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就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客家人信仰迷信?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客家人信仰迷信(从父亲身上看客家人敬祖甚于敬神的信仰习俗)

客家人信仰迷信

信仰,就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

  天生万物必有其本,人在乾坤自有其源。中华儿女的信仰,是有其深邃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指引的。神仙皇帝、神佛菩萨、公王伯公之所以受人信服和尊重,就是因为其所教化于人的乃是中华文化精髓、温良恭俭让,平和齐治爱。人存好心,善良为本。慈善胸襟,宽厚仁德,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济国扶贫,修桥施路,温暖社会,温暖人心。或者他们当中就有身体力行的楷模和样范。

  客家人是自华夏大地由北而南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有尊崇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有独特的开拓创新精神,更有敢开新风泽千年的勇气。他们普遍传承并信仰儒释道教。更因为在南迁途中,遇到种种艰难险阴,在克服艰难困苦中,最直接的力量就有血缘纽带关系的宗亲。他们一路上衣衫褴缕背着上代的骨骸南下,让人们亲眼目睹了上辈一往无前,善良仁义,忠勇宽客,百折不挠的精神,日久年深,聚积共识,产生了敬祖胜于敬神的信仰习俗。

  “厅堂正中一神龛,崇宗敬祖议事场;自古人生真善美,首要晨昏荐祖香。”写的就是客家人无论居屋、祠堂都设有神位、神龛,供奉的就是自己先祖的灵位和画像。尤其是祠堂,更是客家人了解家族历史,诉说先祖渊源,仰慕祖宗功绩,传递上代善心德行,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的专用场所。可以想见,传承客风,数典崇祖,追思祖德,感念宗功,尊崇先祖礼教,荣耀祖宗的样范,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信仰家风。我的家乡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既是客家县,更是典型的客家祖地。生我养我的地方叫芷溪,那是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它拥有七十四座祠堂,拥有数百座客式大宅,号称九厅十八井类的大型围屋。千百年来,这是信仰祖先甚于信仰神明的习俗,积淀深厚。从我父亲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我的父亲黄立柽先生(1920.8.15-1986.8.25)生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之后,长于中华大地剧烈变革时期,虽然家贫没有拜过先生,上过学堂,却因为生长在客家聚居地,自小接受长辈教诲,耳闻目染,身体力行,客家人积德报,崇宗敬祖甚于敬神的信仰文化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从我记事起,深切地感受到他治家严格,信仰始终遵循祖制。每逢重要年节,他都要小心奕奕,诚惶诚恐地指导年青人把祖上画像恭请出匣,端端正正地挂在大厅正中央,摆上香案,棒上三牲及七色果蔬,斟满茶酒,点燃香烛,引领儿孙虔诚进献,三唱喏,三跪拜。礼毕才化财(焚烧纸钱),燃爆,得个满堂吉庆,满门彩。除此之外,对于家庭大事,类似添丁满月,小孩周岁;做屋上梁,乔迁新居;娶媳嫁女,发财做寿;子孙上图,秀才中举一类,同样要依古正经,挂像拜祖,感谢祖上荫功称德,护佑子孙,感谢上代赐福添喜,好事连连。即使碰上小孩受惊吓,啼哭不止,大多也是用“呵 驚”或贴张字条,写上“天色玄昏地色黄,我家有个夜啼郞,来往君子念一遍,夜眠深睡到天光”的句子,求助于人,而不是求县于神。

  我的父亲童年 丧失慈怙,是个孤儿。打自十三岁起就到当地小作坊当学徒,学过做糕饼、木匠、油漆,当过媬姆,给大户人家烧火做饭、带小孩。长大成人后,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耕劳力,积聚了一些财富,首先想到要做的,就是请来先生,找好地方安置父母的骸骨。1943年12月15日,将我祖父黄永日和二公黄永煊(即留学日,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留学归国后担任孙中山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团长的黄海)的骨骸共葬本村岗墓头,并在墓的左侧石墩上刻有黄海担任国民革命军闽浙补充二团团长的事绩。1944年6月25日,又将我死时连棺木都没有,只用谷笪和草蓆捆好安葬的祖母,独居一穴厚葬在山门卓屋老虎叨牛子坑。另外,我父亲在完成安置上代的系列事务后,娶妻生子,置地建房,亦商亦农的日子里,随着我们兄弟几人的出生成长,从五六岁开始就利用春节年初一,组织人员抬着扛箱,挑着箪箩,带齐香纸蜡烛,三牲斋菜,敲锣打鼓到祖上老屋祠堂及宗亲房内拜像,讲述上代德才,教诲大家要敬仰上代祖宗的为人与功德,传承上代遗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要求大家虔诚铸告,是感谢上代祖宗的庇佑,才能有今天的人丁兴旺,门路广开,家兴财茂。在祖宗面前表明心迹,牢记祖训,永不忘祖,祈求祖宗赐福子孙,确保家庭美满,后人幸福吉祥。

  纵观我父亲的所作所为,我发现他一生进庵入庙祈求神佛仙家护佑少之又少,而对祖宗的敬仰却年年如是,不敢稍有迨慢,不敢疏忽,更不掉以轻心。

  从我父亲身上之一斑,我看到、做过、切身感受到客家人敬仰祖宗,信仰祖宗甚于敬仰神佛,信仰宗教的习俗。在客家人当中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根深蒂固!

  (作者:黄坚)

来源:连城县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