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晓凡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1)

今天的我们对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当熟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多版本改编,“崂山道士”、“聂小倩”、“画皮”、“狐妖”等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妇孺皆知。那么,追溯到《聊斋志异》的原著本身,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又为何被后世评价为“一书而兼二体”?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评价呢?

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2)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今山东淄博人。19岁时参加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此后屡次参加乡试,却再无功名,蒲松龄为此而郁郁寡欢。他的妻子倒还十分豁达,让他不要为此纠结。但仕途失落,是蒲松龄后来挥之不去的郁闷,也是后来《聊斋志异》的写作动机之一。

纪晓岚

纪晓岚曾经评价《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对于这种评价,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去诠释:从文体的角度而言,《聊斋志异》中不仅有类似于《搜神记》的简略叙述,有些文字篇幅仅有几句话简单呈现,而有些则是长篇大论占据好几个页面,类似于中国古代传奇故事那样有突出角色、完整情节的故事。所以《聊斋志异》既有“笔记体”,又有“传奇体”。纪晓岚便以此来讥讽蒲松龄。同时,“一书而兼二体”也正是《聊斋志异》的优点,不拘一格,百家并蓄,读者读起来兴味盎然轻松愉快。不同的故事也很好地嵌入与之相适应的文体,对于故事情节的架构和人物角色的形塑都颇为适宜。

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3)

《聊斋志异》书影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正是好的故事配合好的问题,才发挥出《聊斋志异》独特的光芒。我想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资料: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元:《柳蒲泉先生墓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