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

最近家里一位亲戚狂热迷恋上了瑜老板,甚至炒菜做饭的时候都会听着她的唱段“解闷”。

瑜老板是京剧界里一个“时尚而传奇”般的存在。她既上得了台表演(被称为京剧第一女老生),又做得了演讲(通过《京剧其实很好玩》等演讲不断向年轻人传播京剧魅力),还当得了节目评委(参加过《奇葩说》《喝彩中华》等节目),可谓全能型人才。她,叫王珮瑜。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2)

旧时梨园行,戏班的“角儿”往往是班主,所以被尊称“老板”,后来即便“角儿”不是班主,也约定俗成称“老板”,这是对其行业地位和艺术成就的一种推崇。大家习惯称呼她为瑜老板,也可见对她的喜爱和尊敬。

瑜老板除了本身天分极高,唱女老生被称为“小冬皇”、“小孟小冬”外,还因为她不断利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新媒体渠道,努力向受众传播京剧的魅力和欣赏方式,从而获得了大量拥趸,更被年轻粉丝当作“另类青春偶像”在狂热崇拜。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3)

著名女老生孟小冬

如果看过电影《梅兰芳》,就知道孟小冬是跟梅兰芳先生同时代的著名女老生。瑜老板被称为“小冬皇”,就是指的这一位孟小冬。电影中,由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和由黎明饰演的梅兰芳唱的那出《游龙戏凤》,就是由梅葆玖老先生和王佩瑜配唱的。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4)

同时,瑜老板在生活中帅气的装扮、潇洒的举止、沉稳的气度,也被称为“京剧界的李宇春”。总之吧,就是瑜老板魅力多多,很有岳峙渊渟的风采。因为亲戚的极力推荐,从而喜欢上了这档节目《喝彩中华》,在此真心安利,为浮躁的电视行业里,能有人愿意真正静下心来做这样一档好看、有趣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而点赞喝彩。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5)

《喝彩中华》是一档原创的戏曲文化类节目,7月15日起每周六黄金档时间在东方卫视播出,一共只有7期,早在8月就已经收官,可见《娱评》是自来水哦。

或许一提是戏曲、文化节目,很多人会觉得没意思,但像《喝彩中华》这样能够做到好看还不“跑偏“”的,其实还真不多见。目前在文化节目“扎堆”上马的大潮下,内容难免良莠不齐,这档节目可以算是文化类里的清流,更算是娱乐化表达的综艺节目中,清流里的清流。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6)

看了这节目,真正只能总结出一句感叹:高手在民间啊!

其中有传承了几千年的傀儡戏,完全靠手指表现人物,指尖上的布偶人甚至可以耍杂技、倒酒……

有全程灿烂微笑、忍住泪水的七尺汉子,他是29岁的蒲剧武生,因为一次练功不慎导致颅骨碎裂,本来被医生判定为终身瘫痪的他,硬是因为热爱的事业康复到可以继续上台表演。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7)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8)

有昆曲界“国宝级”大师蔡正仁,上台只为给孙女打拍子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9)

眼神透着精气神、可爱的“小穆桂英”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0)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1)

这档节目表面上看起来采用了选秀节目的形式,然而完全没什么竞技性,演员一个个也都透着自豪感,腰杆挺的笔直、绝不卖惨,基本个个选手都能过关,这些都让看惯了一般选秀节目的观众“不适应”。对于这样一档有趣的节目,《娱评》没有放过,采访到了该节目的总导演王昕轶。

人物档案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2)

《喝彩中华》总导演、制片人 王昕轶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独立制作人,国家一级导演,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类节目《诗书中华》《喝彩中华》总导演、制片人;大型纪实真人秀《急诊室故事》总导演、制片人,大型生活实验类真人秀《我们15个》制片人。

娱评访谈

《娱评》:从《急诊室故事》到戏曲综艺《喝彩中华》,怎么想到做两档跨度如此大的节目?

王昕轶: 其实我做《喝彩中华》是个人的回归。我步入电视行业时,首先接触的就是戏曲节目,后来也做大型晚会,包括戏曲晚会。近几年,我觉得卫视平台播出的节目整体样态,已经跟前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现在的娱乐、户外真人秀、达人选秀节目非常多,但是在其中却没有出现过非常好的戏曲类综艺,只有央视此前推出过《叮咯咙咚呛》、陕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和今年央视做的《中国戏曲大会》等少数几档。

今年年初我就有这个想法,做一档戏曲文化类综艺。因为此前做的节目口碑还不错,领导也信任。要知道,一档戏曲类节目,能够在东方卫视这样的平台,拿出周六晚黄金档时间来播出,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需要很大魄力的。

我本人非常热爱戏曲,是上海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我的微信朋友圈中会经常发与戏曲相关的内容,我对此也有过认真研究。这档节目筹备的时间非常短,基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所有的准备、节目设想、选手(喝彩人),都是源于这十几年在戏曲方面的积累。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3)

《娱评》:这档节目的模式设置特别简单,只是让现场观众投票,而且每位选手好像都能过关,为什么这样设置,想达到什么效果?

王昕轶:传统戏曲,很难横向比较,比如京剧和昆曲,很难说谁比谁更好。有做戏曲节目的想法后,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不知道在当下这样的电视环境中,怎样更好地去表达传统戏剧,拉进更多的年轻观众,让他们喜欢,而不仅仅只是满足原有的中老年人观众口味。

后来我们确定了节目的三个理念:

☞ 寻找到了喝彩的落点。这档节目的初衷不是为得出比赛结果,它的艺术目标是让更多观众喜欢,所以,节目竞技性设置的非常“弱”,完全是观众投票,只要能让观众喜欢就通过。观察员只负责提供知识性的讲解,或者与喝彩人有些故事、情感上的勾连。

☞ 通过喝彩的方式,让那些始终坚守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喝彩人,把自己坚守的那份执着、骄傲、自豪大声说出来,这种情绪会非常感染人。我认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想为之喝彩的东西。

☞ 我们不是简单地让观众来理解这些戏曲,如果想看戏,完全可以到网络上找完整的视频。我们希望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其实蕴含了中国人这种坚韧不拔的坚守精神,他们能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坚守一辈子。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4)

《娱评》:如何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民间高人?

王昕轶:首先我做过戏曲节目和晚会,对很多人都是了解的,在邀请时也是有的放矢。喝彩人主要有几类,一是儿童多,二是老艺术家多,三是有绝活儿的人比较多,所以呈现出来在表演上的创新也比较多。首先我知道应该找哪些人,其次再细分,看他们跟嘉宾之间会有哪些互动和故事性。

舞台上呈现的节目表演,我们都是经过大量设计和包装的,我希望能把古老的传统艺术,以一种非常“时尚”的气质呈现出来,有现代感,而不是让年轻人觉得很土。比如节目中摇滚和曲艺的结合,比如用阿卡贝拉的方式表现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交响乐的选段,这些都是表达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娱评》:做过《急诊室的故事》后,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昕轶:在做过《急诊室的故事》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创作上我更加在乎“真”。《急诊室的故事》是一档全“真”的节目。《喝彩中华》作为综艺,肯定不能全真,但我要求舞台中所有呈现的情感必须真。

我认为现在很多选秀或达人秀节目,选手表现的过于“凹”,上海话讲是“很拗”,大意就是拿腔作调、故意卖弄情感,比如观众经常会诟病选手是在“卖惨”,这就不是真情实感,现实生活中谁会这样呢。我觉得真实的关键在于,不能用力过猛、做作地去表达情感,而是要注意“收”和“敛”,就像画作中的“留白”。比如我们的选手姚飞龙,虽然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大波折,但在舞台上他虽然眼含热泪,但是一直全程在用微笑面对观众,其实这种情感反而更具张力。

瑜老板综艺节目(因为瑜老板爱上这档综艺)(15)

现在很多文化节目会做“跑偏”,我认为做这类节目需要具备三颗“心”。

☞ 一颗是真诚的心。做文化节目不能说是为赚钱或是想博名,或者仅仅是因为需要做一档文化节目,为完成任务而做。

☞二颗是敬畏之心。即使你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必须要120%的尊重它,不会去恶搞它。其实创新过头就会变成恶搞,如果你有敬畏之心,就会再三斟酌。

☞ 三颗是骄傲之心。你要发自真心的为它自豪。比如《喝彩中华》,我要将我作为导演的自豪感,传递给每一位选手。所以从节目中可以感受到,每位选手都很自豪,并没有说因为我是唱戏的,我赚钱少,或没有人关注我,就变得唯唯诺诺。只有具备这种自豪感,才能撑起整档节目。

这是文化节目必须要具备的标准。

而且,文化节目真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驾驭的,包括嘉宾、导演。如果你肚子里没有这些文化艺术的底蕴,跟选手是无法交流的,火候很容易表现的“过”,就会显得很油滑。在《喝彩中华》的录制中,我会跟每一位选手至少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长谈。走台时交流一次,录制化妆前交流一次,上场前在台口看上一个节目表演时再交流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帮助他放松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对他们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我不能保证负责这些选手的副导演,能跟他顺畅的沟通。一旦导演不懂专业的东西,无法跟他聊到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在表演是打不开。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到王珮瑜可以呈现出特别自如的状态,因为这些东西是贯穿到她血脉中的,聊得就是她的“家里事”。而且即使她这么懂了,在第一次录制的时候,她依然还拿出了一个很厚的本子,把之前我跟她说的每一位选手,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我真是很感动,我觉得这就是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所以做文化节目中,导演、嘉宾都要有这“三颗心”,才能真正做出一档让自己自豪、感动观众好节目出来。

结语

或许,戏曲类节目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接受起来还有距离感;

或许,这类节目现在收获的更多是掌声而不是经济效益;

但是,这世界上总有些东西需要坚守,总有些精神需要继承,总有些文化需要延续。

或许一两个人、一两档节目的传播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开始行动,任何时候、任何动作都不算晚。

我们总不好在面对后辈子孙的追问时,心怀愧疚地说,这些优秀的国之精粹,起源于我国,而光大于异国。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未来需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