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安部落文苑

长安部落文苑 2022-04-11 15:02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World Health Day

西安市长安区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考证

十里韦兆原来叫潏(yu)兆

丁民信

西安市长安区韦兆街道有韦一、韦二、韦三、韦四四个行政村,首尾相连,绵延十里,人称十里韦兆。包含朱、杨、王、李、孟、张、何、徐、黄、梁等十几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5000多人。2016年合并为韦兆东村、韦兆西村,韦兆街道也并入了王莽街道。

早在隋(581-617)朝,韦兆就出了一个给隋文帝当秘书的牛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唐朝又出了个牛僧孺,是牛弘的八世孙,当过宰相。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2)

就是这样一个有名的村,村名的读音却扑所迷离。明明是韦(wei),村民和附近的人却读yu,有些史书还根据读音改成了“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韦兆原来叫潏(yu)兆,改成韦兆后,村民和当地人还说古名潏(yu)兆。这就像现在的村委会主任,老百姓还是叫村长。

叫潏兆,是因为村旁有一条潏河。《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有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有的说出自大禹时期,有的说出自战国时期,综合的观点是很多时期共同完成的,按较晚的战国来说,潏河之名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就是说先有河,后有村,村因河得名。《中华大字典》说兆和垗是通假字,《说文解字》说“垗,畔也”就是河畔的意思,潏兆就是潏河边。

潏兆为什么要改成韦兆呢?

这就不能不说潏河与韦曲了。潏河是有名的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终南山大峪(古称义谷)中,今王莽街道辛庙村(原下红庙村)以上称大峪河,以下至交河称潏河。

大峪河是潏河上游,韦兆四个村在河东岸。千百年来,大峪河给予了韦兆人灌溉之利。《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四地理考潏水:

在韦兆者有郭家堰,灌田四十亩。杨家渠,灌田二十四亩。沙渠灌田一百六十亩。秦府渠,灌田二十五亩。和尚渠,灌田二十五亩。黑膊渠,灌田一十七亩。叶家渠,灌田六十亩。黄家渠,灌田二十亩。大渠,灌田八十三亩,二道渠,灌田一十二亩。老堰,灌田五十亩。腰堰,灌田三十亩。东小堰,灌田五十亩。中小堰,灌田五十亩。——李家堰,灌田一百六十亩。----年儿渠,灌田二百三十亩。又至竹园村,有邢家堰,灌田六十五亩。又东韦村有木槽堰,灌田八十亩。又有无名小渠数道,共灌田一百余亩。又西韦村有黄土堰,灌田七十亩。——又稻地江村北有高家堰,灌田三十亩。——又至东江坡有姚家堰,灌田一百亩。西江坡有邢家堰,灌田一百余亩。又至柿坡(今寺坡)有马头堰,灌田二百八十亩。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3)

韦兆人世世代代在潏河边繁衍生息,村名自然就打下了潏河的烙印。

而韦曲也在潏河边,古代因河道弯曲而称潏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沈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沈水是潏河的别名,杜京就是今天的雁塔区杜城村。潏河从皇子坡流过,再往北,就是韦曲。韦曲肥沃的土层下有不时会挖出河沙,是古河道的证据。潏河在韦曲拐弯西流,形成河曲,即潏曲,潏曲因潏河而得名,这和韦兆在潏河边而称为潏兆是一样的,它们是一条河上的两个各有特色的地名,一个藤上的两个瓜。

北宋张礼《游城南记》(1086年):“潏水今不至皇子坡,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谓之坑河”。潏河在北魏时还流经皇子坡,到北宋就不流经了,说明河已改道。潏河现在不流经韦曲,也是因为潏河改道。经过实际勘察,知道潏河改道是河水不断南侵神禾原的结果。

潏兆改成韦兆是韦氏家族昌盛的结果。

西汉宣帝丞相韦贤(公元前148——公元前67)在潏曲(今韦曲)盖别墅(当时叫置别业),最早住到了潏曲。之后,小儿子韦玄成当了丞相,也住在潏曲,再后来就累世定居了。到了唐代,韦氏家族人才辈出,光丞相就出了十四个,时人感叹“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正因为这原因,韦氏得以代潏,韦曲得以取代潏曲,成为城南重镇。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4)

韦曲到韦兆不过十几公里,也是韦氏家族的生活范围。《游城南记》“庚午,子虚邀饮韦氏会景堂”,作者张礼自注“韦氏,名宗礼,字中伯,世为下杜人,盖唐相之裔,家失其谱,不知何房”

韦曲到申店有两三公里远,尚有韦氏族人居住,说明韦氏家族居住地不限于韦曲。韦兆虽然比申店远,但一个“韦”子透漏了秘密,韦兆也是韦氏家族的聚居地。

《游城南记》(著作于1086年):“过塔院,抵韦赵,揽牛相公樊乡郊居”,陕西师大教授史念海《游城南记校注》:“韦赵在今韦兆镇,樊乡即今樊村镇”,韦赵就是现在的韦兆无疑。

牛相公即牛僧孺(779--847),甘肃灵台人,唐文宗时宰相,唐代历史上牛李之争中牛派的领袖,他的郊居在韦兆,韦兆就不是一般的地方了。

《游城南记校注》引《新唐书》“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既然牛僧孺幼年时期家里就有数顷土地,还是皇家赐予的,韦兆牛家就不只是牛相公郊居,而是世代郊居了。

又引《隋书牛弘传》“本姓尞氏----赐姓为牛氏”,姓是赐的,田大概也是赐的,而且可能是同时赐的。牛弘(545--610)是牛僧孺的祖先,则韦兆在隋朝就有了。

张礼到韦兆时,“韦赵村有牛相僧孺郊居,子孙尚有存者”(《游城南记》张礼自注),这时,牛僧孺去世已经239年,子孙尚存,则牛氏从公元600年左右到1086年,在韦兆郊居至少有480年。这样的高官,这样的名门望族,居住年代这么悠久,村名却没有叫“牛赵”而叫韦赵,可见韦氏影响力之大。

神禾原上有个鱼包头村,原来叫韦堡头,少陵原上有西兆韦、东兆韦两村,都是因为韦氏家族而得名的,足见韦氏影响力之大。原因很简单,牛氏只出了一个宰相,而韦氏出了14个丞相。

韦兆为什么读余兆呢?

由于韦氏家族的影响力,潏兆改成了韦兆,但绝大多数文盲状态的老百姓却并不说韦兆,口耳相传,仍然说潏兆。官说官话,民说民语,这是长安文化的特有现象。除潏河以外、原山,都是如此。其一是少陵原,汉宣帝皇后安葬后,改名为杜陵原,汉宣帝安葬后,又改名少陵原,但原下老百姓至今还叫汉初的“东原”。其二是终南山,秦汉时代叫过中南山、终南山,但长安百姓至今还叫秦汉以前的南山。少陵原西段的凤栖原或者鸿固原,附近百姓只叫原。这说明方言保存地理名称不是个例,而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潏读yu,所以韦兆读作yu兆。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5)

为什么读音会走入误区呢?

原因是潏有两个读音。一是读yu音。《山海经》记载的潏河的潏读yu,今天的新华字典也读yu,记载和方言是一致的。二是读jue潏河流域的老百姓读jue,唐代长安大文豪颜师古注释也读jue。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潏河有一个别名——决河,来源于潏河的频繁决口。长安有谚:(秦始皇)“北打万里长城,南修五里决河”“垮了碌碡堰,长安淹半县”。从谚语看,决河之名秦代就有了,但不是正式名称,不记于史册,正式记载的还是潏河。唐代大文豪颜师古是长安人,他了解方言的读音,对“潏”注“决”音,但后世还是不记载决河,只是给潏增加了一个“决”音。这就产生了一个误区,潏曲的概念明明在百姓的口语里,百姓却因为潏河叫决河而漠视潏的yu音。文化人明明知道河叫潏河,河曲叫潏曲,却不明白“韦”代“潏”后,老百姓还叫着老名字。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误导了许许多多的人,误导了几百年,直到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今天。

【兴庆寺】

韦兆村向南的终南山有个风景秀丽的“嘉五台”。山上有一座唐朝开元九年兴建的兴庆寺,兴庆寺修于岱顶,庙上覆盖铁瓦,是韦兆村的村庙。民国21年庙碑记载:“嘉午台大顶兴庆寺为韦兆村汤房庙,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重修”。清康熙、同治年间两次重修。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兴庆寺还在,庙上铁瓦“韦兆”二字清晰可见,可惜今天只剩一座大殿。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6)

作者简介:

丁民信,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未央区作协副主席,喜好诗赋,散文写作,以文会友,为人民服务。

韦千里八字为什么会出名(十里韦兆原来叫潏)(7)

声明:作者授权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