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选文(古文观止119韩愈原道)(1)

博爱之谓仁,(yí)之之谓义,由是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1、博爱:无所不爱,即儒家倡导的仁民爱物; 2、行:践行, 做实际工作;宜:适宜,合理;《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3、由:从;是:指前面所说的仁义;之:往;是说从仁义出发向前走就是道; 4、足乎已:自己心中很满足很充实;是说践行仁义的结果,不需借助外物就能使自己内心充实,即“无待于外”。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1、定名:仁与义是由客观的社会生活规定的,具有一定的实际内容,故曰定名; 2、虚位:道德是主观应达到的伦理境界,相对不具体、不确定,故曰虚位; 3、道有君子小人:君子之道是含有仁义内容的道,小人之道是没有仁义内容的道; 4、德有凶有吉:凶德即恶德,吉德即美德。

老子之小仁义,非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xù)为仁,(jié)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1、小仁义:轻视仁义;《老子》“大道废,有仁义”,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将道德与仁义分开,把仁义放在道德之下,故说老子小仁义; 2、毁:诋毁; 3、见者小:眼界、观念狭小; 4、煦煦: 惠爱的样子,此指小恩小惠; 5、孑孑: 细行,琐碎细小。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1、道其所道:前一个“道”字是动词,即讲 、说,后一个“道”是名词;下句“德其所德"前一个“德”也是动词;《老子》书分上下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2、去仁与义:《老子》有“绝仁与义,民复孝慈”的话。

周道衰孔子没(mò),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1、周道衰:自平王东迁(前770年)洛阳之后(史称东周),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政令不通,诸侯坐大,并立纷争; 2、孔子没:孔子生于前551年,殁(mò)于前479年,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火于秦:指秦始皇34年(前213年), 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历史书籍以及不是博士掌管的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火:作动词,焚烧; 4、黄老于汉:黄老指黄帝与老子,后被道家奉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清静无为。西汉初年采取怀民生养休息政策,遵黄老之学; 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永平10年(公元67年),东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南北朝时盛行天下,隋唐时达到鼎盛。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则入于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之,出者之。入者之,出者之。(yì)!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1、杨:指杨朱,战国时人,主张轻物重生、贵己、人人不损一毫,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指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战国时,人们不是相信杨朱的“贵己”,就是相信墨翟的“兼爱”; 2、不入于老,则入于佛:这两句说的情况是指汉代以后直到唐代; 3、主:奉之作主人;奴:作奴隶看待;附:附和;污:污蔑,诋毁;四句说各家都自夸为是,而肆意诋毁他人,谁是谁非无从辨别。

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dàn)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hào)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1、老者:尊崇老子学说的人;《庄子》中多次说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2、佛者:佛教徒。 唐释法琳说佛遣弟子到中国布教,其中儒童菩萨便是孔子,光净菩萨是颜回; 3、为孔子者:指儒家学者; 4、诞:荒诞不经;自小:贬低自己; 5、吾师亦尝师之云尔:此句谓孔子曾说过向老子问礼等的事,并把老子的话引来教他的弟子曾参,见《礼记•曾子问》;吾师:儒者指孔子; 5、怪:怪诞不经的传闻; 6、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求端、 讯末谓追求始末,探求究竟。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gǔ)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1、民者四:四民,士、农、工、贾; 2、民者六:六民,再加上僧、道; 3、古之教者处其一:古时为四民,其中“士”是施行教化的人,故说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今为六民,除“士”外,佛教、道教也是施行教化的人,故称处其三; 4、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做工的只有一家,而使用器具的有六家; 5、资焉:依靠以为生活的意思。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jiāo)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shì)。

1、圣人:指品德高尚、有大智慧的人; 2、相生养之道:相互合作,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和规律; 3、中土:中原地带; 4、木处:指洪荒时期,人民于树上架巢而居;土处:即穴居野处;这两句是说木处有倾覆的危险,土处有碍卫生容易生病; 5、宫室:泛指房屋。

为之工以(shàn)其器用,为之(gǔ)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yāo)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zhǎng)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yuè)以(yān)(yù),为之政以(dài)(juàn),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1、赡:充分供应; 2、贾:作买卖,经商; 3、宣:宣泄,发舒;湮郁:情志抑塞不舒; 4、率:劝诫;怠倦:怠惰,不勤奋; 5、强梗:骄横跋扈。

相欺也,为之(xǐ)、斗斛(hú)、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1、相欺:相互欺骗; 2、符:凭证信物;玺:玉制的信印,秦及其后专为皇帝所用;斗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权:秤锤;衡:秆杆。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dǒu)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1、“圣人不死"四句:出自《庄子•胠(qū)箧(qiè)》,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这是庄子不满现实的话,意思是说大盗不但窃国,同时盗窃圣智维持其统治;《老子》也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介:甲。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zhū)。

1、诛:责罚,责以应得之罪的意思。

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chù)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1、其:指佛教; 2、弃而君臣:指僧人见皇帝不拜,不行君臣之礼;去而父子:指僧人弃世出家,不娶妻,不生子,不事生产劳动;而:通“尔”,你; 3、清静寂灭:佛家以离恶行烦恼为清静,以涅槃为寂灭; 4、三代:夏、商、周; 5、见黜:被贬斥; 6、见正:被纠正。

之与,其号虽,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而冬裘(qiú),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1、帝:指五帝,通常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王:指三王,通常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 2、殊:不同; 3、一也:其原因是一样的; 4、葛:一种植物,纤维可织葛布。

言曰:“(hé)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zhuà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其:指道教; 2、曷不为太古之无事:《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老死不相往来”,返回太古原始时代;曷:何,为什么; 3、《传》曰:所引的话出自《礼记•大学》。宋儒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1、有为:有所作为,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外:推而远之,遗弃的意思; 3、天常:伦常,即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等封建社会关系; 4、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的“夷”作动词,作夷族看待;“中国之”的“中国”,也是动词,如夷族行中国礼,则以中国对待;中国:指当时中原地区汉族国家。

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chéng)”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jiào)之上,几何其不胥(xū)而为夷也?

1、经:指《论语》,这两句话出自《论语•八佾》;诸夏:指中原诸侯国;亡:同无;这两句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主却无礼义,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之时; 2、诗:指《诗•鲁颂•閟bì宫》;戎狄是膺:“膺戎狄”的倒装,即打击戎狄;戎狄为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3、荆:楚国;舒:附属楚的小国;春秋时,周朝把荆、舒当作夷狄看待;惩:惩罚; 4、几何:差不多;胥:都;意思是说差不多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夫所谓先王之(jiào)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gǔ);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shì);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jiào)易行也。

1、教:教化; 2、诗:指《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3、书:指《尚书》,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4、易:指《易经》,古时用作“卜筮”,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 5、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自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chǔ)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焉而天神(gé),焉而人鬼飨(xiǎng)。

1、以:用;之:指“先王之教”;为:治;己:自身; 2、人:别人;爱而公:意谓统治者以为他们的“爱”可以“公”,即上文所说“博爱之谓仁”; 3、无所处而不当:即上文所说“行而宜之之谓义”; 4、生则得其情:指人与人的关系合乎情理; 5、死则尽其常:是说人人终其天年,丧葬都事之以礼; 6、郊:祭天; 假:通“格”,到; 7、庙:宗庙祭祀;人鬼:指逝世的祖宗;飨:同“享”,享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kē),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1、向:从前; 2、孟轲: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子思(孔伋jí,孔子之孙)之门人,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视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封为"亚圣"。

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1、荀: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扬:扬雄,约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塞路者"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 2、择焉而不精:是说有所拣取而欠精粹,此指荀子的言论; 3、语焉而不详:是说讲得过于简略而欠详细,此指扬雄的言论; 3、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dǎo)之。(guān)、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意思是说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2、人其人:前“人” 字作动词,意思是说使僧道之徒返还世俗; 3、火其书:火作动词,意思是烧掉佛老的书; 4、庐其居:庐作动词,寺院利用为民房; 5、道:引导; 6、年老没有配偶的,男为鳏,女为寡;幼年失去父亲叫做孤;老年没有儿子叫作独;因某种残废疾患而不能工作的人,称作废疾; 7、庶乎:差不多。

古文观止韩愈选文(古文观止119韩愈原道)(2)

广东潮州韩文公祠

《原道》全文:

爱之谓仁,行而宜(yí)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xù)煦为仁,孑(jié)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mò),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yì)!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dàn)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hào)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gǔ)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jiāo)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shì)。为之工以赡(shàn)其器用,为之贾(gǔ)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yāo)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zhǎng)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yuè)以宣其湮(yān)郁(yù),为之政以率其怠(dài)倦(juàn),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xǐ)、斗斛(hú)、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dǒu)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zhū)。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chù)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qiú),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hé)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zhuàn)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诗》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chéng)”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jiào)之上,几何其不胥(xū)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jiào)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gǔ);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shì);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jiào)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chǔ)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gé),庙焉而人鬼飨(xiǎng)。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kē),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dǎo)之。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古文观止韩愈选文(古文观止119韩愈原道)(3)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孔、孟没,大道废,异端炽,千有余年,而后得《原道》之书辞而辟之。理则布帛菽粟,气则山走海飞,发先儒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