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实名制怎么取消(共享单车实名制)(1)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除了“共享单车入栏率应高于90%”等运行要求,新规中“实名认证”“展示承租人的信用信息”等对骑车人的规范,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疯狂扩张”转向“常态经营”,共享单车企业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技术力量来优化运营。从效果来看,电子围栏、蓝牙道钉、大数据调度等手段,确实使得共享单车堆积、占道、循环率低等乱象有所改观。不过也要看到,在企业的利益公式里,技术限制与用户黏性似乎存在某种对立,通过技术约束用户乱停乱放,很可能会降低自家单车的使用率。因而现实中,假模假式搞“智能化运维”的情况也不少,一些概念甚至成了企业搪塞责任的挡箭牌。就拿电子围栏等来说,试点了一次又一次,推广的力度、范围却仍然有限。当此之时,出台技术与服务规范,既是提升种种技术手段的执行刚性,也对企业责任的再强调再加压。

共享单车规范运行,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但骑行者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主角。所有的规则,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可现实中,有的人想着“反正不是自己的”,乱停乱放、随意损坏共享单车的现象十分常见;有的认为“只要有手机就能骑”,小孩子骑车追逐,甚至酿成事故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如今,推行“实名认证”“展示承租人的信用信息”等规则不断夯实,一方面能防止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单车出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大家心有敬畏,约束相关行为。

当然,文明是管出来的。除了柔性的技术约束,实质性的惩戒也要跟上。比如有些城市上线“共享单车曝光台”,依法对违规停放共享单车的市民进行公示教育等;此外,也有人建议,共享单车的“信用信息”不能是“孤岛”,要和个人征信等体系挂钩,如此才能真正有威慑力。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尝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实名制也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企业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比如可通过用户注册手机号码的实名制,来替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用户实名制注册和使用。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让技术真正赋能管理而非添乱。

城市文明的提升是一个宏大课题,也是一次次微观实践。从践行过马路不闯红灯等“老规则”,到遵守共享单车不乱停乱放等“新约束”,莫不如是。某种程度上讲,每一次新兴事物、业态的出现,都是对管理能力的测试,也是对文明程度的检验。管理与时俱进,企业担当作为,人人相善其群,在便利与安全的平衡中,在规则与利益的磨合下,城市文明就会水涨船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