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李商隐才高八斗,跟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以跟李白杜甫这对“大李杜”区别。李商隐看得上的人不多,但有一个诗人,10岁时即席成诗,5年后李商隐吟咏着他的诗,还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夸赞他。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1)


李商隐的这首诗题目长达45字,而诗只有28字。这首诗的题目其实就是写诗的说明,诗题是: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座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冬郎曾经即席写诗赠送给李商隐,当时他只有10岁,但写的诗震惊众人。后来,李商隐吟咏着那首诗里的一句诗,觉得“有老成之风”,所以就写了两首绝句送给他。

那么,韩冬郎是谁呢?就是唐末诗人韩偓,冬郎是他的小名。他的父亲跟李商隐是连襟,叫韩瞻,字畏之,所以题目里说“兼呈畏之”。韩瞻跟李商隐连襟,韩偓也就是李商隐的外甥了。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2)


弄清楚关系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李商隐的这两首诗中的一首,也是很有名的一首,最后一句成为千古名句。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0岁即能即席作诗,走马成,是说思维敏捷,很快就成诗。送别的酒宴接近尾声了,离情别绪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美丽的桐花开满了万里丹山路,花丛中,雏凤清脆的叫声和着老凤苍凉的叫声,雏凤叫的更好听。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3)


雏凤,无疑是指韩偓,而老凤,自然也就是韩瞻了。用比喻的手法,夸奖韩偓青胜于兰。从中可见李商隐对韩偓的看重。

那么,韩偓的才华究竟如何呢?在唐末,那可是大才,深得唐昭宗赏识,遗憾的是,那时候,皇帝都不能自保,都被军阀朱温给杀了,韩偓纵然天纵之才,也无力回天,只有被赶出朝廷的命运。

韩偓确实很有诗才,他的一首诗,被认为跟杜甫的《春望》比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4)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路所见。小河里的水,毫无生气的懒洋洋地流淌着,日头也懒洋洋地开始下落了,没有一点生气,呈现一派灰色调的画面。村子里听不到鸡鸣犬吠,死一般的寂静,偶尔会听到乌鸦的甛噪。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5)


沿路的乡村那么多,都如寒食节一样,不见人烟,只看到到处是野花盛开,开的那么灿烂,灿烂到处处凄凉。

古人写诗,最喜欢用“自”和“空”,而且都是成对出现在诗里,韩偓这首诗也用了“自”和“空”,还连用了两个“自”。但在韩偓的诗里,这两个字的感染力太强了,渲染了一种特别凄凉的环境。

读了这首诗,很多人会不期然地想起杜甫的《春望》来,确实,这两首诗所写内容是相近的,可以说是同一题材。杜甫写“国破”,韩偓写“村破”,都写出了军阀战争中农村人烟灭绝的荒凉、凄惨和萧条的景象。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6)


最后,我们也来欣赏一下诗圣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长安沦陷了,国家破碎而山河依旧。春天已经来了,可是只见荒草遍地不见人烟。想起这些十分感伤,不由泪流满面,连鸟的叫声,都令人心惊肉跳。这鸟,肯定不是好鸟,应该也是乌鸦。


李商隐杜甫对比(李商隐写诗夸赞这位神童)(7)


战争已经好久了,家书比万金都金贵,根本就送不到。悲痛,忧愁,我不断地搔头,白发越来越稀疏了,越短了,都别不住簪了。

虽然,韩偓的诗跟杜甫的诗表现的是同一主题,艺术手法上别具一格,但比较起来,我感觉还是诗圣要技高一筹,朋友们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