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东铁路是中俄两国共同修建的,由于修建中东铁路和十月革命等原因,从俄罗斯迁移来了一大批俄罗斯侨民,他们和我们中国人一道在哈尔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研、新闻、建筑、宗教、饮食等。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我把它叫作“哈尔滨白银时代”;它是爱国主义的文学,综观中国侨民文学诗人、作家们的创作,可以说没有哪位没写过思念祖国文字的;它是创伤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前50年苏联社会的种种问题;它也是中国文学,它的产生背景、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都印有深深的中国烙印。总之,它是独特的文学,是中俄文化合璧的瑰宝,是伟大的文学。

哈尔滨是镶嵌在松花江畔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新哈尔滨人、老哈尔滨人都对她倾注了真挚的感情,这种挚爱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远方的客人不见则已,一见就由衷地赞美。是啊!哈尔滨太美了,哈尔滨有着太多的魅力。那么,哈尔滨最有魅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中俄合璧的文化,就是那合璧文化中纯正的、地道的俄罗斯风格。世界上有那么多民族,可只有俄罗斯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哈尔滨。秋林公司、黑龙江省博物馆、索菲亚教堂等建筑文化,大列巴、俄罗斯香肠、格瓦斯等饮食文化,还有男士的礼帽、女士的布拉吉等服饰文化等,的的确确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说来话长,20世纪初,因为修筑中东铁路和十月革命等原因,从俄罗斯迁移来了一大批俄罗斯侨民,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25万人。

一、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潮

关于俄罗斯侨民涌入哈尔滨有一种说法,是有三次侨民潮,但我认为是四次侨民潮:

第一次侨民潮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出现的。从1896年开工到1903年全线通车,这段时间共有3万多俄罗斯侨民来到哈尔滨,这部分人不是流亡者,不是逃难的,他们是来工作的。

第二次侨民潮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市成为俄国军队的补给基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纷至沓来,俄侨一下子达到了10万之多。

第三次侨民潮是从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到1924年,一批批逃避十月革命的上流社会人物,亡命的白匪军官,接受不了革命的知识分子,例如工程师、作家、医生,教员、教授、律师、演员、音乐家、画家、新闻工作者等纷纷涌入。到1922年,仅哈尔滨市区内,不算郊区和沿线就达到了15.5万俄国人,整个黑龙江接近25万俄罗斯侨民。这是俄罗斯侨民潮的顶峰时期,颇有几分大海涨潮的意思。

第四次侨民潮是1924年到1931年,一则是因为中苏两国建交,另则是因为1928年到1929年苏联实行农业机械化,使一些受波及的俄罗斯农民跑到黑龙江和哈尔滨来,于是,侨民总数再一次超过10万人,这是最后一次侨民潮。

从1945年到1962年,侨民总数一直往下降,到1962年,只剩下955人了。到现在一个老俄侨也没有了。一些俄侨回到了苏联,一些俄侨去了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命运最惨的是那些返回苏联的哈尔滨俄侨。根据最新解密档案,苏联内部曾经实施所谓“关于中国俄侨的哈尔滨行动”,致使返回苏联的哈尔滨俄侨有48133人被捕,其中30992人被枪决,其余17141人被投入劳改营或监狱。

这些俄罗斯侨民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一起把一个小渔村,也就是田家烧锅、大车店变成了大都市哈尔滨。还不止于此,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卜奎变成了齐齐哈尔,宽城子变成了长春,青泥洼东村、青泥洼西村变成大连等。

就是这25万俄罗斯侨民和我们中国人一道在哈尔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包括了方方面面:文学、宗教、音乐、电影、芭蕾舞、绘画、歌剧、舞剧、话剧、报纸、杂志、博物馆文化、现代医疗、现代体育、中学、小学、中专、大学、俄式餐饮、俄式服饰、俄式建筑……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文化又延伸到了上海,又是一派辉煌。

为了能正确了解这一文化现象,我稍稍说一下它产生的背景,主要说说中东铁路问题,因为中东铁路不仅仅是大部分侨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俄罗斯侨民在中国东北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有历史意义的工程。

中东铁路,是指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这个“丁”字形的大铁路。也叫“关东铁路”“东省铁路”“东清铁路”“中长铁路”,其中南部段还叫过“南满铁路”。

从俄方来说,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东北,并缩短从后贝加尔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路程才修筑中东铁路。所以,在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

从中方来说,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洋务运动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19世纪中国与西方发展状况两者之间巨大反差的产物,所以,没有李鸿章也会有刘鸿章、王鸿章。早在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刘铭传就在“修筑铁路奏疏”中提出在东北修筑铁路的建议。但对修筑中东铁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李鸿章。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光绪皇帝诏谕东三省兴办铁路,命总理衙门李鸿章办理,初拟路线由营口经吉林达辉春。李鸿章派专员出关勘测关东铁路,提出东路出关经锦州直抵沈阳,再由沈阳造支路至营口。但工程在1893年修至山海关就再也没有延伸下去,因为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因为西太后要办寿。

那么,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段历史揭示了以下三点:第一,修筑中东铁路是清朝廷的决策;第二,修筑中东铁路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中国东北需要一条大铁路。

1897年,成立了中东铁路公司,中国人徐景程任董事长,俄国人尤戈维奇任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以上说明,修筑中东铁路并不是俄国人一厢情愿的。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中东铁路本身是一个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这一点一直以来也被人们忽略了。一个事物有多重性,从作用上来讲,从1903年到1920年,中东铁路一方面曾经是沙俄实施东北亚战略的工具,曾经是与日本在中国东北争霸,试图建立殖民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振兴东北的重要交通干线。

那么,为什么说中东铁路是合资企业呢?其一,在开始修筑中东铁路时,中国是投资者之一。工程由华俄道胜银行承担,该行资本有600万卢布,清朝入股600万两市银(500万两库平银)。其二,修筑铁路时,凡是清朝官地地皮一律免费使用,实际上等于实物投资。其三,修路最多时使用了中国17万劳力,每人每日工资十个戈比,比白干要强一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

所以,我坚持认为中东铁路是中俄两国共同修建的,这一观点目前已被中俄两国学者所接受。这个结论很重要,因为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哈尔滨也是两国共同建设的。因为,中东铁路和哈尔滨是一对孪生姊妹,例如,道里的中央大街曾经叫中国大街,最初乃是中国人自己一夜之间铺出来的。所以,就没有必要把哈尔滨的建城日当成不愉快的、耻辱的日子来对待,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哈尔滨建城114年,114年前这里就是一个田家烧锅、一个大车店,还有香坊价值八千两白银的32间平房。

建城之后,哈尔滨很快就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到1920年,哈尔滨有俄国人商号1416家,最著名的是秋林公司;到192 3年,哈尔滨有日本人商号500余家,英国人商号30余家;到1930年,有美国人商号34家,有捷克、希腊、瑞士、荷兰等国的商号40余家,有朝鲜商城100余家,还有印度、奥地利等国的商号若干家。这里有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有来自29个国家的侨民,民族商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1930年,哈尔滨道里和道外共有大小商号6500家,主要集中在道外。从出口来说,当时哈尔滨对外商贸居于全国之首。

二、哈尔滨俄侨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随着侵略而来的,有白白送来的;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有偿的,有无偿的,等等。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同民族彼此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在哈尔滨,除日伪时期搞的那种军国主义奴化教育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交流是有益的。

侨民文化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具有相对于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两种文化除了民族性差异之外,在当时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包括科学、技术、教育乃至某些艺术在内。以19世纪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俄罗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国相比,的确是先进了一些。例如:

1.教育方面:当时黑龙江的教育还是以私熟和清朝的官学为主要形式,现代教育还谈不上,至于现代技术教育基本上是零,黑龙江只是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才颁布了《黑龙江两等学堂章程》。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东路尚未通车,俄侨即在哈尔滨开办了第一所小学,是哈尔滨第一所洋学堂。尤其应当提及的是1920年创建的哈尔滨工业学校,即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成为两国工程师的摇篮。此外,俄侨还在哈尔滨建立了政法大学、北满工业大学、商业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在中东路存在期间,俄国人在哈尔滨共开办了69所中、小学和若干工、农、商、师、医、药、法、音、美、艺术等专业学校。当时,在这些学校读书的不仅有俄罗斯人,也有中国人。应该说,这些学校的确为哈尔滨和黑龙江的现代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整个东北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当时,不但东三省,连关内的青年都来哈尔滨求学。实事求是地讲,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是整个东北地区教育最发达的地区。

2.科研方面:当时哈尔滨没有科学院,科研机构有1908年成立的俄国东方学会、东方学家协会,创办了《亚细亚时报》;1912年成立的满洲农业学会、兽医协会;1923年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是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机构,近似于科学院,下设自然科学组、地质组、民族志组、贸易组、工业组、艺术组等,先后出版了90多种刊物;1912年成立的自然科学地质俱乐部,也是一个科研性质的机构。

3.艺术方面: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俱乐部——中东铁路俱乐部,此后又建立了铁路工厂俱乐部、俄国商务俱乐部、乌克兰俱乐部、达尼洛夫戏院、希尔顿马戏院、乌查斯基戏剧团等。1905年第一家电影院在道里开业,此后,奥连特电影院、托尔斯泰电影院相继建立,奥连特电影院就是和平电影院,建于1908年,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电影院。1931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俄国歌剧团,1932年在上海兰新大剧院演出了235场,场场爆满,与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实现极其完美的结合,推动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

俄侨把芭蕾舞带到了中国,在哈尔滨曾经有三所芭蕾舞学校,其中一个是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安德烈耶娃舞蹈学校,该校培育了400多名男女芭蕾舞演员,在芭蕾舞学校学习的有俄罗斯人,有中国人,有日本人,有朝鲜人。哈尔滨舞蹈家尼娜.克诺芙尼克娃在1941年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主演,哈尔滨的俄侨文化延伸到了上海。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不仅在哈尔滨、上海频繁地演出,而且哈尔滨的芭蕾舞剧团还曾经去日本、朝鲜、爪哇、菲律宾、印度等国演出。

4.音乐方面:俄侨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许多俄国头号的音乐家,都曾经到哈尔滨来演出。假如哪位朋友去莫斯科,到新圣女公墓去看的话,那里有夏里雅宾的墓,墓前是白色大理石的塑像坐卧在地上。夏里雅宾当时是俄国一号歌唱家,曾经在哈尔滨演出。还有后来被授予苏联艺术家称号的舍科诺夫也曾经来过哈尔滨演出。

最最不能叫人忘记的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交响乐《北平胡同》的作者阿龙·阿甫夏洛穆夫,是在中国人中间长大的俄罗斯人;中国近代第一部歌剧《观音》,他是作者;我们现在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个配器也是他。另外,据资料记载,我们近代许多的钢琴家、小提琴家早期的导师或老师都是俄侨。例如,作曲家吕骥,在国际大赛中获金奖的小提琴家马思聪,著名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洗星海,钢琴家傅聪等,他们的启蒙导师都是俄侨。

俄侨对中国近代绘画的发展也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1947年8月11日的《上海时代日报》曾经发表这样一篇评论: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外侨2~3万人,俄侨竟占一万六千人,超过半数。正是他们点缀了这座国际都市之文化的台柱,苏俄文化人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如果用一句话加以评价的话,应该说:俄侨艺术家是我国近代艺术的启蒙导师之一。

5.宗教方面:哈尔滨的第一所教堂是1898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在西香坊建立的圣尼古拉教堂喇琳台,继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在南岗区建成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从1898年到1942年间,中东铁路沿线共建了60所教堂,仅哈尔滨就有21处之多,还有一个资料说有22处。俄罗斯的宗教以东正教为主,也有大批中国人信奉东正教。一些俄侨回忆说:每当节日的时候,全市教堂的钟声一块儿响起,这钟声呼唤着善良与良知,那情景实在是蔚为壮观。

6.新闻方面:哈尔滨俄侨新闻事业极为发达,第一份俄侨报纸是1901年出版的《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1903年的《哈尔滨新闻》出版长达13年,《远东报》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出版的哈尔滨第一份中文版报纸,长达15年。有关资料显示,俄侨报刊总共达到400多种。

7.建筑文化:建筑文化不需要细讲,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看着,但是很多建筑都已经被扒掉了。哈尔滨有一位著名的资深记者叫曾一智,是一位女士,写了一本书叫《城与人》,这本书考证了哈尔滨的一些重要建筑,把那些不应该扒掉的建筑也都列举出来,有些话说得很有道理。例如,李兆麟将军牺牲的地方也被扒了,这应该说是一百零一个不应该了。开发商追求的是利益,可是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还要有文化。文化具有它的独立性,假如哈尔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就能把那些高层建筑都建在江北的话,那么,老哈尔滨作为一个建筑艺术博物馆的资格就没有异议了。

有意义的就得留下来。有一个美国学者说过:摩天大楼美国比中国多得多,可是东西长安街只有中国才有。这句话很发人深省。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华侨饭店门前用霓虹灯编织了一个喇嘛台呢?因为,喇嘛台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是一段乡情,它是游子的一段记忆,它是哈尔滨的一张名片。现在在伏尔加庄园又修了一座喇嘛台,尽管修在那里和修在南岗是两回事,但是比没有强啊!

哈尔滨的一些历史性建筑,我觉得保护的力度还不够。是不是每一个历史建筑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档案,保护性建筑应该有一个保护记录,应该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比如说这个建筑不准凿洞,不准改墙等,要做到不管是公用还是私用都按照保护建筑的细则来执行,仅仅有一块牌子钉在那里还不能约束所有的破坏行为。

三、哈尔滨的俄侨文学

俄侨文学就是开始生活在哈尔滨,后来生活在上海的俄侨当年创作的文学。侨民文学的命运是悲惨的:悲剧之一是没有读者效应。因为在它创作的年代,即20世纪20年代,苏联不允许侨民文学回国,因为苏联是红色的,侨民文学是白色的。到了1949年建国后,我们国家也是红色的,所以,再也不允许侨民文学出版。文学作品写得再出色,没有几个人能读到它,就没有读者效应。悲剧之二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这一文学被糟蹋了,出版的书有的被烧了,有的被当作废纸送到造纸厂,有的被小商小贩当作包装纸了。

我在黑龙江大学读书时曾系统地学过俄罗斯文学史,却没见过这类作品。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67年在齐齐哈尔大街上一个卖食品的小摊上,我发现了侨民文学的书页子,感到很惊讶,问那个小摊主:你这是什么呀?他说这是“封资修”啊。我说,你有多少本“封资修”啊?他说有半麻袋呢。后来,经过很艰苦的磋商,那半麻袋书卖给我了。其实,一看不都是“封资修”,还有几本列宁的书在里面。后来,我就开始收集侨民文学作品。收集的过程非常复杂,有的是人家送的,有的是花钱买的,有的是捡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收集和等待,2000年,终于有出版社感兴趣了,2002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和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中文版5卷本。

5卷本的出版说明这一文学遗产取得了在诞生地,也是中国存在的权利。2005年,又出版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俄文版10卷本,共八百多万字。这次出版是俄侨作品自问世以来第一次结集出版,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震动。最近,阿穆尔师范大学教授扎比亚科写了一篇论文提到:由于“10卷本”的出版,现在涌现出了一批相关的硕、博士论文。“10卷本”已传播到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波兰、捷克等许多国家。“10卷本”收录了24名作家、71位诗人的作品,90%的资料都是中国人自己的。为了“10卷本”的出版,普京总统还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

(待续未完)

作者简介

哈尔滨现在哪里可以看到俄罗斯人(边疆时空龙江史话)(1)

李延龄,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会员,阿穆尔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齐齐哈尔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教授,齐齐哈尔大学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撰写出版了《李延龄文集》,整理出版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化遗产丛书》(中文版5卷本),《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俄文版10卷本),《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化丛书》(俄文版100卷本)。

声明:本文系原创,根据李延龄老师在2012年龙江讲坛第263期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收录在《龙江讲坛系列讲座》一书中。版权归原作者及该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

来源:《龙江讲坛系列讲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责编: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