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气象与牧气人

作者:杨志华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1)

杨志华,男,回族,出生于1961年1月,大学本科,锡林郭勒盟气象局退休职工。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诗词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史志鉴专家库成员;北京微型小说研究会会员。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曾获全国气象部门征文三等奖、全区气象部门一等奖、二等奖多次;小小说获“趣味口袋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主编出版《锡林郭勒盟气象台站简史》、《锡林郭勒盟气象志》。

这是我离开牧业气象工作二十六年后与牧气同仁的第一次相聚。

虽说适值7月7日,正是小暑节气,傍晚的天空却阴云密布,冷风飕飕,不时还有几滴小雨飘落。锡林郭勒草原的天气就是这样多变,6月间还曾出现飞雪漫天,致农苗、幼畜冻死的现象。如果联想到以前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实际这都属农业气象范畴,牧业气象就是研究畜牧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也是牧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为有客人来,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的老同事途经锡林浩特,明早就走,晚饭后顺便约当年一起工作的牧气同仁大家见见面。不一会儿功夫我们这茬“牧气人”陆续都聚到了一起,大家围坐在一处窄小的屋子里仍感到如冰窖一样袭人,但老友相逢的喜悦和曾经往事带给我们的无尽欢乐却让大家倍感温暖……大家彼此还都保存着30年前在东沟牧业气象试验站的珍贵记忆——那难忘的牧业气象工作岁月,有奋斗收获的喜悦亦有艰苦开拓的辛酸。大家共同感受到“牧气人”有一种情愫、一种力量。后来我们探讨什么是牧气精神?在场的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相聚后,闲暇时写了这段文字。是我对牧业气象和曾经从事过牧业气象工作人员的一点认识和回忆吧!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2)

畜牧气象工作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全国气象站网基本建立后,1958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和全面贯彻广西桂林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精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依靠全党全民大办气象事业”的指示。为落实中央气象局提出的“以生产服务为纲,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气象工作方针,锡盟气象部门组织大批气象科技人员,赴农村牧区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在利用气象科学知识帮助农牧民开展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同时,从搜集民间天气谚语、农牧民看天经验入手,进行优选,去粗取精,探索可用于天气预报的工具和指标。其中牧民提出了一年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八个主要环节(即牧业生产八个节气)、牧草生长发育、各种牲畜疫病与气象条件有关的问题,为了通过观测资料加以检验,1958年8月,管理局在锡林浩特东南胜利公社白音高勒巴图乌苏(距盟局20公里的三小井)建立试验牧场开展有关对比观测。1959年10月,锡盟气象工作现场会暨第一届老牧民座谈会在西乌珠穆沁旗王盖庙召开,来自部分盟市,自治区气象局、各旗县、盟各有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八天,主要以“牧业气候八节”和“今冬明春的灾害性天气长期预报”为中心进行座谈。交流了抗灾保畜工作的主要办法和经验,讨论气象服务措施,组织抗灾保畜工作。1960年4月,试验牧场迁至西乌珠穆沁旗白音淖尔,称白音淖尔畜牧气象试验站,这便是我国畜牧气象工作的摇篮。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3)

1960年4月《牧业气候八节》一书出版。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畜牧气象经验交流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和一些区内外与畜牧气象有关的农业、畜牧业管理、研究单位、有关院校,均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同交流了战胜自然灾害,防止牲畜疫病,实行科学饲养管理,积极保证畜牧业稳定、全面、高速度发展的经验。会上锡盟参加交流的论文材料最多也最全面,受到了参会人员的好评。自治区领导乌兰夫、苏谦益,中央气象局局长饶兴、副局长卢鋈等到会讲话。会后饶兴、卢鋈等领导陪同与会代表250余人来到锡盟东乌、西乌珠穆沁旗和白音淖尔参观畜牧气象工作。同年9月,根据中央气象局与内蒙古气象局商洽,在锡盟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盟市级畜牧气象科学研究所。下设:牧业、农业、疫病防治气象科研科,资料室,试验牧场和白音淖尔畜牧气象、镶黄旗养猪气象2个试验站,侯吐庙气候站改建为畜牧气象专业试验站。此时,锡盟农牧业气象站达到12个,其中7个畜牧气象观测站,1个生猪观测站。观测内容有天然牧草及部分人工牧草的生长发育和物候期观测,大气平行观测,牛、马、羊跟群观测,生猪和棚圈小气候观测等。开展了牲畜发情、配种、接羔保育、抗灾保畜、抓膘、抓绒剪毛,打草、防火等畜牧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4)

白音淖尔畜牧气象试验站1976年11月正式撤销,1978年1月在毛登牧场所在地恢复。1973年恢复锡盟气象科学研究所,1981年撤销设立畜牧气象研究室,1987年撤销。1980年1月白音淖尔畜牧气象试验站更名为锡盟牧业气象试验站,被列为国家基本农业气象试验站网。1982年试验站迁至毛登牧场的东沟。1984年牧草观测迁至锡林浩特市东郊,后来家畜与物候观测由东沟迁到锡市东25公里处(属毛登牧场所辖)。1986年1月被列为国家一级牧业气象试验站。2006年1月与锡林浩特气象观测站合并组建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延续至今。

在牧业气象试验站工作的几年中,据与我一同工作过的牧气前辈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牧草观测与现在基本相同,家畜是跟群观测,即跟随牛、马、羊群,身背轻便气象仪器,两人一班,分定时和不定时观测,记录气象要素与牲畜活动情况。当时牲畜防疫工作跟不上,寄生虫、疫病流行,野生动物活动猖獗,畜群难以管理。就连牛跑疯子、动物骚扰、打雷牲畜炸群及恶劣天气过程都要紧随畜群记录各种气象指标和牲畜动态。特别是对比观测羊群,分夜里有圈与散放各两组,观测员不能有丝毫疏忽,一旦牲畜走失就会影响观测结果。一年四季观测员沙尘大风迷路、暴晒中暑、冷雨淋病、风雪冻伤等情况常有发生,可他们并没有感觉这项工作有多么艰难,按照《规范》严格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5)

最初观测员住在地挖坑的马架房里,后来逐渐有了蒙古包、帐篷及土房。燃料是自己捡拾的牛粪,靠火炉取暖,严寒时需戴皮帽入睡,起来时眉毛胡须挂满冰霜。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没有蔬菜,秋天偶尔能吃上几顿疙瘩白(圆白菜)算是见了鲜菜。多数职工不会做饭,不管饭生熟能吃饱就感到非常满足了。干好工作是他们肩负的责任,他们感到“观测员”很光荣。当我问到工资待遇时,他们说:“挣多少钱他们没有想过,公家发多少就多少。至于老了还有退休费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冬天一件白茬羊皮袄要穿三年,皮裤、毡疙瘩一年一换是他们最引以自豪的劳保福利,因为其他单位达不到这种待遇。在这种条件下,有些观测员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感染上了“布氏杆菌”、“类风湿”等疾病,有的疾病伴随着他们一生。就连自治区气象局的专家于农三,大学毕业不久的张传道等人也是常年住站,与观测员同吃同住在牧场,晚上点一盏燃烧废机油的煤油灯,又呛又熏,可他们必须根据观测记录完成一天的总结。就这样直至“文革”期间白音淖尔试验站仍有21名观测员,尹凤林负责牲畜观测,蒋兴荣负责牧草观测。

我参加工作时牧试站经恢复后刚刚走向正轨。副站长任来、牲畜物候观测员李双进、牧草观测员周成明,六十年代初都曾在试验站工作过。又分别从基层气候站站长的岗位上调来充实传承牧业气象工作。在毛登牧场场部开展大气与牧草观测,牲畜观测等在距场部12公里的东沟畜群点进行。1982年在东沟建了一栋土房,作为观测等人员住宿、办公、生活之用。同年底,各项业务全部搬迁到东沟,站内设置了食堂,主食以玉米面为主并有了少量的大米、白面,蔬菜也增加了土豆、酸菜,有顺车还能吃上新鲜蔬菜。但春天也有青黄不接十几天吃不上菜的时候。晚上照明点上了蜡烛,取暖用上了煤。就是交通不便,站里用品需盟气象局派车拉送。遇有急事坐班车需要站里人骑马、赶车送或徒步到十多公里以外的公路截车,有时几天等不到班车也是常事,冬天因积雪站与外界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站内人多闲暇时大家听收音机、打扑克、下棋到不感觉寂寞,人少时就是有人偶尔路过,也要让进屋里喝碗茶,聊上一会儿。后来站里购置了一部小风能发电机,配备了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虽然画面满是雪花还时常没有画面,需要登梯上房转动自制的铝质天线寻找信号,却也成了站内人员以至方圆几十里牧民老乡每晚离不开的娱乐工具。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6)

虽说工作各有分工,可重点工作都是大家共同来完成的。如干旱季节土壤观测,取土钻拧的烫手冒白烟,就是取不上土样。站里有力气的人员全部出动,一次不行两次,直至把土样取上达到合格标准才算完成,从不敷衍了事。夏天观测牧草产量也是站内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头顶烈日分别把各种草一株一株剪下,大家非常精心。羊接冬、春羔的季节,为了选择观测样本,观测员基本住在了畜群点。业务人员同时也要参加牧事活动和站里组织的各项劳动。大家就是站里的一名普通职工,没有干部与工人之分。

尤其是我们新参加工作的单身,受到了老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时人们还没有下饭店的习惯,在盟局期间经常被老同事请到家里吃饭,老同事待我们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体贴、照顾、帮助,我们也从不见外,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温馨。

杨志华粮食(牧业气象与牧气人)(7)

我在从事牧业气象的工作生涯中,结识了多位老牧气工作者。1985年,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主管许维娜女士来站里调研,她徒步深入畜群点,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质朴与观测员们热情交流。像个女汉子,办事雷厉风行。后来我们又见了几次面,锡盟牧试站被列为国家一级站、在锡林浩特投资建楼的专项资金就是她此次调研后给争取的投资。马秀华是自治区气象局的农气主管,她和蔼认真,对业务问题一丝不苟,尤其是对有争议的观测标准问题总要综合各地观测员的意见建议,结合实地观察,探讨出一个最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让大家都认可满意。樊锦沼时任自治区气象科研所牧气室主任,是牧业气象学科带头人,他穿戴朴素,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劳作中的农民,可在他的辛勤培植下牧业气象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八十年代把自治区的牧业气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牧气室副主任张传道,他工作勤恳,不争名图利的人品,早被锡盟牧气人赞誉。每逢牧草生长季节,他骑着偏斗三轮摩托车带着同事,从阿拉善的锡林高勒戈壁到呼伦贝尔孟根楚鲁草原,风餐露宿,几经危难,不同草原都洒下了他实地考察的汗水。热情好客的“牧气报表”审核员陈秀琴,我们通过报表相知,在不认识的情况下骑着自行车到集宁火车站接送我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对报表审核的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锡盟牧气元老游直方以“点子”多被广大气象同仁称赞,他从四川来到锡林郭勒草原,把毕生献给了气象事业,也给牧业气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老站长黄宪长,是位细致入微的人,他知其然必知所以然的人格个性,苛刻的工作要求,曾让每项工作都趋于完美。副站长任来非常随和,在站里就是一名勤杂工人,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他都能安排得当想得周全。李双进对于牲畜、物候观测的自觉与执着,力求使工作更加圆满的作风,曾让我感动。周成明身兼站内“六大员”(大气、牧气观测员,资料、器材保管员,报表审核员,食堂管理员),从业务到生活琐事全靠他辛勤料理,他任劳任怨的工作热情被锡盟气象人尊称“老干部”。还有尹凤林、张崇仁、包富荣、蒋兴荣等都是我在牧试站工作期间熟悉,曾深受教诲并一直尊敬的老一辈牧气人。

现在想来,是他们用一颗热爱牧业气象之心,视牧气人亲如一家的情怀,诠释着牧气人的人生价值。在他们身上凝炼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崇尚科学等很多优秀品质与工作作风。其中都闪烁着牧气工作者的精神所在,是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汲取并延续这种力量。我认为这就是我理解的牧气精神!

完成这篇文字已近大暑,但愿它把“热”传播的遍地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