诸葛亮肩上的担子更重,如果皇帝领着丞相出征,不但后勤补给无法保证,万一被敌人包了饺子,那蜀汉就提前关张了。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2)

诸葛亮并不是谋士,他后来带兵打仗,也是有一个参谋班子的,比如魏延当过前军师,参军马谡基本承担起了参谋长或作战参谋的责任。

说诸葛亮是谋士,这不是尊敬而是贬低,所以咱们今天排列三国三大谋士,千古良相楷模诸葛亮就不参评了,而且诸葛丞相看人的眼光,好像还真不如主公刘备,言过其实的马谡守街亭,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识人水平的见证。

诸葛亮不是谋士而是副帅和主帅,郭嘉是一个职业谋士,但他却不是曹操阵营的首席谋士,甚至也不是一等谋士,这一点我们从他追随曹操十一年而不得升迁,就能看得出来:同为曹操谋士,郭嘉于建安十二年(207年)辞世的时候,仍然只是“军师祭酒(有史料称其为军祭酒、军谋祭酒)”,而建安十二年的荀彧已经食邑二千户的尚书令,曹操想向汉献帝给他要一个三公的位置,荀彧拒绝了;贾诩投靠曹操较晚,但却于建安五年当上了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程昱也在建安七年晋升奋武将军(那是曹操原来的官号)。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3)

按照三国其他史料的记载,曹操的第一谋士,也就是“谋主”不是荀彧而是荀攸:“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陈寿跟郭嘉没有过节,他没必要贬低郭嘉而抬高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但是他对郭嘉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陈群当众批评郭嘉,郭嘉不以为意,曹操虽然没有处分郭嘉,但也认为陈群的批评是正确的。

曹操和刘备一样,都以求贤若渴知人善任著称,如果郭嘉真有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么大本事和贡献,又怎么会当了十一年军师祭酒而没有晋升半级?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4)

要是仅以《三国志》为依据,那么曹营谋士就至少要分三个档次:第一档次是荀彧、荀攸、贾诩,第二个档次是崔琰、毛玠(首倡奉天子以令不臣)、锺繇、华歆、王朗,第三个档次才是程昱、郭嘉、刘晔等人——在第三个档次中,程昱刘晔在建安十二年的级别都比郭嘉高。

食邑二百户的军师祭酒,不知从什么时候被评为了曹魏乃至三国第一谋士,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了:如果曹营有重大事情需要决策,曹操是先问荀彧荀攸贾诩,还是先问郭嘉?

曹营三大顶尖谋士是荀彧荀攸贾诩,这三人谁的谋略最高,这就要看标准是什么了:要论战略大局意识,当属荀彧荀文若;要论随机应变指挥若定,则是荀攸荀公达;要论阴谋诡计阴险狡诈,似乎无人能超过毒士贾诩贾文和。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5)

要评价一位谋士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从主公那里得到了什么。

郭嘉说了不少话,但是曹操却只给了他几句好话而不给高官厚禄,这说明曹操对郭嘉也是口惠而实不至,或者说曹操认为郭嘉不那么值钱,起码是不如荀彧荀攸贾诩值钱。

三国谋士以曹操阵营为多,刘备的首任谋主徐庶进了曹营虽然没有一言不发而是靠说话吃饭,但也只当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的谋略算是不错了的,但是在曹营,出谋划策的事情根本就轮不到他,徐庶的职责就是给文武百官挑毛病。

如果我们把三国三大谋士的名额都给了曹魏,读者诸君肯定会很不满意,为了公平起见,咱们就从蜀汉和东吴各找一个,笔者认为东吴第一谋士非文武双全的鲁肃鲁子敬莫属。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6)

正史中的鲁肃可不是一个面团团的老好人,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东汉末年一流叛逆,就是他最先提出“汉室不可复兴”,并撺掇孙权称帝的。

因为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空中楼阁,而鲁肃的《踏上对》却变成了现实:“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议者,但是他劝说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连周瑜也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刘备也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却不知道这是鲁肃是甩出了一块烫手山芋——我们看三国形势图就知道,南郡当时是跟曹操交界的前线,鲁肃这是想让刘备替东吴顶雷。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7)

我们看这张建安十四年和建安十五年南郡易手前后的对比图,就会发现刘备是被鲁肃坑了:原本南郡作为东吴势力的突出部,挡在曹操和刘备之间,这等于是曹刘两家的战略缓冲区。南郡归东吴,刘备就可以放心向西和向南发展,占据南郡,刘备就跟曹操来了个脸对脸正面硬刚,根本无暇南顾,结果南方的士燮被孙权吞掉了。

鲁肃让出了南郡,却得到了数倍于南郡的交州,即让周瑜成了空头“南郡太守”(孙权当时对周瑜已经起了猜忌,并对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又帮孙权扩大了地盘,还把刘备推上了抗曹前线,可谓一箭三雕。

鲁肃此计,不可谓不毒,连曹操都被他吓得够呛:“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鲁肃的战略眼光在东吴无人能及,张昭跟他相比,也是远远不及,这一点孙权最有发言权:“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8)

没有鲁肃,就没有赤壁之战,所以把鲁肃评为东吴第一谋士,并使其进入影响三国进程的三大谋士之一,似乎并不算过分,而刘备集团的第一谋士,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似乎是法正的地位超过了庞统,诸葛亮之所以眼见法正嚣张而不处理,也是有原因的:“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夷陵战败,诸葛亮又想起法正了:“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知人善任的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这说明法正确实有两把刷子,法正后来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几乎相当于身兼张良陈平二人之职,说他是蜀汉第一谋士,应该不算过分吧?

三国正史郭嘉和诸葛亮(谁是三国第一谋士)(9)

要论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那么魏蜀吴的三大谋士,应该就是荀彧、法正、鲁肃,如果把荀彧和诸葛亮一样当做宰相之才而不参与谋士排位,那么曹魏还有荀攸贾诩可以递补,怎么也轮不到郭嘉郭奉孝——郭嘉是很出色,但是跟二荀和贾诩相比,好像还差点档次,在主公面前说话的分量,郭嘉显然也不如法正和鲁肃。

说荀某和法正、鲁肃是三国顶尖胆大谋士,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当不得最终结论,三国谋士如何排名,还得请读者诸君定夺:曹魏最高明的谋士,是贾诩还是荀彧?三国各选出一个顶级谋士,这三人按照个人综合能力排序,谁该位居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