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1)

吴祖光

他出生在军阀混战,国家贫弱交加、内外交困的时期,及至成年,又逢日寇侵华,民族危亡;他十九岁走上艺术的道路,以诗中有戏,戏中有诗的艺术潜质和作品特色令业界称奇,被誉为戏剧界的“神童”。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创作了《孩子军》《正气歌》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剧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牛郎织女》《林冲夜奔》《捉鬼传》等反抗专制独裁的作品;在离开故乡,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又将对故乡北京的思念写进了《少年游》里。

“十丈红尘,千年青史。一生襟抱,万里江山。”在漫长的岁月浮沉里,吴祖光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纯良的天性,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人格。他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人,在他的身上不但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优美品德,而且还有动人的人性光彩。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09期,内容有删改。

生于浊世的神童

1917年4月21日,吴祖光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常州市。父亲吴瀛是一名官员,擅长诗、文、书、画,也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周琴绮出身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是一位性格温和的大家闺秀。

吴家文脉深厚,绵延不断,从北宋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血脉传承,历史上出过76名进士。吴家自明代开始便爱收藏文物,是有名的收藏世家,元朝黄公望所作的名画《富春山居图》被吴家收藏了50多年;如今名扬海内外的宜兴紫砂壶,其源头也在吴家,吴祖光的祖先把家中的书童供春培养成了紫砂壶的开山鼻祖;吴家的祖宅吴仕楠木厅至今仍坐落在江苏省宜兴市九滨公园,供后人瞻仰。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2)

婴儿吴祖光在母亲周琴绮的怀抱中

吴祖光小时候与祖母同住,祖母是江苏有名的才女,工诗善画。祖母的教育与熏陶,让吴祖光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到了十六七岁,吴祖光沉迷于京剧无法自拔,不自觉地接受了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吴祖光进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1936年,他应戏剧家余上沅之邀,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校长室秘书,后来又做了国文及中国戏剧史等课的教师。到南京半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吴祖光随学校内迁,足迹遍至湖南长沙、四川重庆、江安等地。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成长起来,开始思考一个文人的使命和价值。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3)

青年时期的吴祖光

1937年秋天,身在长沙的吴祖光收到了父亲寄来的挂号邮件,邮件中有一份关于东北抗日“少年铁血军”司令苗可秀被俘后不屈殉国的史料和一封父亲的信,父亲在信中表示苗可秀的故事很感人,希望吴祖光据此写一个剧本。

吴祖光立刻读完了苗可秀的故事,并深受震撼。他想到14岁那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常常有野蛮的日本兵横行霸道,使他感到屈辱和愤怒;他想到祖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家国难圆;他心中熊熊燃烧着复杂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种种暴行的愤恨,对抗战英雄的赞叹。

吴祖光马上投入到创作当中,一部饱含爱国热情的话剧剧本《凤凰城》很快问世了。这个剧本得到了时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曹禺的认可与推荐,被搬上国立剧专的舞台。之后,《凤凰城》迅速在抗战前线、后方未沦陷的国土上以及中国香港、澳门与东南亚等广大地区上演。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4)

吴祖光与父亲吴瀛

吴祖光初创剧本便一鸣惊人,成为抗战话剧创作的先锋人物,被夏衍称赞为“戏剧神童”。然而,戏剧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吴祖光这个“神童”不过是早早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和战争的锤炼,并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写下了对生命和世事严肃、深刻的思考。吴祖光不是“神童”,他只是在多难的岁月里,过早地成熟了。

以笔为剑,以字为刃

“同情弱者,平等待人,与人为善”是吴祖光一生奉行的创作宗旨。他拥有旷世才华,遇到世间不平之事便以笔为武器来批判不公和黑暗,保护弱者。他是战士,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在民族危亡之际,吴祖光创作了《孩子军》《正气歌》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剧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牛郎织女》《林冲夜奔》《捉鬼传》等反抗专制独裁的作品;在离开故乡,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又将对故乡北京的思念写进了《少年游》里。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5)

吴祖光

1946年,吴祖光来到上海,创办了《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当时的上海时局混乱,国民党反动派大面积封锁舆论,对人民实行暴力统治,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吴祖光主办的报纸也被封禁了。

愤怒不平之下,他拿起笔,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创作之中。就这样,一部控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剧本《嫦娥奔月》诞生了。吴祖光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塑造成了反抗暴力压迫、追求自由的形象,而后羿在剧中则被写成了残忍暴戾的大独裁者。

《嫦娥奔月》上演前的审核波折颇多,剧本被改了又改,删了又删。话剧彩排的那天,剧院里里外外都布满了宪兵、特务,杀气腾腾,气氛十分紧张。吴祖光也未逃过敌人的眼睛,他因写了《嫦娥奔月》而被特务跟踪,面临生命危险。

1947年,吴祖光身边的几位朋友相继被逮捕。在越来越严峻的局势下,他不得不告别上海,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在香港期间,他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风雪夜归人》等电影。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6)

1944 年 5 月,吴家全家福

为人民写作,为时代写作

1949年10月2日,吴祖光回到北京。他走到前门车站的月台上,感慨万分,13年前,19岁的他就是在这里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13年来,他勤勉用功,笔耕不辍,写出了多部震撼人心的剧本,编、导了几部风格独特的电影,成为一个知名作家。他从未忘记北京——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他将那份熟悉与眷恋变成了故事中的字符。

1951年9月,吴祖光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结婚。1954年,吴祖光买下了帅府园马家庙9号的四合院,把当时住在上海的父亲和母亲接来同住,那时父亲已中风卧病多年。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7)

新凤霞与吴祖光

一切都是新的,吴祖光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前干劲十足。他将话剧《牛郎织女》成功改编为戏曲剧本,进入了戏曲领域的创作阶段。

1954年后,吴祖光导演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为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63年,他又与妻子新凤霞合作改编了评剧《花为媒》,成为评剧舞台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还创作了《武则天》《三打陶三春》《新凤霞传奇》《三关宴》等大量作品。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8)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海报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9)

《洛神》海报

1978年,吴祖光完成了一部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剧本《闯江湖》,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他创作的高峰。

《闯江湖》是吴祖光含泪完成的作品。那个充满血泪的世界,那些悲惨的人物,总是使年过花甲的他泪流满面。剧本的初稿完成后,他将打印本寄给了几个朋友,朋友们常常看到一些章节便哭得无法再看下去。

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会为人民而写作,为时代而写作,为正义而写作。吴祖光在他的作品里讴歌正义,鞭笞腐朽,把心底的温情全部给予了处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着意书写他们身上善良、无私的品质。与此同时,吴祖光也希望他能够给观众带来快乐,即使在《闯江湖》这样的悲剧故事中,他也希望将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到悲剧世界中去,使作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这是一位作家的高尚与伟大。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10)

《闯江湖》海报

生正逢时,死不介意

吴祖光出生在军阀混战,国家贫弱交加、内外交困的时期;及至成年,恰逢日寇侵华,民族危亡;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吴祖光正处盛年,本应写出更多能够揭示时代面貌的戏剧作品,但因遭遇不幸未能继续写作;进入晚年,才有了唯一的一点点苍凉的幸运。吴祖光的好友、书画家黄苗子,曾赠语吴祖光:“生不逢时,才气纵横。”这八个字,一方面赞其才,另一方面也叹其遇。但吴祖光却将黄苗子的赠语改成了“生正逢时,死不介意”。

1978年后,吴祖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八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他成了人民的眼睛、耳朵和神经,只要有发声的机会,他都会直陈己见,将人民的意愿如实陈述,从不随波逐流。

1991年,74岁的吴祖光为两位被侵权的消费者仗义执言,他说,社会需要人来伸张正义,当然也需要一部分人做出牺牲,为此,他愿意竭尽全力。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11)

从左至右依次为:李苦禅、吴祖光、刘金涛、李可染、郁风, 前排为新凤霞

1998年4月9日,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逝世,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由于心情郁闷和年迈,他血管硬化引起脑血管栓塞,先后三次住院。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经常站在自家阳台上微笑着看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他还经常坐在轮椅上,由保姆陪着下楼去遛弯。

后来,由于病情加重,吴祖光再也无法讲话。在这之前,他曾在一张条幅中写道:“十丈红尘,千年青史。一生襟抱,万里江山。”这位心怀家国,正直坦率,在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永远地沉默了。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12)

新凤霞的后人(他是新凤霞之夫)(13)

吴祖光与儿子吴欢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心脏病突发于北京逝世。

纵观吴祖光的一生,他立场坚定,无所畏惧,文如其人,表现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凛然正气,一生未变,而他的那些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也在岁月的磨砺中成为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