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我们都要看“成本”,
即单位净值。
单位净值,指的是你买到的每一份这个基金价值多少钱,或者说你需要付多少钱才能买到一份这个基金,
比如A基金的单位净值是2元,那么你花100元就可以买到50份额的A基金,
份额就像你买水果的数量,能买多少个,
基金在确认的时候,会把确认的份额、成交净值、总价等信息发短信告知。
不同基金的单位净值自然有差异。
新发基金,在募集期时候,单位净值就是1,随着募集结束,当基金经理进行建仓后,会有所变化。
普通货币基金的单位净值一直是1,它不会变化。(不包括净值型货币)
为什么不会变化呢?
因为它采用“摊余成本法”,
简单理解,就是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天进行返息。
举个例子,某基金以90元的单价买入一个面值为100元的债券,其中获得10块钱收益,若该债券是60天后到期,基金会将收益分摊到每一天中,即10块钱除以60天,
因此,若按照摊余成本法计算,基金的投资收益几乎每天都是固定的。
用摊余成本法进行计算,基金净值增长较为平滑,波动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基金的“单位净值”和“累计单位净值”,两个是相同的。
但是,当某只基金发生【非正常】现象后,就不了。
什么不正常现象呢?
分红or拆分。
分红,就是指将这只基金的一部分收益拿出来以现金或者红利再投资的方式拿出来,分给持有人。
拆分,指在保持基民资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总份额的对应关系,重新计算基金资产的一种方式。基金拆分后,原来的投资组合不变,基金经理不变,基金份额增加,而单位份额的净值减少。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看,分红和拆分怎么影响到单位净值的。
首先看分红,
A基金,单位净值是2元,总共发行了50份都被你买了,那么A基金的市值就是100元。
然后基金经理拿着100元去买股票投资了,过了一个月赚了50块,这个时候基金市值已经是150元,而净值变成了150/50 = 3元。
但是,假如基金经理没有把这150块都拿去做投资,手上还剩了30块现金暂时不知道投资什么。于是决定拿这30元给基金持有人分红。那平均分一下每一份额的A基金就可以分到30/50 = 0.6元。
这个时候基金的市值就变成了150-30 = 120元,单位净值就变成了120/50 = 2.4元了。
即,没有分红,A基金的净值该是3;发生分红,就变成了2.4,而累计单位净值就变成了3。
接下来,再看拆分,
假设我持有B基金1万份,该基金份额净值为2元,那么我的基金资产为2万元。如果该基金按1:2的比例进行拆分,则基金份额净值变为1元,总份额加倍,我持有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1万份变为2万份,所对应的基金总资产仍为2万元。
即,拆分后,B基金单位净值降到1,累计单位净值是2。
拆分在业内发生的比较少,较多的是分红。
说了这么多,我们能看出来,
累计净值就是排除了分红和拆分这两种情况,始终连续的计算该基金的盈利,它反映该基金从成立以来的盈利情况。
累计净值增长率,指的是基金目前净值相对于基金成立时净值的增长率。
不过,如果用累计净值增长率来衡量基金绩效,我们会发现一个严重的BUG:
以兴全有机增长为例,成立10年,只在2016年分红一次。
当时,2016年的5月25日,兴全有机增长分红后,单位净值和累计单位净值分别为1.8257元和2.6457元 。到8月12日,单位净值上涨0.0797元,涨幅为0.0797/1.8257=4.37%;累计单位净值也上涨0.0797元,但涨幅为0.0797/2.6457=3.01%;
一个是4.37%,一个是3.01%,涨幅相差1.36%,
相差的1.36%,去哪了?
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是假设基金持有人都采取现金分红而计算出的净值累计涨幅,
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基民会采用红利再投资方式,而红利再投资的回报并没有反映到累计净值里面,
因此,这就引入了复权净值的概念。
基金复权净值,考虑了红利再投资的因素,对基金的单位净值进行了复权计算。
即,将“分红 单位净值”再投资进行复利计算。
基金公司、券商、第三方机构在看一只基金业绩好坏时,看的都是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不是累计净值增长率。
我们日常在各大APP上看到的基金收益数据,就是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
总结以上,我们要记住:
1、没分红和拆分,基金单位净值=累计单位净值;
2、基金收益看复权单位净值收益率;
3、无论是分红还是拆分,都不会对总金额产生影响,受影响的只有净值和份额;
,