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是重建的么(你可能不知道的天安门城楼曲折翻修史)(1)

气势恢宏的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这么宏大的一座建筑,又是木质结构的,它是很容易被岁月腐蚀的。历史上天安门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翻修,也真是命途多舛。

明朝的承天门用料还是很讲究的,设计师也很有技术。但是奈何天灾人祸,在建成40年后的1457年,遭遇火灾,城楼被焚毁。八年后的1465年,明宪宗即位后重新修建了承天门。这是第一次翻修。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是重建的么(你可能不知道的天安门城楼曲折翻修史)(2)

承天门

承天门安全度过了二百多年,在1644年李自成进京后兽性大发,一把火烧掉了包括承天门在内的北京城九门城楼。

直至1651年,清朝顺治皇帝在参观城楼时,决定对这座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并设计成如今的尺寸,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并改名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自此才形成了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天安门外貌。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是重建的么(你可能不知道的天安门城楼曲折翻修史)(3)

天安门画像

可是城楼并没有保佑大清根基千年不变,反而在改朝换代,战火纷飞的年代多次面临损毁之灾,好在也没有受到什么致命的打击,顽强地坚持到了新中国,但早已是破败不堪。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据说光鸽粪和一些灰尘就掏出好几卡车。

1949年到1966年之间,一直是对天安门进行一些简单修理,缝缝补补的。可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清朝在重建天安门时,用的都是最次的木料,早已腐朽不堪,俨然成了一座危楼。毛主席还要在上面,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于是,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决定将旧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葵花纹,将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金龙和玺彩画,枋心绘西番莲,且将大木改造。这次用的木料都是现从非洲等地运来的上好木料,能用一千年。

整个重建工作完全是在秘密进行的,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所有的工人都必须根正苗红,那时候被选上重建天安门,是极其光荣的。那么怎么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们又不能不让老百姓出门,而且还有一个重要难题。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是重建的么(你可能不知道的天安门城楼曲折翻修史)(4)

天安门夜景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时间,是在冬天,冬天盖房子水泥会结冰,在室外根本不行,而重建工作又迫在眉睫,那么怎么办呢?这还是难不倒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滴。他们搭建了一座巨大的棚席,完全包住了天安门,这样一来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严冬需要用到水泥的时候,要对这么大的一个面积进行持续供暖。

翻修首先要弄明白它的内在结构。施工人员根据图纸,小心翼翼进行拆除,后来发现拆下来再组装就装不上了,原来那些木料的每个面都略有差别,于是每拆下一块木料,都要标上编号,然后为了不大动声势,要拉到中山公园一个角落里重新码好再用当时最高清的相机拍下很多图片,反反复复码了好几遍最后研究出它的内在结构。

研究好了结构,就可以顺利开工了,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仅仅用了112天就全部完工,木工活完毕,还需要油漆彩画,所有彩绘都经过严格的一麻五灰13道工序,最后贴上金箔。此次重建天安门城楼共使用黄金6公斤。四十多年过去了,城楼大殿彩绘依旧金碧辉煌。还通上了水电,并进行供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速度真是令人惊叹。

这次天安门城楼重建,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修天安门规模最大、较彻底的一次。1980年,又按9度抗震能力设计施工进行了加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