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她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因为从小体弱多病,难以养活,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听从高人指点,让她带发修行。妙玉美丽、聪慧、孤傲、清高,与世俗格格不入。家道败落、父母亡故以后,她一直跟随师父漂泊。后来,师父也去世了,妙玉谨遵师父的遗言,在京中住着,没有返乡。为了元妃娘娘省亲,贾府修建了奢华的别院——大观园。王夫人下帖子把妙玉请了来,让她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中继续修行。

在前80回当中,曹雪芹给妙玉的戏份并不多:正面描写只有2处,涉及到她的地方也只有5处。但是,如果你根据这一点就认为妙玉是一个小人物,是个“跑龙套”、“打酱油”的角色,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妙玉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她可是曹雪芹钟爱的人物形象。在她的身上寄寓了曹雪芹的美学理想,以及他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当这种美好被毁灭——终陷淖泥中的时候,他是感到深深地惋惜和心痛的。

在小说的前80回当中,妙玉高傲、孤僻、才华横溢,和宝玉之间有着一缕若有若无的情愫。但是,在作者的笔下,高傲、孤僻也好,和宝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也罢,妙玉终究还是一个高洁、有才华、有分寸的大家闺秀。然而,到了小说的续书部分,妙玉的形象一下子就变了。

红楼梦妙玉下场是什么?红楼梦妙玉是被(1)

妙玉的变化

在面对宝玉时,高傲变成了轻浮、庸俗。

还记得,那一次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了栊翠庵,妙玉给贾母等人奉了茶以后,就拉着黛玉、宝钗到别的屋子喝体己茶。宝玉眼尖,发现以后就随着追了过来。那妙玉就给宝玉用自己常用的茶碗倒了一碗茶。宝玉就说,你这不公平,你给她们都是用的高档的茶具,偏偏给我一个俗气的玉碗。妙玉当时是怎么怼宝玉的?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看看,这妙玉一句话就能把人怼一个大跟头,丝毫没给怡红公子留面子。还直接表明:

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这时候的妙玉,完全是“林妹妹”附体,丝毫容不得别人冒犯。

到了第87回,妙玉在面对宝玉的时候,就变得小家子气起来。我们看原文。

红楼梦妙玉下场是什么?红楼梦妙玉是被(2)

宝玉道:"我头里就进来了,看着你们两个争这个`畸角儿'。"说着,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宝玉自觉造次,连忙陪笑道:"倒是出家人比不得我们在家的俗人,头一件心是静的。静则灵,灵则慧。"宝玉尚未说完,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宝玉见他不理,只得讪讪的旁边坐了。惜春还要下子,妙玉半日说道:"再下罢。"便起身理理衣裳,重新坐下,痴痴的问着宝玉道:"你从何处来?"宝玉巴不得这一声,好解释前头的话,忽又想道:"或是妙玉的机锋。"转红了脸答应不出来。妙玉微微一笑,自和惜春说话。惜春也笑道:"二哥哥,这什么难答的,你没的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的似的。"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因站起来说道:"我来得久了,要回庵里去了。"

看这一段描写,妙玉和前面的形象已经完全不同了。前80回的妙玉虽然目无下尘、清高孤僻,但是,绝对不失身份,一看便知是大家闺秀。可是,这第87回的这段描写中的妙玉却给我们一种扭捏作态的感觉,一副轻浮样子。

红楼梦妙玉下场是什么?红楼梦妙玉是被(3)

才女变巫婆。

妙玉才华横溢,连才女林妹妹都佩服她。但是,到了续作者的笔下,妙玉好像从才女变成了“大仙儿”。在87回,听到黛玉抚琴,变颜变色地走开了。这还罢了,在94回,居然还玩起了“扶乩”,请来了什么“拐仙”,续作者啊,你咋不叫妙玉给咱们跳个大神儿呢?

仅仅从这几处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发现,妙玉已经不是那个妙玉,简直可以说是判若两人了。那么,为什么妙玉的形象前后有如此大的差异呢?难道,是别人的灵魂占据了妙玉的身体吗?

变化原因

身体被占据、被“夺舍”当然是不可能的。妙玉形象前后差别大,其实是因为以下两点:

一、创作目的不同

曹雪芹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下曾经在自己身边生活过的“那些花儿”。那是他年少的回忆,是青春,是美好。在他的心中,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高洁、美丽,是超越世俗的,这样美好的妙玉最终却被污秽的世界毁灭了。他要拿起笔,记录下这个不同凡俗的女子。

续作者的创作目的可不是这样的,他更注重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维护。在续作者的笔下,妙玉就成了思凡的小尼姑,犯了清规戒律,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贼人轻薄、劫走,最终惨死。他这样一改,妙玉的故事就有了“戒淫戒色、劝善惩恶”的意味,又使作品流于世俗。而这刚好背离了曹雪芹的创作初衷。

红楼梦妙玉下场是什么?红楼梦妙玉是被(4)

二、续作者对妙玉判词、曲文的理解过于肤浅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在《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通过“梦游”的形式,对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进行了隐晦的暗示。按照妙玉判词、曲文的的推断,她的结局必然也是悲剧。但是,续作者对此理解的真的过于肤浅了。什么被强盗劫持,沦落风尘,都是过于简单的字面的理解。其实,对于妙玉这样的人来说,根本不必被强盗轻薄、被卖到肮脏的地方,单单是在俗世中讨生活,与俗人周旋就是对她最大的折磨了。

综上所述,妙玉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前后不一致,其实就是因为原作者和续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同以及续作者对第五回判词的理解偏差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