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刘奭,出生于公元前74年,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的儿子,8岁被立为太子刘奭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被霍显毒死,当了太子之后,霍显又指使人害他,幸好保护森严逃过劫难《汉书》评价他“柔仁好儒”,做太子的时候,见刘询重用法吏,严格刑罚,一些大臣因讥讽皇帝而被杀,刘奭就建言父亲“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刘询告诉他说,汉家自有制度,以霸道、王道兼而用之,儒生”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且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自此刘询对太子开始疏远,并有意改立”明察好法“的淮阳王为太子,但是终究与早逝的许皇后共患难,不忍之下仍在死后传位给了刘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汉元帝刘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汉元帝刘奭(读史记之古代那些皇帝们-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出生于公元前74年,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的儿子,8岁被立为太子。刘奭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被霍显毒死,当了太子之后,霍显又指使人害他,幸好保护森严逃过劫难。《汉书》评价他“柔仁好儒”,做太子的时候,见刘询重用法吏,严格刑罚,一些大臣因讥讽皇帝而被杀,刘奭就建言父亲“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刘询告诉他说,汉家自有制度,以霸道、王道兼而用之,儒生”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且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自此刘询对太子开始疏远,并有意改立”明察好法“的淮阳王为太子,但是终究与早逝的许皇后共患难,不忍之下仍在死后传位给了刘奭。

刘奭爱读史书,精于书法,喜好音乐,弹琴吹箫、谱曲配词,无不精通,如果不做皇帝,也是属于多才多艺,然而“牵制文义,优游不断”,皇帝做的不好,断送了汉宣帝开创的大好局面,汉朝国势自他由盛转衰。

萧望之是当时的名儒,在刘奭做太子的时候教导他儒家经典,刘询去世后,遗诏以史高为主、萧望之、周堪为辅佐政。刘奭好儒,起初很重视萧望之和周堪,引起史高的不满,刘奭当了皇帝后,认为宦官无后,不会谋乱造反,重用宦官弘恭、石显掌管中书,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认为“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并推荐了一些人选,刘奭面对幼时的师傅和身边的宦官,犹豫不决。对萧望之不满的史高、弘恭、石显等人勾结在一起,诬陷萧望之、周堪等人结党营私,欺上瞒下,奏请皇帝”请谒者召致廷尉“,刘奭不懂致廷尉就是下监狱的意思便同意了。过几天听大臣们说萧望之被关起来才明白过来,把弘恭谴责了一番,放了被抓的人,但是收回了之前对萧望之的赏赐,周堪也被免官。过了几个月,刘奭又想让萧望之当丞相,命人封赏他,此时萧望之还在为之前无辜下狱之事申诉,没有接受封赏,弘恭等人知道萧望之为人高节,难以受辱,便建议皇帝说他依仗自己是帝师,之前的罪过已经赦免了,现在又不知进退,应该派人把萧望之再抓起来,杀杀他的锐气,然后再给予封赏。刘奭虽然心里明白萧望之为人刚直,“安肯就吏”,但在弘恭等人的劝说下,依然同意了。萧望之见官兵前来,以为刘奭又命人来抓他,他的夫人劝他应该去面见皇帝说明缘由,萧望之又问弟子朱云,朱云也是个坑货,“好节”,劝他自尽,萧望之便服毒自杀了。刘奭知道之后拍手叹气,“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又责备弘恭、石显建议不慎,两人叩头谢罪,这件事也就过去了。萧望之死后不久,弘恭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刘奭非常信任石显,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石显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宫中妃嫔,都要行贿才能见到皇帝。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交好,向刘奭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因为不愿出钱行贿,画师毛延寿将她丑化,只能深藏宫中多年也未能见皇帝一面,便主动表示愿去匈奴。辞行之时,刘奭见到王昭君的真容,惊为天人,但是已经晚了,只能送她出塞,这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刘奭和皇后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很得爷爷刘询的喜爱,刘骜这个名字就是刘询起的,他幼年的时候爱读书、聪明伶俐,在4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刘骜开始贪于享乐,在他16岁的时候,刘奭的弟弟刘竟去世,刘奭非常悲伤,但是刘骜却是毫无哀意,刘奭就很生气,负责照顾刘骜的史丹(史高的儿子)就说是他劝太子不要有悲伤之意,以便皇帝感伤,帮助刘骜免于受责。后来刘奭想改立刘康为太子,但考虑刘骜深的刘询喜爱以及史丹力保,也就没有付诸实施。刘奭病种临终前,刘康和母亲傅昭仪陪侍,太子刘骜和皇后王政君难得见上一面,史丹仗着受宠,闯到刘奭病床前,痛哭流涕,为太子求情,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公元前33年,刘奭死后,就由太子刘骜即位,即汉成帝,皇后王政君为皇太后。

2018年8月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