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1)

“我到河北省来”是网络恶搞,但河北的资源禀赋和工业能力确实超强,现在如此,古代也一样,不光元首得到了河北可能称霸世界,这些中国的胡汉枭雄、军头都凭借河北建功立业。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2)

河北是当今世界钢铁产量最多的地区,把它从中国单独划出来都能是世界第二。河北也是中国铁矿资源最多的省份,去年中国自产铁矿石9.8亿吨,河北省的产量是4.011亿吨,占了全国的41%。河北的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在中国占大头也是自古以来,可以说获取了河北的胡人政权都立刻屌丝翻身,把自己部族武装升级为十万铁骑,具有问鼎天下的实力。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3)

河北的铁矿开采和钢铁生产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天下闻名,河北是战国和秦汉初期出产钢铁富豪最多的地方,并把钢铁生产技术向全国扩散,邯郸郭纵和司马相如的便宜老丈人卓王孙就是典型。东汉35个冶铁重地,河北占了六个。东汉的河南地区有三个冶铁重地,山东有五个,山西有四个,北方四省占了全国全国的近六成(河南还有南阳没有记录在案),因此以河北为基础,占据了部分山西、山东(青州大部分属于袁绍家族)的袁绍就成了北方实力最强的军头,一度让曹操曹老板很没有信心。曹老板击败袁绍后,干脆就直接兼任冀州牧,还扩大了冀州的面积,把大片河北的土地划入自己的魏国家传产业园区。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4)

河北在钢铁产能上优势也帮助胡人军头做大,后赵的石勒家族把300多万人口抢到了河北一带,还以河北庞大的钢铁产能基础建立了军工制造,仅仅是后赵的甲胄工匠就高达50万人(这个数据应该是夸大了,汉武帝盐铁专营也只能弄出十万人打铁、造兵器)。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5)

北魏等政权的军工生产核心也是河北,河北出产的钢铁也是鲜卑人铁骑纵横天下的基础。鲜卑人在草原生活时,是典型的游牧骑射手;占据了河北等钢铁产区后,就把近十万铁匠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把自己的骑兵部队升级为重骑兵。北齐的河北信州刺史綦毋怀文还大力推广了灌钢法,让北朝的钢铁产能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南朝。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6)

隋唐时期河北依旧是钢铁重要产地,它的钢铁产能为藩镇割据势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河北的钢铁产量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元丰年间(1078—1085年)北宋官方收取的钢铁总数是584万斤,河北(算是大半个河北,河北还有不少地方在辽国统治下)一地占了3530674斤,一个省占了全国总产量的六成,超过了整个南方的钢铁产量的十倍还多(225730斤)。宋朝一副铠甲用铁58斤,河北一年的钢铁产量可以制造六万多副,金朝得到了河北后,立刻鸟枪换炮,利用河北和辽东的钢铁产量,拥有了让南宋头疼不已铁浮屠精锐骑兵。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7)

金朝末年,蒙古骑兵夺取了河北的钢铁产能,金军的装备水平也急剧下跌。元朝兴起后,河北也因为钢铁产能,和山西一起都成了元朝的“腹里地区”。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8)

河北不但钢铁产能雄厚,还有足够的“创汇商品”,可以进一步壮大河北军头、枭雄们的战争机器。西汉时期河北丝绸纺织业还只有部分技术优势,在产能上不如山东、河南。在三国乱世中,河南(襄邑、河内都是丝绸生产中心,襄邑生产锦绣,河内一年上缴15万匹丝绸)纺织业被战火摧毁,河北和山东的纺织业得到了保存。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河北又得到了胡人枭雄的“赞助”。石虎把从战争中掠夺而来的工匠都集中到了邺城一带,放进自家工坊中,得到了海量精美丝绸。拓跋家族占据河北后,比石家会做人,采取税收的方式收取丝绸,释放了大量官营丝绸工匠,很多纺织业人员就近在河北安家。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9)

因此河北和山东成了北方的丝绸生产中心,以至于北齐一次就能拿出三万匹河北生产的丝绸送给北周,充当北周太后的丧礼礼物。和山东比起来,北朝时期的河北丝绸产能会更大,因为山东是南北朝争夺的焦点,山东人口远不如河北。在隋唐时期,河北相州、定州等地都是丝绸生产重镇,《通典》记载的上供丝绸1881匹,河北定州一地就贡献了1557匹,占了总数的四成。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10)

而定州属于河槊三藩中的成德藩镇,魏博藩的地盘相州、邺中、卫州也是当时的丝绸纺织中心,丝绸纺织业为了河北藩镇提供了对抗唐朝中央的资本,因为唐军的平均工资就是每个士兵每年12匹丝绸和12石小米,有了海量丝绸产能的河北藩镇就能供养大量士兵。但同是也让河北藩镇扩张动力不足,魏博藩就不喜欢对外作战,魏博藩士兵名言;“军门父子,姻族相连,未尝远出河门,离亲去族,一旦迁于外郡,生不如死”,其中的一个因素可能就死本土经济不错,战乱让士兵小命难保,也影响丝绸的销路。

在宋朝河北依旧是丝绸生产中心,也是辽国和金国南下的动力。辽国上层人物也喜欢丝绸,还在皇后的属地上专门建立了丝绸生产中心,但产量坑爹。辽国最看重的丝绸产地就是河北东路,它被契丹人看作是“绫绢州”,是契丹骑兵南下的重点。河北生产的“绫绢”也被宋朝当做“精绢”,是北宋府库收藏的重点。这些丝绸在老赵家眼中也是买凶杀人的战略级库存,赵匡胤就愿意以出20匹绢买一颗契丹人头,他出资的大头就是河北丝绸。可惜的是靖康年间,金国占领开封,开出了1000万人匹丝绸的赔款,女真骑兵抢劫的大头也是河北丝绸。

1937晋察冀领导(靠河北干大事的不光有元首)(11)

因为河北有惊人的铁器产量和创汇产业,历代的胡汉枭雄都把河北看作是称霸天下的关键,他们都愿意用武力到“河北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