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1)

动画海报

如今提起飞美逊,新生代的孩子们几乎不知晓了。然而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小观众们却常常能在电视机前欣赏到飞美逊的动画作品。1988年10月,一位在镜头前划出大大“Z”字的侠客,首次登上北京台的荧幕,使热爱佐罗的孩子们尤为欣喜。自从阿兰•德龙饰演的佐罗在内地红火后,观众们对于佐罗的热爱之火一直未曾停息,即使重播多次依然好评如潮。而佐罗在中国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2)

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3)

1981年,飞美逊公司在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准备新一季的动画节目时,首次采用了佐罗这一题材,以作家强森・麦考利的佐罗小说为蓝本,将其制作成13集的季度动画。虽然作为面向低龄群体的作品,但是在制作上却尽心尽力。为求“地道”,使动画与佐罗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初还属于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相符合,所有配音演员都由清一色的拉美裔人士担任(这也是美国电视动画历史上的第一次),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均选用具有浓郁墨两哥风情的乐曲,十分具有本土文化气息。CBS曾要求飞美逊削减剧中的击剑场面以免遭到教育群体的反对,因此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终于在CBS一位曾是奥运击剑手的员工的帮助和指导下,顺利过了关。由于这一插曲的耽误,导致播出前的制作工期非常紧迫,而飞美逊在同一时期也有许多其他的动画工作量,因此动画制作任务被外包给了日本东京MOVIE新社,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飞美逊与他国公司跨洋合作。而当时在日本东京MOVIE新社工作的一代动画大师宫崎骏参与了部分原画绘制。日美间的跨国合作,无意间为佐罗这一形象增添了色彩:美式画风的快节奏镜头语言,日式画风的细腻唯美,正好融汇于刚强果断,处事精明,又心思缜密、罗曼蒂克的主角佐罗身上。剧中也常常有美式幽默,尤其是剧中的搞笑担当——冈萨雷斯中士,常以各种有趣的姿态出糗,在紧张惊险的斗争中,也能博得观众莞尔一笑,使得其有不可言喻的巧妙效果。不仅如此,虽然工期很赶,但是飞美逊和东京MOVIE新社却仍然追求精致:剧中流畅的击剑动作,逼真的运动画面,都是通过转描仪技术制作出来的(转描仪是在传统动画制作中用来获得逼真动作的设备。使用时,会先利用真实的场景和演员进行前期拍摄,之后通过投影将所拍影像一帧一帧地打在特制的画板上,画师再根据每一帧影像中的人物轮廓绘制相应的动画赛璐珞,由于工序繁杂,转描仪一般较少在要赶工前的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中使用),这种力求尽善尽美的负责精神,也是如今很难再去超越的。

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4)

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5)

1988年10月在引进我国时,选择性译制了6集,却十分受欢迎,即使这6里播出多次,也仍然未能使观众看得过瘾,因此1998年暑季,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带领下,完整的13集《佐罗》在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进行了配音录制,9月完成了后期合成(此前已配过的6集也进行了重配)。本片配音演员多为该校师生,其中佐罗的配音即后来走红的著名演员王志文先生(当时是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有关配音的一个有趣点是,片头的开场白一成不变的提道“我表面上是迪亚戈…”,但在剧中配音时,却常常将主角念成“迭戈”,显然是受到了“Diego”一名译法不一致的影响(如今大陆出版的所有有关佐罗的书籍,也都采用“迭戈”的译名,其实却是漏了音的)。此外也许或多或少受到了阿兰•德龙主演电影的上译配音又也许是译制片潮流的影响,剧中的配音也略带了点儿译制腔(例如剧中常有的各种表示感叹用语或语气),对一些外文词汇也采用了“读原音”、“音译”的配音方式(例如佐罗的那匹黑骏马“Tempest”,意译应是“暴风雨”,音译做名称则是“坦皮斯特”,而片中则直接念出了原发音),特别是在片尾,佐罗常会教给小观众们的有关加利福尼亚的信息以及西班牙语言和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这些教育信息在1980年代的动画电视连续片、电影中很常见,这不仅是美国本土历史文化传承的缩影,在引进他国时也起到了传播和教育的作用)时,就常有不被大陆观众熟悉或普及的外文词汇。这样一来,似乎也为本剧增添了新鲜感,而那种随之带来的渴望知识的好奇心,又何尝不是属于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们的别样幸福呢?虽然到如今飞美逊已经倒闭三十年之久,但它所诞生的作品却部部质量上乘,生前留下的这部佐罗此后也被公认为最成功的佐罗影视之一。

电影佐罗设置于哪一年(动画佐罗上世纪80年代的)(6)

其实,飞美逊的佐罗虽然有参照小说,但所有的情节提要却都是由飞美逊编写的,5位编剧中亦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动画人员Arthur Browne。值得一提的是,原书中,迪亚戈的随从是一位叫贝尔纳多的哑巴,但是在剧中,这个形象被换成了更有张力的剑手米格尔,与其说仆人和跟班,不如说搭档和伙伴。作为一部季度动画,无法与短短的电影比拟,在佐罗与拉蒙上校抗争的漫长时期里,光由佐罗一人孤军奋战不免会造成长时间的视觉或审美疲劳,而好帮手米格尔缓解了这种的局面,同佐罗一同作战,既有照应又有配合,增加了剧情可视点,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受到季度动画篇幅较短的限制,剧中也并没有从迪亚戈留学归国开始追根溯源,而是开门见山的直接讲述佐罗的行侠历程,但是通过剧情,佐罗的来历却显而易见了,同时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全剧基本以佐罗和拉蒙之间各种变着法子的斗争为主,对迪亚戈日常生活的刻画过少(基本只在开始和结尾提到一下),对主角的塑造并不是非常彻底:迪亚戈是如何在身份险些暴露的情况下开脱的?他是如何让大家不怀疑他呢?迪亚戈和佐罗能同时出现吗?许多疑问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其实是非常遗憾的。而影片结尾虽然拉蒙上校得罪了西班牙女王的妹妹,但是却并没有明确指出今后拉蒙上校、冈萨雷斯中士以及佐罗等主角的去路,但可想而知拉蒙上校的今后肯定又有波折了,影片只以佐罗讲述完西班牙文化,骑马飞驰,挥手道别而缓缓落幕,不免又让观众们对佐罗的传奇满怀遐想和憧憬。确实,13集每集恰准刚好20分钟整的季度动画实在是太短了,因此总觉得让人不过瘾。虽然飞美逊在这之后,曾经又推出过一系列26集的动画片,对本剧也做了一定参考(这也导致常常使观众们或是在剧情上,或是在集数上混淆这两部动画),但却已经达不到本剧的精良程度了,佐罗也没有先前的异国画风混搭之美。经典不免也让人留下遗憾,但是种种遗憾却并不影响观众们对这位在镜头前划出大大“Z”字的佐罗的不衰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