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775年),初名李清,陇西狄道(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曾任职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等职,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母亲为武惠妃。

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先后生了几个孩子都没活下来,所以李瑁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伯父、宁王李宪家,由伯母元氏抚养,对外谎称是元氏所生。最后等到十几岁的时候才入宫,被封为寿王。宫中的人称李瑁为十八郎。

李瑁七岁时,他拜谒兄长永王李璘,符合仪礼,从中唐玄宗看出了李瑁的才能。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李瑁封寿王,这时才被唐玄宗、武惠妃接入宫中。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瑁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李瑁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时他才由李清改名为李瑁。

开元二十二年,寿王在洛阳娶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玉环为妃,二人住在寿王府。至于俩人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甜美无从考证,但不管怎样,娶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回家总是一件高兴事。按理说,两人的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只可惜后来遇到了李瑁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一步一步让儿子李瑁上钩,最后轻轻松松把儿子的老婆杨玉环搞到手。

李瑁失去了杨玉环,他心里李瑁当然舍不得!李瑁当时为什么不反对呢?

杨贵妃多大嫁给李瑁(杨贵妃离开前夫)(1)

第一、李家有鲜卑血统,宋朝以前,中国男人没有什么戴绿不绿帽的观念。传统观念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再说李瑁也没什么大志向,他有大把妻妾,不差杨玉环一个,既然父亲看上自己的老婆,李瑁也乐得讨好父亲,有他享乐,也就知足。

第二、李隆基以“孝道”为借口。

李隆基以替他的母亲——即窦太后,也是李瑁的奶奶,祈福为名,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

李隆基的这道命令,李瑁是无法拒绝的。因为这是以“孝道”为借口的。古代是礼治社会,“孝道”是非常重要的,皇室更讲究这一点。李瑁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再说了,当时李隆基只是说,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又不是生离死别。在李瑁看来,杨玉环给窦太后把福祈完了,肯定还可能再回来。

杨贵妃多大嫁给李瑁(杨贵妃离开前夫)(2)

第三、李隆基以“太子”为诱饵。

李隆基原先的太子是另外一个王子——李隆基第二子李瑛(李瑛先封为真定郡王,后进封郢王,开元三年立为太子。)。后来,李隆基所宠爱的妃子、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为太子,她和李瑁的姐夫,也就是武惠妃的女婿杨洄联合起来,诬陷太子李瑛和李瑛另外两个兄弟想造反,结果李隆基把李瑛等三个儿子给废杀了。

李瑛被废杀后,就遇到要立谁为太子的问题。武惠妃和杨洄那样做,无非就是想让李隆基立李瑁为太子,而李隆基确实也有心立李瑁为太子。

不过很快,武惠妃却因为害死了李瑛等人,整晚做噩梦,吓死了。也正是武惠妃死了,空虚寂寞冷的李隆基才看上了儿媳妇杨玉环。才让杨玉环出家,并又转了个弯子,把她娶了回来。

杨玉环被李瑁他爹李隆基夺走,但是,因为李隆基曾有心思立李瑁为太子。对于李瑁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饵。他要是反对,甚至脸上有不高兴的表现,肯定他获得太子之位的可能,立马消失。

所以,因为有“太子之位”做诱饵,李瑁是肯定不敢反对的。

第四、李隆基以“威权”为高压。

李隆基把杨玉环抢到手后,立刻宣布立另外一个儿子李亨为太子,李瑁的“太子梦”落空。

从李隆基的角度来说,他立李亨为太子,而不是立李瑁为太子,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把李瑁的妻子给夺过来了,如果再立李瑁为太子,李瑁的权力变大。假如李瑁再思念前妻杨玉环,肯定会对自己不利。而李瑁和李亨没有这样的过节,同时李亨性格也比较柔弱。所以,对李隆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可惜李瑁并没有明白过来。但是,就算他明白过来,又有什么办法呢?李隆基一下废杀了李瑛等三个儿子,他的冷酷无情,可见一斑。就算遭到了失去妻子又失去太子的双重打击,李瑁也必须挺住,不能有任何怨言。否则,下一个被赐死的,就可能是他。

杨贵妃多大嫁给李瑁(杨贵妃离开前夫)(3)

有的人问,李瑁仿效他的祖先李世民,像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样,也发动政变不行吗?

这些人把李瑁想象成了李世民。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李瑁很聪明清楚自己的能力,若他发动政变,他可能就是三个被冤死皇兄的下场。

二十八年(740年),李瑁结束与杨玉环的婚姻。天宝四载(745年),李瑁迎娶韦昭训之女。安史之乱后,李瑁跟随唐玄宗逃奔蜀郡,抚慰兵士。

天宝四载(745)年七月下旬,寿王李瑁在重新娶了一位姓韦的王妃仅仅10天后,他的父皇就把自曾祖爷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就已废置不用的"贵妃"名号,赐给了那楚楚动人的杨玉环。

正史记录,寿王李瑁在王妃杨玉环离开后的第二年,就替刚刚死去的养父宁王李宪守孝三年。

以后,李瑁被父皇唐玄宗李隆基疏远冷淡,但李瑁生有5个儿子,其中3人封王。也算是还不错的了。

大历十年(775年),李瑁去世,唐朝朝廷追赠他为太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